豆瓣评论

  • 马掰掰
    1920年代,纽约各家杂志社都要经过邮政审查,那位审查官“史密斯先生”的职业信念就是:他可以放行任何淫秽的文字出版,只要所涉及的女人不是有一对乳房的。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除了会把作品写得更加隐晦,还需要让女性角色符合“单乳房标准”。2021-03-30
  • Guesswhat
    为什么还没有评分。。2021-03-05
  • 宫城肉包子
    聚焦于20年代的文学与迷惘,总会不由自主再次想起菲茨杰拉德。可能因为是阅读史初恋的原因,读的时候才发觉以肉体与时间/艺术中斡旋的过程同样是各类身不由己的因素碰撞而成。但讽刺的是,很多的元素仍旧徘徊,它带着某种命定式的空缺,想要在从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归来的人们身上以一种“呼应”与“消除迷惘”的姿态而换取这一代作家以肉身为象征的艺术力量。这算好吗?回头来看已经不解。我无法忘怀数年前初次阅读菲茨杰拉德的句子,而如今回头来看,再版尾言是我细细品味的部分:“只要他们能忠实于自己的目力,只要他们能学会用时代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2021-04-27
  • Ubik
    21/072:时代骤变都在20年代,爵士年代,新冠年代,作者对巨浪中那一代思想脉络所思所想描写异常准确。2021-05-07
  • 爱吃莴苣
    教授们都说:年轻时曾为之迷醉2021-03-23
  • 璩白秋弋瞳
    作者笔下的那些人(包括作者本人)中,成功的那些说出了“迷惘的一代”,失败的那些成为了“迷惘的一代”。后者难得地被人听见。本书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迷人,盖因作者为了阐释一代人的思想,部分舍弃了他的描写天赋。一部1900-1930的的美国思想史速写。8.5。2021-03-20
  • ly的读享生活
    这是一部自我代入感强烈的文学作品,它采用了“我们”的叙事角度和抒情笔调,用不断呼唤的“我们”作为一种缔造传统和召集令的方式——“我们”是同时代人。考利不断翻阅“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理想的破灭保留着一种美感,年轻人注定要情愿或不情愿地从他们的文化困境中突围,《流放者归来》以“一本描述思想的书”的尝试来力求表现这个过程。2021-03-09
  • NSBetter
    生于两种价值观碰撞形成的夹缝之中,教育的经历让“迷惘的一代”与故土产生疏离感。他们身体是自由的,精神则被流放到了巴黎,视角的转换又让他们隔着遥远的距离欣赏自己的家乡,结束流放之后的流放者又难以摆脱资本主义机器的压迫。“似乎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座岛屿,想要逃离大众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大众行为。”一百年后的今天,大洋彼岸的我们好像又变成了“迷惘的一代”,但很少有年轻人去追求“太阳、诗意、酒精与永恒”,而是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2021025.2021-05-03
  • 布拉格西
    一代年轻人的自我流放和归来后与现实和解的故事。年轻时,喜欢看巴黎的部分,到了中年,开始对回到纽约,回到日常生活的部分深有同感。结尾处,那句“然而,当你走出这个时代时,你还是会感觉到一丝欣慰,就像从一间人声鼎沸的房间里出来,走进了冬天的暖阳里”,感觉经历一个时代,就像经历一段人生一样,有一种令人欣慰的解脱感。2021-03-09
  • 韧勉
    这是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所代表的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文学艺术评论领域代表流派——“迷惘的一代”的半自传作品,在本书中他幻化了对自我的人格重塑与一代艺术文人的人生思考,在他看来迷惘一代的流放者具有四个“流放冒险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流放,他们出生在19-20世纪之交,出生在故乡之外的流放之地。第二阶段是肉体流放,来到欧洲教育他们如何在流放之地欣赏故乡的美好,第三阶段是精神流放,回到故乡但希望远离社会独自思考。第四阶段是希望流放,大萧条时代的美国让人觉察出通过个体积极性获取社会成功的机会变少,使得很多人在这个时代,甚至还未来到这个阶段就已肉体消亡。迷惘的一代始终是社会的次要角色。由此总结,考利指出艺术家们的好日子在于他们是否能在斗争中存活下来,能忠实于自己的目力,能学会用时代的标准来衡量自己。2021-04-19
  • 湛泊
    四星半。19世纪20年代,远走巴黎的“垮掉的一代”作家群像。本书和《塞纳河畔》一书的流亡于塞纳河畔的俄国作家们的“侨民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诚如霍桑所说:“我情愿待在随便哪个国家做一个外国人,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美国适合许多杰出的目标,但它肯定不适合居住。”于是乎,流放于异国的年轻作家们,历经疏远与重组,抑或离去与回归,过尽千帆后,宿命的起点亦是终点,他们又回到了记忆的原乡,安顿自己老去的肉躯,收起自己冒险的旧梦——“他们再次成为平凡生活的一分子”,却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一场历险的最后,也总是另一场历险的开始”,时间还在续写着传奇,历史仍在孕育着新生。本书与《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一样,远高于预期,亦让人动容。2021-03-25
  • 看不见的城市
    用力过度。黄金时代回忆的最大忌讳,就是过分强调自己的亲历者身份,以及反复暗示自己亦是传奇之一。作者太过贪心,从头到尾都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结果写成了四不像,时而是娘化的亨利米勒,时而是劣化的海明威,时而又是——借用友邻的形容——美产安妮宝贝……两星给引文与正经的作家论(不正经的部分要么是重复他人论点,要么就是高考满分作文体的吹吹乐)2021-03-24
  • 两个人和全世界
    作为一名90后中国作家,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启发我作家之路的东西。2021-02-27
  • malingcat
    把自己作为容器,煮沸一代人的生活,考利的这种写法,自我、任性、热情澎湃。作者特别留意了这一代人的“文艺生活史”,以喝酒为例:1924-1929年私酿杜松子酒,1929-1934法国红酒,1934-1939华盛顿鸡尾酒,1934-1944“自由古巴”鸡尾酒,1944-1949超干马提尼(四份杜松子酒配上柠檬皮),也算是一种“归来”吗?2021-04-14
  • 契斯伯格
    「没有比昨晚的派对更远的过去,也没有比今晚的派对或明天要写的一本幻灭的书更远的未来。」 2021-03-17
  • 祝羽捷
    如果对the Lost Generation感兴趣,这本无疑是我读过最好文本,毕竟考利是文学素养很高的亲历者。迷惘的一代跟美国根的疏离,试图通过逃往欧洲寻求古典审美和道德价值,美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波西米亚主义,达达主义,象征主义等理念,诸多作家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呈现一个完整的迷惘的一代。2021-03-08
  • 小懒博士
    数千位流放者在河北印厂困了一个冬天,终于被放了出来,正在奔向全国各地。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