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Smilebox
    我忽然想起一句台词:两军相逢勇者胜。如果刚刚就知的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威胁更勇敢一点,冷战的进程是否就会不同。可惜历史无法再选择一次。2015-08-03
  • hanmengpku
    从美苏、两德等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剖析柏林墙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领导人虽说有国家之力来辅助决策,该犯错误还是会犯,该无能为力的时候还是很无奈。2016-03-04
  • 雨声的背后
    读到最后我的脚软了,肚子难受得要吐出东西来。阿登纳竟一语预言二十一世纪某东方大国:“在这个拥有导弹的时代,实体墙没什么意义。”2020-08-25
  • Jonathan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三十多万字历史回顾。对冷战时期的东西对立、德国分裂和最标志的柏林墙以及几位领导者有了比课本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动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发展和当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以史为鉴让人不寒而栗。2015-05-21
  • 1997xhp
    公元1961年8月13日0时,“玫瑰行动”开始,“铁幕”以墙的形式落在柏林。上半部的铺垫太长。2014-10-11
  • Yurii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栩栩如生2015-02-13
  • simpson
    民主制度虽然是不完善的,“但是却从来也没有建起一座墙来让人民在里面生活”......当自由领导人不加反抗,专制体制施加的暴力会有多大。 2015-07-14
  • pubb
    应该算是“历史小说”,从另一本《柏林墙》的记述看,隐瞒了很多不利于西方的细节。为充满激情的写作和翻译加一颗星。2018-03-22
  • 夏阳满山
    全景式的柏林危机再现2020-05-02
  • sjs
    对 JFK 的评价 “说起话来像丘吉尔,而做起事来像张伯伦” 太形象了。书里信息量很大,比同类型的描述古巴危机的《午夜将至》要好看地多2019-02-21
  • 郑宁素
    十分易读的一本书,作者将柏林墙建起前后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很清楚的进行了讲解,让读者能有很多思考。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东德人民的生活情况,只能为他们感到惋惜。还好历史最终证明,强权政治是走不通的。2015-07-21
  • 舞池里的塔西佗
    生动翔实的历史写作. 围绕着地缘政治棋子的一场较量, 证明了意志有时比计算更重要. 美国唯一的一次软弱表现导致了长期的被动. 2015-09-18
  • 可冰
    平庸之作。同样作为记者,作者看似在模仿瑞恩的《最后一役》等作品,但失败了2024-04-18
  • 笑望江湖
    冷战纪实文学,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写作风格也是典型的美国大报风格:可读性出色,文笔通俗易懂,观察视野比较开阔,刻画政坛人物栩栩如生,在尽量客观的叙述中暗含褒贬,但此书跟“苏联的最后一天”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史论方面有所不足,毕竟是记者写历史,只擅长描述,不擅长分析,与同样写冷战时代的沈志华和杨奎松没法比了,此书个别章节的八卦段子比较多,流于俗套,并不是深刻的冷战佳作,不知为何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炒到上百块一册2023-09-05
  • 冰河
    非常好看的一部书,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回顾了1961年柏林危机每一个阶段的种种决定,揭露极权政府残酷的同时,并不讳言肯尼迪在执政初期的幼稚与失误。历史不能假设,你永远不知道当初一个细微的判断偏差会在未来导致怎样截然不同的走势。2015-06-15
  • stano
    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三十万字。写了肯尼迪纨绔子弟的软弱、赫鲁晓夫农民子弟的直接和算计,尾巴摇熊的乌布利希,身不由己的阿登纳,还有一群努力争取但也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柏林人。2014-01-08
  • SydneyCarton
    书里有句话引得挺好:JFK说着丘吉尔的话,干着张伯伦的事。可惜啊,历史还在重演。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