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离岛用户
    本期命题作文的感觉,不过还是喜欢《东京疫情,我的“三号” 》、《瞥见可能的未来》这两篇2021-01-22
  • YWCJ
    关于犹如“天启”般的2020年,谁都有一大箩筐的话想吐诉,所幸的是,有吴琦将这些文字话语蒐集编汇成一本册子,提供给已然慢慢被日常生活驯化的我们阅读观览,这是他的功劳,同时也是他的自省。2021-02-03
  • 宗城
    我看完后没有第一时间写读后感。我想知道自己还能记住哪些篇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选题、结构,它是今天文学参与公共话题的宝贵尝试。这本书的局限在于作者的样本,因为作者主要是都市生活的知识群体,且中肯地说,大部分人,尤其是国内作者不是被疫情造成致命威胁的人,没有深入到风暴中心,所以才会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问题不在于文笔,而在于作者的丰富性不足,如果更加革新一些,完全可以邀请医护人员、外卖骑手、打工子弟来写疫情,文艺质感和在场感都会很不一样,有时候,比起纯粹的文字技艺本身,作者的在场感、痛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深入地去谈论,在一场重大的公民议题面前,在场、冷峻、粗砺的实感,有时候比精雕细琢的文字更重要。2021-02-04
  • ly的读享生活
    2020年漫长难捱,想起来,仿佛已经遥远。我们擅长遗忘,擅长删除、修改。这些文章,一篇就是一枚楔子,就是一次定格。最喜欢的,是顾湘的。格外淡定。大约是因为,她在村子里,原本就有些与世隔绝,村子封锁了,生活没大变样,多了些绕路的不便,村人不怎么慌张,有土地,就能种些东西,树林里的鸟叫声依然悦耳。我们需要的,其实就那么多,可是,我们大抵只能处在其他文章所显示的常态里了。2021-01-13
  • SWX
    就慢慢保存在那里吧,如其中好几篇文章所写的那样,在异常状态的一瞬间获得了某种illumination, 希望这些illumination不会消散,不会被忘记,而是继续照亮我们的未来。2021-01-21
  • 小张
    上一本《走出孤岛》收入了不少疫情的记忆,可是这本里还是有直接流水帐一样的疫情文章就真的太不应该了。争夺记忆如果只是像吃家常便饭一样平铺直叙地回忆,那就太没必要了,希望更多对于这次疫情带来的反思甚至是质问却没能看到几句,与封面展示的问题看似尖锐且丰富,最终内容部分却过于表面,令我想到食品包装袋上右下角的那行字“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此集关于疫情部分也可以套用一下“封面仅供欣赏,以实际内容为准”,这样的话,下一部书名干脆为《记忆:一起走出孤岛》算了。除此之外,整体还不错。另,诗歌部分有不少几篇很不错的作品,还有喜欢的诗人昆鸟,有点惊喜。出乎意料的是附赠的别册,内容反而比书本里更丰富和有料得多嘿嘿嘿。2021-01-12
  • 班斯特人
    记述远远多于思考,所以整本册子显得碎片化(虽说杂志文章本就是碎片化,但对MOOK的期待不同于普通杂志,希望其能在每一册选定的主题上有递进的思考脉络)。用绘画作比喻,这一册收录的文章相当于速写,欠缺成型的画作。比较喜欢李炜的文章和林白的诗2021-02-15
  • 江海一蓑翁
    《单读》最新出品的一期杂志书,以疫情之下的2020年为主题,通过“世界”“自我”“附近”这三个主题,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立足于个体化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疫情之下全球各地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态的丰富面向,以及个体在这一巨大灾难面前的心路历程。这些文章少有空泛而宏大的理论与政治叙述,更多基于个人生命体验、阅读积淀与直观观察展开叙事。这 些记述难免有简单、片面和情绪化的嫌疑,但却正如加缪名著《鼠疫》里的塔鲁日记一般,是具备独特社会史史料价值的珍贵记录。它们跟那些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的媒体报道和历史书写组合在一起,方可构成2020疫情历史的全貌。随书附赠的围绕项飚、吴琦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展开的几场对谈实录,也是干货十足、内容丰富。非常值得推荐。2021-01-12
  • Folk
    坦白讲,比较失望,甚至无法读完。太过于轻飘飘,感受不到真实。2021-01-15
  • OH-
    认真评论一下新年的第一本书:虽然不可否认2020年的世界,从一月份开始都是处于"疫情发生后"的大语境下,所有发生的一切都逃不开这场瘟疫的引力 但是 既然出过了疫情特辑 是不是可以做另外一种尝试 把视野聚焦到更多的地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领域发生了这么多大事(今年的美国大选 这样的"闹剧" 不单独编录篇文章有点奇怪) 过分追求"透过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复现这个世界一年以来的样貌" 过于平淡了 (完全可以让《正午》来完成这使命) 作为这么一年的最后一期《单读》 挺失望的 这期不够"犀利" 不够"透彻" 了2021-01-02
  • 胡桑
    对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宝贵记录,文章惊艳的不多,诗歌部分尤其一般。2021-01-16
  • 南菜园的菜园
    在北京疫情变得严峻的当下收到这本记录独特的2020 的书。在中西方对峙的当下,这本mook的产生本身,就是双方内容创作者仍然愿意共同探索的铁证。单读正在从报纸中的学生视角杂志变得越来越大,直到它成为一座桥,一个望眼镜,一个大家仍然愿意伸出援手的证明。2020-12-26
  • Morgan
    狗屁工作的那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其实给我印象深的几乎都是国外的作者写的几篇,情深意切,有血有肉。反观中国作者,嘴巴上就像套了铁箍,思想上或许也套了脑铐,几乎不说人话。2021-01-08
  • 伊夏
    57是2020年最好的编辑。2021-01-03
  • 今天也要开心鸭
    我觉得《单读》的编辑应该是一个偏执的纸书爱好者,要把今年发生的事情捧在手上,要把今年很重要的圆桌实录捧在手上,要把后疫情时代的日记捧在手上,仿佛不这样做,便无法在独特的年份里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从世界到自我再到附近,循着文字完成了一次由外到内、推己及人的回顾,尽管有的文字并不特别喜欢,但唯其不完美,才符合2020的气质。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老到掉牙的话:“记录本身,就是抵抗。”2020-12-28
  • 赫恩曼尼
    不知是我的偏见,还是我的误解,以中文为母语的写作者在处理这样集体性事件的题材时,常常呈现出高度相似的特点:明明山上滚落的是巨石,这巨石阻碍了前行的路,他们却偏要去挑选路边的小石子观望,再抱怨几句山路的泥泞。这本书译介过来的几篇,无一例外都是在表达愤怒与质询、对秩序的渴求和怀疑、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呼吁更广泛的人类共情,更多是透过哲学和政治的镜片反观现实、当下。尽管隔着语言的屏障,这些篇章却如此有力、让人过目难忘——这难道仅仅是语言的原因吗?译介的语言同样也可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情绪,可为什么我们的写作者会在最急迫、最重要的问题面前别过身去?PS:原本以为在世界性的大瘟疫过后,写作是唐突的、可疑的。但是读了这本《争夺记忆》之后,又燃起了一点希望,也许我们还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做点、说点什么吧?2021-02-04
  • China Blu
    感觉这期的策划不应该催眠,可是实在太催眠了, 每看5页我就困得生不如死。疫情主题的作品最不需要的大概就是公共知识分子作者了,他们那种隔靴搔痒式的担心和感慨真是让人昏昏欲睡。2021-01-02
  • 57
    以前一本书出版以后就再也不敢翻开,因为一看到错漏就很想死。这一本完全不同,样书一到就抢走一本。这是我们急于忘记但不可绕过的一年,可能也是在单读工作以来最接近理想状态的一次尝试,及时地捕捉世界的变化,而又不完全被外部的剧烈带走。毫不避嫌,也不谦虚,真的很好看!迫不及待想做它的第一个读者。2020-12-28
  • 鸠摩滞
    野心很大,但是内容的选择完全支撑不起庞大的野心。不仅无聊,而且充斥着中产之上阶级的无病呻吟。如果对于疫情的痛苦回忆仅仅局限于不能出门游山玩水,这些记忆真的代表过去的有数十万人死去的那一年吗?如果不能,那么争夺这些记忆又有啥用呢?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