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摘下第一支麦穗
    看中国记者写古巴,竟然和看外国记者写中国是同一种感受。大抵记者这种看似客观的口吻中,总还是包含着以己度人和居高临下的。得去找找诸如德国记者看法国,刚果记者看美国之类的书,看看以平等位视角和以下看上的视角的记者描述会有些什么不同。这本内容感觉也有点水水的。2024-07-31
  • 喜喜
    作者文笔挺好的,想象力真丰富,几乎每句都要来个比喻。但是看下来写得非常琐碎,有时候都快读不下去了,题材是好题材,但基本上写得都很无聊。2025-02-19
  • 不要葱姜蒜辣
    很一般。确实是见闻,来这书里纯补习了历史知识。感觉作者写的并不深入,抛出了事件,却没有提出问题更没有试着解答。不如改名叫《记者的古巴回忆录》。见闻都算不太上,大多都是有眼就能看的外表。2024-10-03
  • 白小树
    更像是旅人视角下的古巴群像记录,作者没有花太多笔墨描述政治事件,而是记录了重要历史节点时普通人的言行,透过这些普通人的言行,或许更能看到一个非新闻滤镜下的真实古巴。2022-03-23
  • 地平线
    不大喜欢这种流水账式记录风格,总觉得寡淡无味。2022-04-01
  • 云裳
    一个驻古巴记者的记事本2022-04-03
  • 迪伦马特守陵人
    “直至永远的胜利。”2022-03-27
  • 已注销
    因为拉美毒品视频了解到的作者,但可能是我个人对古巴情况的不了解,以及不太习惯作者这种叙述方式,阅读起来有些困难,可以说是寡淡,几次想放弃读下去,但怕弃之可惜。虽然能感觉到作者可能想挣脱一些惯常的新闻写作手法,但总感觉写着写着就会不自觉回到自己熟悉的笔握领域,在一些场景细节上过度描写,有些地方冷静叙述但意义不明,不过一些讽刺性的表述倒是挺有意思的。2024-04-04
  • 阿水氵
    古巴的见闻短而杂,与此同时碎片化地回顾历史让人看得有些疲惫。可能是作者的记者视角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更为明显,读起来有一种先验先知的理性,缺少了前一部作品的在场感。我感受不到这股“飓风”。2022-03-26
  • FONIONTITI
    在卡斯特罗逝世、奥巴马访古、美古复交等诸多历史性事件之间,作者努力地将古巴的社会见闻插入其中:从电影学院学生到文学巨匠海明威,从国营冰激凌店到城市里的雪茄厂,从菜市场的自由定价到民众出境许可“白卡”的废止……然而,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古巴社会侧面中,明明有那么多可以深入探索的话题,作者却总是浅尝辄止,对“飓风”的描述不够惊心动魄,对“蔗田”的探讨又太过平淡浅薄,诸多大事件甚至还不如冰激凌和电影那一章来得深刻,自我意识过多、沉浸体悟太少,实在是难以满足阅读之前的浓厚期待。2023-07-18
  • Mr.M
    2.5,观感与其说是“飓风掠过蔗田”,不如说是“潮湿闷热的阵雨慢慢下过哈瓦那”。全书以短段落为主,描述了古美建交的一个断面,有非常丰富的比喻,描述古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好像没有条理,看多了觉得是在水文字。失望。17/152024-02-18
  • 春垓
    考虑作者年纪和经历,大概也可以体谅。但我觉得中国人看古巴总带着股阴阳怪气的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腔调,让我很难接受。2023-08-17
  • 恩醯NX
    之前有多期待,读完就有多失望。原本冲着这个标题也想给个及格分3星,可好奇搜了下竟发现“Hurricane over sugarcane”是萨特和波伏娃1960年应邀前往古巴时写给法国晚报的16篇文章合集标题。行,2星给我浪费的2个多小时,读萨特的《飓风掠过蔗田》去了!2023-07-26
  • 胖串串和小土猫
    确实就是普普通通的见闻录,请不要擅自期待有什么深刻的东西。以及作者作为央视驻外记者,一些关注点总令我怀疑他的专业素养。比如提到一个总统,既不说对方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成果,也不说对方的从政经历,反而说起对方的妆发费。而且这可是回忆录,也就是说他多年之后回忆这位总统,居然第一反应是这个……这种反应不像央视的驻外记者,倒像是八卦小报的记者2024-05-26
  • 阿尔达的星空
    被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传奇事迹吸引,进而对古巴产生了兴趣,但是这本书的质量实在让我失望。我预想能读到关于更多古巴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却满眼都是琐碎的记录。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那就是“自大”:作者似乎觉得他脑海中每一个细微的想法都很重要,都要记下来,结果就是行文常常游离在主题之外。而且作者似乎总是带着怜悯俯视他的采访对象,不知他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总之,刘记者应该是读者了解古巴的一扇窗户,而在这本书中我没看到多少古巴,只看到了窗户。2022-03-30
  • ѕweeɴey
    作者几乎在所有涉及到女性人物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描写其外貌衣着,但在叙写男性人物时则通常没有,但事实上,这种对女性的刻意描述似乎也没有增加更多的信息量,反而让人感到不适。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