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韧勉
    黄克武分析梁启超思想时强调两点,第一,他认为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表现出现个人的学术风格以及前后的一贯性,他是一位既博学又敏锐的思想家。第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有内在的关联,这是源于中国“学术与政治一以贯之”的传统。因此把学术与政治割裂开来,是不能正确地评价梁启超的。他认为梁启超学术思想的核心旨趣可以归结到“铸造国魂”的政治与文化理想上,他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其独特性及崇高的价值,即使在列强的威逼下,“中国无可亡之理,而有必强之道”。他的这些认识建立在对于梁启超生平、思想及其志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相对于他人从元典领悟思想而言,梁启超更多是从实践报国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也在他推崇墨子精神,排斥道教思想,应从儒释墨三家救中国的思路中可见一斑。2024-01-09
  • 邝海炎
    黄克武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专注于严复和梁启超研究多年,这本书算是他的阶段性成果,亮点有三:一是,在鲁迅、胡适、陈独秀他们的“五四转化型启蒙传统”外,豁清了另一条严复、梁启超、杜亚泉的“调适型启蒙传统”;二是,对梁启超以佛学思想统摄儒、墨、康德的思想体系进行了诠释;三是,点出了港台新儒家与梁启超的亲缘性,并对他们的异同作出了精彩分析2023-12-31
  • 陆钓雪de飘飘
    梁任公渊博的学问源自他的个性及人生观。梁启超的体闲时光主要花在饮酒、抽烟及打牌上,“相与痛饮”“大醉而归”,是屡见不鲜的,而打牌一次十几二十圈也是常有之事。同时,梁启超也常常熬夜,或是打牌,或是读书写作。胡适一直到晚年还常和人提起:“任公绝顶聪明,惟用心不专,起居无节,兴之所至,无论打牌读书,往往夜以继日,饮食不离牌桌书案。”当然在他一生中最重视的还是成就其“士大夫之学”的阅读、教书与写作,以及由此而培养出的渊博的学问。这应该是源自他以“趣味”来追求知识的人生观。梁任公认为,凡人必须要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才有价值,否则每天哭丧着脸,生命便有如枯木或是沙漠,了无生趣。然而最有意思的是,梁启超认为我们不但要在成功之中感到趣味,也要在失败里头体验趣味。这是因为失败比成功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2024-01-11
  • 尤里卡
    历史的尘烟逐渐散去,很多事情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比如梁启超先生,几乎可以称为近现代史上的伟人了。他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也是一座富矿,值得后世学者认真研究,挖掘新知。本书就是一次努力和一个结晶,丰富了梁启超研究的思想宝库,也是一部让重新认识、重新理解梁启超的学术佳作。2023-12-28
  • 那颗晴空
    春节后读毕的第二本书。感谢杭州乌邮兄寄书2024-02-28
  • flyingfish
    文笔流畅的,但感觉还是围绕梁启超思想做的一个专题论文合集。粗粗翻看,似乎梁先生值得称道的开创性的研究并不多,更多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公知,当然这个公知不是贬义。2024-02-29
  • 文丐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有其缺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所批评的“封建遗毒”),然而也有其精致、优美而感人的地方。梁启超正是中国文化精华的一个化身,他的作品是从传统中绽放出来的现代花朵。2024-01-13
  • 方可平
    补标。18孙文的价值,313晨报2版待查。50蒲陀罗今译布特鲁boutroux,67梁启超1904变化的原因总结,james bryce,严复群学群俗可移期之以渐90梁启超民德是精英的君子道德不是普遍的乡愿道德157梁启超与康德没翻译文艺部分183梁启超把严复翻译斯宾塞民德民智投射到中江翻译的康德上219梁启超历史观与兰克史学实证238受到李凯尔特文化史and佛教因缘轮回无我说影响262严复介绍英国灵学会273罗奇爵士心灵学,晨报副刊279梁启超反对迷信扶乩但是又有超自然理解,285灵学一些参考文献,英国的,传入日本的2024-03-14
  • 我睡了哈
    民族国家,科学与非科学2024-03-13
  • ryan
    信息量丰富,总的来说就是任公的思想在不同阶段有波动性,但终究还是体现出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2024-03-10
  • 东照小权现
    比较平的梁启超思想简介2024-08-15
  • 老彭是個书脊党
    作者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向读者证明了在那个“开眼看世界”的年代,一个无论是学识还是智商都远超常人的中国人是如何摸索中西方人文科技层面的异同并试图找寻出一条中体西用的交融之路,以及在这样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误解与错误,也同时证明了在前路晦暗混沌不明的年代,那些有识之士在不断的尝试着各种走出落后的方式。从梁启超本人来看,大概就因为他太过聪明又博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锋芒毕露,奈何务广而荒反落了下品,本能的会用融会贯通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比如用墨子思想去硬套西方自由主义,用佛学辩证来拆解康德的辩证法,不自觉的犯了浮予表面不见根本的错误。最终,中国并没有走上梁启超规划的路线,但这样的探索并非没有价值,正如结尾处作者写道“面对未来挑战之时,梁启超以调适的精神来修正中国文化的想法,应该是具有启示性的意义的”2024-07-06
  • 鸿渐
    可以视作综合旅欧后的梁启超与旅欧前的梁启超的尝试,我觉得是成功的,对列文森与张灏的回应与批评主要是从此展开。但具体写出来的东西给我感觉并不如绪论中预告的那么深刻。的确把梁启超的“变”与“不变”写得很全,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深层次的哪些是表面的,看完后仍是觉得不很清楚。列文森与张灏的观点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处(以至于不断被援引与反驳),但胜在主线、主轴意识之明确,亦能紧扣读者心弦。客观说,黄先生此书不如他对严复的研究那样能抓住读者。2024-02-22
  • 大甜甜~~
    感觉写得挺平庸的,没有什么突出的创见,读了也感受不到梁启超最大的魅力是什么。黄克武所总结的那几个特点,闭着眼睛一想就可以想到,不需要什么研究的。2024-12-27
  • 法妹儿
    讨论梁启超对康德学说的译介这一章很见功力,文字奇功平凡,但背后要打通康德理论、梁启超的学术脉络(儒学、佛教)还要有当时的时代氛围,梁启超对日本学界的吸纳。“九省通衢”才得这一章。2024-03-19
  • 五蠹子
    第二至六章,俱已收入九州出版社《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惟标题有改动,部分章句有增删。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