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郁久闾司无
    后面几章的论述颇为关键。。。2024-01-22
  • 嘟嘟嘟嘟~~
    还不错,前因后果交代的比较清楚2023-12-28
  • จิตรภูมิศักดิ์
    Intuitive 2024-02-24
  • Sui
    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一场不被提及的历史悲剧,意外地推动了绝对君权的神圣化之路,却也为国家理性与政治自主性之路埋下了伏笔,政治领域渐渐脱离宗教世界,是的,这些悖论就这样并行前进着。(但也对这一事件的推动作用是否被夸大保留一些怀疑)对异己他者的恐惧,对贵族权势的怀疑,为国改宗的希冀,关于这些复杂情感和力量的书写,作者试图还原当时困境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决定论只是现代人的误读。(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像一部侦探小说,能不能影视化啊)2024-03-04
  • 道枝骏佑
    法国人也精通把狗骗进来杀2023-10-06
  • 把噗
    通过加强君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在政教之间开出一道口子,让政治凌驾于宗教之上(公民大于教民),从而平息不同教派的纷争。2023-05-08
  • 雪斋随笔
    发现自己对西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低,这本书也读不进去2024-07-22
  • 谨知
    距离太远,了解太少,主要看了前半部分2024-07-26
  • Qie3
    看似混乱的欧洲历史 恰恰上是民智觉醒的不断努力;相比于看似平静大一统的五千年历史 孰优孰劣 也就越来越能看的明白了2023-12-15
  • 连木木
    层层剥丝抽茧下来,具体事件(论据太丰富了)又叠加普遍观点和公正论述,完全让人信服。从大屠杀的事前讲起,给足了背景(宗教、婚礼、矛盾等,也包括法国的对外处境),与后文的剖析有很强的关联性(分析视角便包括了宗教之差、各势力人、民众之意、他国之眼等),而对于其后的分析又依然扣合回相关主题,是有益的参照。最长眼的大概是王权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苟活(屠杀中的不力、屠杀后的掩盖等),宗教之歧如何点燃屠杀之火(种种言论和对社会的分裂、但解读取材于共同的《圣经》文化、其后又推进了政治自主化),大使们如何与他国斡旋(好精彩,然而依然有漏洞和躲不开的算盘)。作者的解读方式很厉害。2024-05-05
  • 西峰秀色
    “这些黑暗时刻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教育人们承担起‘记忆的义务’。”……“现在,团体间紧张关系再度出现,令人们又一次开始担忧“文明”对暴力失控的约束力。”(摘自本书《结论》最后一段)2023-07-22
  • 鼻涕牛儿
    作者抽丝剥茧地梳理历史细节,力图重新阐释这场不可思议的大屠杀谜团背后复杂的力量博弈。不仅是在重构大屠杀这一血腥事件,更是深入剖析大屠杀之前不同教派间由来已久的敌视、猜忌;王室与贵族、贵族之间的势力与利益纠葛;法国周边国家各政治力量的博弈。大屠杀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其来有自,它既是历史的承继,又是后世诸多历史走向的伏线。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对他者的想象如何在塑造我们的思想、引导我们的行为,在大屠杀这样的恐怖恶行之前,是对他者的扭曲、恐惧、敌视和排斥,是毁灭和清除他们以实现一统的“美好愿望”,这样的观念至今仍然存在,这就是这次500年前发生的大屠杀对我们现代文明人永恒的警示。2023-08-09
  • BAYERN_7
    3.5,后半部分有启发。中世纪君主权力的弱小不能满足法国建立强大政权的需求,大屠杀引发的混乱为君权神授提供了现实依据,为后两个世纪的绝对主义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查理九世在事件中的独断专行也为立宪君主制的壮大埋下了种子。Besides,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对法国君主在大屠杀中未经审判便剥夺他人生命之行为非正义性的抨击,感叹,欧洲文明在450年前就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2023-12-20
  • 夏日阿绯
    读到中间最令我恐惧的是,我们随着笔者已经能感受到整座城市象一座扭曲的祭坛,气氛蒸腾,只等待一个火星来点燃,身在城中的人还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而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我们似乎也没法从中找到能解扣的那一环。2023-10-28
  • 宫胁咲良
    「从更广的角度看,如今的趋势是,圣巴托罗缪大屠杀逐渐在法国历史一系列黑暗的时刻中占有一席,这些黑暗时刻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教育人们承担起“记忆的义务”。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变化。人们直至近些年仍然坚信,类似的野蛮行径属于过去世纪中的凶残兽性,无法想象这样的一幕在文明开化的时代重新出现。现在,团体间紧张关系再度出现,令人们又一次开始担忧“文明”对暴力失控的约束力。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第二阶段——大规模屠杀阶段——是一个由他者的恐惧造成的悲剧。人们在这种恐惧感的煽动下,将差别当作威胁,特别是将宗教的他异性与暴乱混为一谈。有人写道:“大屠杀在成为一种对肉体的暴行之前,首先在思想上对人进行改造,使他们‘看到了一个需要被消灭的假想的他者。”这种恐惧与焦虑、这种视角的扭曲,难道不是随时会死灰复燃吗?」2023-11-02
  • 五月的艾格妮丝
    圣巴托洛缪屠杀的翻案之作,驳斥了长期以来大屠杀是美第奇太后及查理九世的预谋的观点,从大量书信、证词分析来看,屠杀更像是君权羸弱与秩序失控的结果,而将君主神圣化,以强有力的绝对中央权利弥合各派长期累积的宗教与政治矛盾是当前境况的最优解,纳瓦拉亨利即位的成功即是这一观点的印证。自由不能是发散无序的,必须存在从上至下的约束,才能铺陈真正的自由之路2023-12-29
  • 洛兹尼茶
    查理九世可能是想完成小范围内的“微创手术”,但他太年轻,没有控制杀戮的经验,在谣言、恐惧与憎恨的加持下,“冲动”快速成为了大屠杀,让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成了法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几大黑暗时刻之一。阅读过程挺震惊的一点是,16世纪开始就有很多很多法国人写书在研究这次大屠杀,不可思议。2024-11-21
  • 谢无妄
    杰作,而且是非常标准的那种杰作,没有什么多余的花样:来龙去脉叙事清晰,前因后果分析鞭辟入里,长久影响分析精准而一针见血,足以作者功力。1572年8月22日,科里尼遇刺,8月24日科里尼等胡格诺派领袖身死,屠杀扩大化,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发生,原本只是国王查理九世及太后凯瑟琳•美第奇小范围的刺杀行动,失控为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这断绝了法国改宗为新教国家的希望,在法国树立了绝对王权的想象(作者在此方面似乎也有作品?),同时物极必反地留下了大革命的种子,引发了人们对王权、宗教、贵族制、民主等的思考。许多细节都引人深思: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欣喜,查理九世圣人和希律王的两极评价,国家的危险处境能否成为采取有违伦理与一般法的特殊措施的理由?大屠杀留下了一个“反教权的、世俗的、伏尔泰式的”法国。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