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别格莫特
    一千多页的书花了三四天就读完了,实在太流畅。之前对斯坦贝克不太了解,今年因为参加共读居然连着看了两本,而伊东在我心中超过葡萄太多,是那种读着就会体会到作者是把自己全部对生命的理解都倾注其中的小说,是那种一定会带给读者力量的小说。蒂姆谢尔!2024-07-01
  • 鸡狗腿子
    好久没有如此高强度地阅读一本书,1000页的内容让我今天连续看足了8个小时,这到底是什么周末的自虐式加班行为!但是伊甸之东值得!两个家族三代人,不被理解的孤独是一条横亘在所有人心上的伤疤,无法挽回的错误更是到死都囚禁着他们的灵魂。善与恶,爱与恨,复杂交织。自从凯茜登场之后,整个故事在我这里就像按了加速键,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女人心狠手辣的极限到底在哪里!没有真心只有性瘾的凯茜!杀母弑父抛夫弃子的凯茜!但是却一点也恨不起来她,她的冷血无情是一种试探,试探女人能将世界愚弄到何种程度,试探缺失良知的自己能否骗取纯粹的爱与真心。我也好喜欢迦尔,认为自己不爱任何人,也没有得到任何爱的坏小孩,其实是最懂爱的人。因为爱,所以会愤怒会嫉妒会想要彻底毁掉一个人,也将毕生承受这份爱之反噬的负重。2024-07-08
  • philodoxos
    上一次读这种大部头,得追溯到高中时期的花了一整个暑假读的《白鹿原》了,但这次速度快很多。非常喜欢这本书,写得也好译得也好,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十分流畅,不会感到枯燥,作者在创作手记里说“得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引入这个故事,让他们在深陷其中之前,对即将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作为读者的我觉得,斯坦贝克真的做到了,我的年度作家预定。这本书关于善与恶、强与弱母题的讨论,阅读过程中会时常浮现,引人深思,我不觉得谁一定是非黑即白的,但各自的行为逻辑却都能多少说服我,并且我越来越觉得我可能向往变得像凯特一样待人冷漠却深谙人性。2024-08-18
  • 好久没读大部头了,接近十天的时间终于读完。斯坦贝克的作品有着比较古典传统,善恶纠葛,不论是慈悲的还是无爱的人在他笔下一样被一视同仁。老李这一中国人的角色设置得很是精巧,某种神秘的东方力量。从一个家庭到一个家庭,亲情没有太多的流动,人性就在之中展现。最后,依旧是抱有期待。拥有选择的可以。2024-08-14
  • 王赖赖
    对这本我期待已久,早在6月中旬一拿到书就读完了,一直没写点什么,实在是因为心情过于复杂了......我喜欢它,更爱斯坦贝克,他对“人类”的爱真是体现在他的点滴文字间;但我又有点讨厌它,书中描写的善VS恶是我可以理解,但无法谅解的,斯坦贝克却宽容把选择权交给每一个个体,不强硬的矫正和评判;正如我超爱老李一样,但我无法做到他那样——悉心陪伴、耐心引导、不枉下评断,而且他还学识渊博,真是叠满buff的神秘的东方力量啊!本书对兄弟关系的刻画,让我梦回《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是重塑自我的难得良机啊,期待未来仍有“幸运”再读《伊》和《卡》2024-06-30
  • 王大拿
    九点几的评分咋来的,啰嗦无聊,太多意义不明的对话,比葡萄差远了2024-10-27
  • lee
    一千多页,厚厚一本,读了一个月,也可能是一个半月,亚当、凯特、老李、路易斯等人物跃然纸上,匪夷所思的女性命运,亚当被忽视被抛弃的痛苦,以及熬过去的漫长黑夜和释然,种种为生活跃迁而努力的质感,稍感不解渴的,路易斯的去世有点突然,有点意犹未尽,很想路易斯和凯特后半生遇见一次,将会怎样……2024-07-09
  • twopersons
    亦舒写三代人的《玫瑰的故事》,这本则是两代人的故事,故意安排的相似善与恶命运之路,主角说出“我可以”的通关密码。这句话潜台词是“我可以不做”,人才有了选择权,才有了想要去挑战不可为的事。勇气是珍贵的,谁也不是生来就是恶人。没想到这本书里面中国元素也有好多,辫子和五加皮每次登场都会感到亲切。作者后记里提到写书的痛苦。再次感慨一千页没有分成两三本书的责编的勇气可嘉,挑战不适感也很有趣,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不一定非得约定成俗。2024-06-10
  • 忆梦如澜、
    3.5⭐不太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bug太多了,想表达啥我也不太明白。从亚当和查尔斯开始,父母就偏心的严重,到亚当的儿子迦尔和阿伦依旧如此,并且越写越差了,迦尔真的有点可怜,阿伦这种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书里最喜欢的大概就是老李了吧,有大智慧的人。人物塑造的很呆板,人性的善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很普。2024-07-03
  • Max
    是的,我读完了,一口气读完的(还是会睡觉工作的)只不过是每天晚上报复性读书,用时一周看完的这本书。停不下来,根本不想停下来,没读书的时候会一直思考一直想这本书,真的非常抓人心肝啊~看过《愤怒的葡萄》的我好像更喜欢这本书了!人生有无数个选择构成,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选错!!!无论做出什么选择,你的人生都是在朝前走!共勉2024-05-25
  • 啊boringpeople
    读了一百多页 满篇的男性书写 战争 屠杀 流浪 暴怒 发财 谎言 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读的好累,不能共情。2024-10-02
  • 乙左左
    就像附录书信写的那样,斯坦贝克说这本书是给成年后的孩子们读的,如果阅历不足,读起这本肯定会觉得多少乏味,还不说与《圣经》的对照和隐喻,这部分在第二部的末尾甚至直接交由塞缪尔点题,借由取名,让亚当对该隐的故事进行思考,这关键的一章也直指了小说结尾的升华。小说的开篇就如几条射线,每个人物的出场和背景都直指了萨利纳斯河谷这个交汇点,讨论的内容非常丰富,爱与恨,欺骗与忠诚,追寻与缺失,信仰与现实等等,也因此,要达到某种文本上的平衡是不太可能的,斯坦贝克肯定做了取舍,相比他其它的作品,这本更流畅,能看出无论在情节还是对话的处理上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大师级的控制力。附录的部分还能学到一些斯坦贝克的小说创作理念。2024-05-15
  • 恶鸟
    在这个巨制里,以智慧身份出现的且占了一个重要角色的是中国人阿李。在书中间处讲到创世纪第四章十六节,关于英文钦定本的「你必可」辖制罪,还是美国译本的「你要去」辖制罪,还是希伯来文的「你可以」辖制罪的探讨,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和行事的法门,因为如果是「你可以」的话,「你不可以」也是实在的,有个伟大的选择,和诸神一样的身量。这个罪前面的“你可以”让我想到了史铁生灾难前的“更”,他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我想,这个“更”,这个“你可以”,是宇宙里光荣而伟大的法门,可以让人战胜一切。另不得不提导演钟孟宏,他说读这本书,好像身上没带氧气瓶,却要潜到一百公尺的海底,要一连串的深呼吸,如果我早几年看到这本书,《阳光普照》会不会拍得更好?”2024-05-25
  • K
    斯坦贝克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想让自己太疲惫。我想有充足的时间,以免出现写《愤怒的葡萄》时那种精疲力竭的可怕状态。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虽然这本书和《葡萄》比起来,明显更加微妙,也许还不那么情绪化,但它的人物更多。我们会认识一大帮人——并试着去了解他们、超越他们。”他为《伊甸之东》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小说写作于斯坦贝克离开家乡、定居纽约之后,而小说中的故事却发生在他的故乡萨利纳斯。因此,这部小说恰恰是他对故乡的回望。它讲述了在一个家庭里、在一条街上、在一个小镇里、在私下传播的留言和世界范围内战争的消息中间,两个家族三代人里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与《愤怒的葡萄》不同,斯坦贝克在这部一千多页的大书里所做的事是,走近自己,而他在信中对帕特所说的“指引渺小恐惧的人们穿过黑暗”,也是指引自己。2024-04-18
  • En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顺畅的大部头了,即使是每天下班后掰开来看,也完全不影响阅读进展。三组词语:对位、复调、匀称/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善恶辩证/以及最重要的——社会性自我——“我可以”而不是“我必须”或“我却要”,在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必要的平衡和协调,感觉斯坦贝克在创作手法上受到了俄国小说家的影响,在思想上受到了詹姆斯和乔治·艾略特的影响,不过后两者可能更偏向于礼仪社会,而斯坦贝克关注人和土地、人的原始状态以及人内心深处的幽暗,他塑造了几个圣徒,最后无一例外都用死亡献祭了自己。创作风格上真的是把自然主义推到了极致,行文中几乎没有任何“拖沓”的情感和臃肿的议论,纯粹的叙事流和对话,很奇妙,这样的写法可以写60w字。2024-05-29
  • 电话听听
    这是一本那种你翻开前嫌它厚,翻开后嫌它薄的书。我不知道在一个如此纷扰喧嚣,如此庸俗冷漠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人选择相信爱,信仰真善美。如何你是这样的人,那么斯坦贝克的作品就能深深的打动你,并为你的信念提供支持。这支持近似于母亲的怀抱、卧在身上的宠物、二十度空调房中的毛毯、卡布奇诺上浮的奶沫……斯坦贝克的故事,能放大人性中的两面。善与恶的矛盾冲突,爱与恨的复杂交织,构成了其中的思想脉络。爱从来不是万能的,但爱的缺失,会给人的心灵留下一个虚无的空洞。单纯的爱是轻易的,盲目的,但更深层次的爱从来不是无须努力和付出就会降临的。爱是一种选择,一次次行动。爱具有斗争性,其不断在与人心中的恐惧、仇恨、嫉妒去抗衡。软弱的人,担负不起爱的重责。爱不是你本该怎样,必须怎样,而是你可以。2024-05-29
  • April
    译了整整一年,打个五星不为过^&^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