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leanordog
    从上野动物园出发谈人类世、现代性、战争、动物外交,原来动物园的存在远远不止带娃玩耍的地方这么简单。官方发掘了它用于塑造大众思想和行为的“妙处”,构造着自由的假象。某个阶段上野动物园的角色就像一个殖民地知识的掮客,被用来展示战利品。战时成为公共祭坛,儿童睡前故事也加入了总体战争的洗脑内容。动物屠杀那部分极端残忍,战后动物园又重新温情登场仿佛岁月一直静好。2024-02-24
  • 高加美拉迷图册
    写的比较干,从所谓“人间世”开篇,以历史和当时的时势又投影到动物和动物园身上,在前半本感觉更甚。从悲惨的动物园大屠杀到70年代开始的大熊猫外交,又再次聚焦到上野动物园之上。动物园的对立二元论是点睛之处,从战争到和平年代的不断变化,实在是让人感叹。2024-02-19
  • 真好
    导论写的真好啊,一气呵成。虽然这种解读人造产物的政治功用与规训用途的书已经数不胜数,但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动物园作为城市景观之外的场所总是与日常事物更具吸引力,作者通过将其放置在广泛的政治世界,或者物质世界中进行分析,赋予了这个休闲场所更多的严肃功能的解读,不禁令人感概,有谁能不被社会规训,而规训也不一定是痛苦的,相反,它大多以快乐的形式出现,在不经意间俘虏了你。2024-03-14
  • A
    如果不会说人话可以不必非要出书的。明明这个话题很容易就可以写得出彩,整本书却都充斥着僵硬死板的学术语言,这种内容说实话你们同行在期刊上自己内部互相评审一下就够了!2024-05-08
  • 恩醯NX
    20世纪初的东京上野动物园,是国家和政府的舞台,如何利用动物为各种政府政策争取支持,同时培养出更有教养、更具可塑性的公民,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生态现代性”和“人类世”两个关键概念,为贯穿全书的维度(scale)和能动者/行为主体(agency)提供了理论参考。全书思路清晰,通篇都是诙谐的典故和凄美的轶事,上野动物园的历史本身就很值得一读,作者联系到殖民主义、进化论、美日关系、哆啦A梦和小鹿斑比等文化现象、“可爱”的生物学原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背景和知识,更增加了阅读乐趣和启发性。2024-02-04
  • 初晓
    上野动物园原本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将整个自然缩略到动物园来,“文明”也是他们遵循的首要秩序原则,可事实上因人类的追求与贪婪,它早已失去了所谓的“初衷”。读《樱与兽》这本书,我们不禁会思考,动物园曾经所遵循的所谓“文明”究竟何在?真正的文明又是如何?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也并非只有动物园这一种形式。2023-10-10
  • 之暾
    中元节的前后读到动物献祭,感到十分破碎;因为高强度的困惑在大脑里挥之不去,时间的体感仿佛都被拉长了。究竟作者写的是动物,还是以物喻人在反馈那个迷乱的时代?书本身内容像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而实际上是历史。这才让阅读的痛感更加剧烈。2023-09-02
  • 藤原琉璃君
    作者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角度切入,深刻剖析了长二十世纪风云变幻下,日本从“天下”到“帝国”再到“八纮一宇”最后回到战后“单一民族神话”的另一本真:“文明开化”一体两面的殖民课表上,亦步亦趋着西方列强的医学博物学人类学,开疆扩土而来的原住民和珍稀动植物同样是展览对象,分类的科学化亦是资源攫取的日趋深入;当新旧帝国间不可避免产生碰撞,总力战的现实让动物难逃被用以唤起民众狂热以及战事吃紧后的灭顶之灾,甚至死后仍是可被利用的资源;战后动物仍是可被赋予多重涵义的特殊对象,象征重返国际社会或介入重塑战争记忆,甚至变成民意的胡萝卜、润滑国际关系。动物园这一设施的诞生、演变以及人们如何看待被分门别类展览的圈养动物,本身已是早期全球化以来人类社会文化、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指征,这面镜子照见的,也可以是我们自己2023-08-24
  • 百器徒然
    翻译较差,角度切入有趣,但是延伸太广,看着花哨,可一到该深入的地方就围着理论打转。把动物园大屠杀作为一种处心积虑的建构,多少有些过于穿凿附会。我不认为靠屠杀动物就能提醒并“激发东京市民更大程度的奉献精神和决一死战的决心,以为美国轰炸机和军队的到来做准备”。在战争后期普通人饿肚子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会为动物园里无辜的动物而哭泣,至于杀戮动物能够唤醒“公众对国家战败后果的想象。”实在需要打一个问号。熊猫外交的部分可以牵扯到当下,兼具趣味和现实性,至于其他宏大且复杂的议题,小小的动物园能否真正承载这么多,我保留意见。动物园确实可以成为一种符号或者标志,可倘若指望动物园能承担起对外展示、对内宣传,时而献祭,时而唤醒,那还要媒体做什么,多建动物园就行了。202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