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韧勉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代表人物,女性主义先锋。这本传记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点是,记叙作者的出生,家庭成员,友人,作者的成长与经历如家庭变故,亲人的死亡等材料,将它们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溶为一体,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家要表达的观点。她自身经历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构成了她文学作品的基石,例如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格的变化和她的小说《到灯塔去》的关系;而在《海浪》这部小说里,作者探索了一个小圈子中的六位友人持续一生的关系;在《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弗吉尼亚玩味地设想了一个两性结合体的理想概念,这与作者和薇塔的亲密友情有关,总之,读这本传记最好和作者的作品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2024-04-02
  • 摘下甜甜圈之手
    “疯癫”或“理智”和所有界定性的词语一样,都是荒唐的简化。2024-04-19
  • #ArtfulDodger#
    这是一本不太一样的传记,戈登追求的不是全面地呈现传记材料,而是对作为作家的伍尔夫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她用了她眼中的传记作家伍尔夫的写法,抛开表面上的人生事件,而是借助伍尔夫的作品构建伍尔夫潜藏的人生形态。当然不用也不可能同意她的所有解读,但是面对戈登的写作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是在占有了何等庞大的材料之后化繁为简勾勒一条伍尔夫的人生脉络。2024-03-09
  • 胡小猴
    这是一本以接近伍尔夫本人的文字风格书写的伍尔夫传记,抛开生命和生活的各类表层信息,直抵传主的精神内核,将伍尔夫心灵世界的成因,以及含混复杂微妙和超越时代的独特性,揭示得足够清晰和深广,令人叹服。这本优秀的伍尔夫心灵传记,同时也是帮助有效进入伍尔夫各时期代表作的优质导览图。伍尔夫的作品、思想和主张,常常被作庸俗化的解读和挪用,这本传记做到了与她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水准相匹配,非常难得。2024-06-15
  • Yxm
    看完觉得我应该去把海浪读完2024-06-24
  • bird
    读前几章很入迷,揭示了一位固有错误印象之外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家人及他们的早逝,对伍尔夫所带来的持续弥散的影响,。后面则多以作品入手,憾读过伍尔夫作品太少,就不太能沉浸文本当中了。但它依然适合对伍尔夫感兴趣的所有读者,感受到她蓬勃的创造力和超越的精神力量,打算啃点她的书再来重读。2024-04-10
  • 胡桑
    喜欢的英国作家不多,伍尔夫却是极其喜欢的一位。她的一生充盈着探索性的也有压抑性的、流动性的也有滞塞性的真切动人的生存情绪。这一生存情绪渗透进了她的每一行文字。2024-04-26
  • 刀叢中的小詩
    《作家的一生》——一反坊间对于伍尔芙女性旗手和抑郁患者的固有评价,她的女性意识,更多是出于一种文学的自觉。所以说,当她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不仅仅是用来写作,还安放了她的所有情感和生活。她的绝世高蹈,绝非个人感情的受挫,而是对人这一物种的不满。她说,凡是意识到自我的人从今往后才是独立的;他永远不知疲倦,他明白生命苦短,所以完全沉浸于深深的而又适度的幸福之中。他独立生活,而别人是繁文缛节的奴隶,在醉生梦死之中听从生命悄然流逝。一旦循规蹈矩,一旦人为亦为,呆滞就笼罩着灵魂中一切灵敏的神经和官能。灵魂变得徒有其表,其中空空;迟钝,木然、冷漠。2024-05-25
  • 张少侠在江湖
    喜欢的下雨天+窝在宿舍读伍尔夫=安静的幸福。“我要像一片云一样漂浮过海洋”。在传奇故事的阴影下,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2024-04-01
  • Lottie
    并未用线性传记叙述的方式串联起弗吉尼亚的一生,而是通过作品、日记和书信穿插探索着。弗吉尼亚曾在1921年的日记里回忆起1890年8月的普通夏日,她说生命的重要时刻是隐藏在普通日子里的普通事件,一个遥远夏日里海浪拍打的声音,这是弗吉尼亚创作生命的模式和节奏,是“存在的瞬间”流动翻涌的样态。The waves broke on the shore,真是迷人的一生啊,“我不相信衰老,我只相信人们永恒变换着朝向太阳的角度”。希望今年夏天能把家里的伍尔夫文集读完。2024-05-17
  • 夏天珍珠梅
    是这些部分让我很喜欢:1. 在《海浪》中她探索的不是“生命历程的固定形态——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出生、上学、婚姻、死亡”,这是一种“贪图便利的行为”,“因为它无法看到在公共行动舞台之下的、使生命发生转折的种种不易察觉的情节。”(这些名词确实离人性的关键非常远)2.当“种种努力或是生命本身都毫无意义时”,或者之后,原来人还是要追求某种正义(?)和价值。——这些,包括第一条也是“传记”的意义。2024-04-03
  • 小波福娃
    以作品串联来还原屡受争议和误读的伍尔夫,很好,很伍尔夫style。看完这本决定今年立个flag,把伍尔夫全部作品都读和重读一遍,真庆幸我又恢复了读文学的胃口,并且还有这种体力和雄心啊。这本以后是读伍尔夫的案头必备书之一了。2024-04-24
  • 祝羽捷
    母亲早逝的悲痛、性骚扰的阴影、精神健康的挣扎、伴侣与生育的抉择、女性间的深厚友谊、性与婚姻的复杂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以及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挑战……在宣扬女性为家庭天使的维多利亚时代,伍尔夫的癫狂和奔放像是对世俗之见的反抗。我喜欢她那神经质的敏感,不受束缚的意识流写作风格,不懈努力自我教育,疯癫的生命力,bloomsburry的智力社交圈。2024-06-08
  • 退相干
    林德尔这本传记不是按照编年体细细梳理传主的一生,也没有做到包罗万象般的详实细致,它少了对隐私的探秘窥视,但她将一切落点都放在伍尔夫的作品上,去追索伍尔夫作品中每个意象每个细节幽微的源头,同时旁征博引对比分析,所以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作者论角度的文学批评来读。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写道,“在一个阴暗的早晨,拉姆齐先生沿着走廊蹒跚而行,他向前伸出了胳膊,但拉姆齐夫人已于前晚突然逝世,他虽然伸出了双臂,却无人投入他的怀抱。”林德尔同样写到一个细节:伍尔夫的母亲去世那天,她的父亲“步履蹒跚地离开朱莉娅的病床时,十三岁的弗吉尼亚伸出手臂,但他不耐烦地与她擦身而过。这一幕永远地留在她的记忆里”,看到这里,我的思绪被拉回《到灯塔去》,那张开的双臂与无人投入的怀抱,原来源头在这儿,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2024-04-19
  • 洋洋
    “因此,如果生命想要逃脱日光的局限,它就必须召唤出那片阴影。”2024-03-31
  • 陆钓雪de飘飘
    这是我读过最接近我自以为的伍尔夫本人面目的传记。伍尔夫,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内在核心,看似同性恋实际性冷淡的家庭婚姻幸福者,精神病史家族遗传人,责怪父亲但却最贴近父亲的女性,爱开玩笑的表演家,时而因为宇宙而放弃社交的社交达人,忘不了原生家庭和剑桥小圈子的传记式虚构文学家,讽刺所有作家的作家,维多利亚最后一位英国淑女,通过从小阅读和观察和反思并不断进行日记与书信写作终于在四十多岁写出名篇的努力者,不理解姐姐能放浪形骸与理性社交并重的旁观者,可以跟姐姐的丈夫调情也可以让丈夫向姐姐抱怨自己性行为有问题的四人行小组,终归将亲友之死化作了文学思想和不朽观念的大师,可做到将雌雄同体变形为自然意念的艾米丽·勃朗特之后的圆人,古希腊文学忠实粉丝以及又一位超级莎吹,还有钓雪补充的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写作家。2024-06-10
  • 素素
    一个又热闹又正常的女生做不了有洞见的作家。伍尔夫那张经典侧脸,像一个符号,高挂在它文字之上。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