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书名
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作者
玛丽·M.莱恩(Mary M. Lane)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22804125
出版年
2022-1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408
定价
79.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历史
美国
二战
艺术
艺术史
甲骨文丛书
第三帝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豆瓣评论
横转中子星
一本视角独特的展现纳粹德国顶层文化设计的读物。在本书之中,主线是描绘那些被劫掠艺术品的故事,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还是展现着当时,德国自身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文化场面上维护统治与构建价值观的需求。这个部分在书中有着一定程度的描述与分析。在维护统治的方面,有着反犹政策以及单一民族政策构建的相关内容。而在于文化观的构建上。不仅有着通过大型公共建筑来展现国家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神化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之中,艺术品自身更像是一个任人玩弄的物品,成为他人口中评说的论据。
2022-12-29
尤里卡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仅掩卷长思。纳粹组织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暴力机器,但机器上的每个零件却是有血有肉。纳粹分子的职责各有不同,但绝不应毁灭城市、屠杀无辜、抹杀文明。给手段以目的,不要给目的以手段,当面对两难抉择、深陷选择困境时,要服从道德伦理、坚守人文精神。简单来说,选择真善美。
2023-01-07
赤羽
林美这本书,并不是单纯讲述古利特家族的传奇故事。而是通过“世界历史事件”“艺术史事件”“个人事件”三条线索,讲述了1919年以后一直到古利特去世,这差不多近一百年的“艺术&战争史”。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一战结束,到希特勒上台;从马克斯·伯利曼到乔治·格罗斯,艺术史被嵌套进了一战二战的世界史之中。而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自己的人生实践。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希特勒的政治规划核心,所以在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艺术事件与纳粹主义很快就会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希特勒醉心艺术,是从他童年开始的,落榜维也纳艺术学院,更让他的这种渴望变得病态。甚至可以认为希特勒上台后的种种行为从根本上持久改变了西方文化版图。
2023-01-30
ly的读享生活
小红那边不给发,刚发出就给判了违 规。原来,大人物的名字提都不能提。这本书可以跟《劫掠欧罗巴》《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共读。主题一致,视角和材料有差异,本书主要围绕人,后两本围绕艺术品的存亡与林茨计划的实施。。
2023-02-07
煎茶
整本书结构类似长篇新闻报道,主题也并不复杂。开篇以林美参与所谓古利特宝藏调查报道为引子,继而切入了第三帝国时期对艺术品的掠夺,最后又回归到古利特宝藏,讲述这些艺术品的结局,从而引出德国政府对纳粹掠夺艺术品的处置以及对这一历史污点的态度。
2023-01-13
Jenny007
纳粹主义真的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而消亡了吗?时至今日,答案是否定的!纵观【乔治-格罗斯】一生遭遇便可知,从宏观角度审视人类本身,是存在【物种瑕疵】的。这种瑕疵导致了民众在普遍认知与思维模式上的巨大局限性和易被煽动性,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那极少数【警醒者】的疾呼和预警。亲纳粹者(OR纳粹分子本身)及其后代们,之所以会出现书中所述现象,其背后根本缘由是,【无论往昔亦今日,大多数德国人意识到,让同胞为第三帝国的崛起和屠杀负责,就意味着同时需要检视自身在战时的立场与作为(或不作为)】。基于人性弱点,普罗大众不愿检视自身,基于利益更甚。这一点反映在本书话题上,便能明白【为何当今德国政府(包括默克尔)仍旧不愿归还艺术品,也不愿提及相关事宜】了…时间在变,人性未变。人类终归圄于自身的虚伪、欲望…
2023-01-13
jm2166
《希特勒最后的人质:被劫掠的艺术品和第三帝国的幽灵》是一本历史纪实佳作,讲述了追踪第三帝国与艺术品失窃案的历史。美国非虚构作家和记者林美从第三帝国的崛起到覆灭,到现代的德国的意识形态,通过疯狂的独裁者、贪婪的艺术品经销商和愤世嫉俗的艺术家三条主线,揭示了第三帝国的那段文化与种族灭绝的邪恶的历史以及战后对那段历史的态度。幸亏第三帝国覆灭了,不然我们今天的艺术不会是多元的,不会是绚丽多彩的。
2023-12-13
沸腾烟圈
作者的文笔在非虚构作家中属于上乘,有很深的艺术和文学素养,叙事技巧高超,引用大量回忆录、专业历史著作,还有亲身对当事人的专访,为普通读者献出了一部精彩的关于二战时纳粹迫害“堕落艺术家”及犹太人的历史著作。最为出色的部分当属倒数第二章“我们诚挚的慰问”,热爱德国文化、对社会有敏锐洞察力及强烈关怀、充满正义感又愤世嫉俗、拥有奇异幽默感的“先知型”的伟大艺术家——乔治·格罗斯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感觉拓展成一部传记的话肯定特别好看。与《希特勒的艺术大盗》作者的暧昧态度不同,作者对古利特父子的态度十分鲜明——父亲是纳粹当局的大帮凶,儿子是罪恶遗产的受惠人。许多文艺从业者尤其擅长用美丽辞藻来包装自己的罪恶,对于这种人,就应该竖起中指,给TA一个大耳瓜子。
2023-05-10
夕城_雪
本书以艺术品为主线,揭秘了战争中希特勒对艺术品无耻掠夺的传奇史事,其过程骇人听闻且扣人心弦。
2023-08-09
Hamilton
选题非常新颖,少有的介绍纳粹对艺术界损害的著述
2023-07-04
ssssssssss
时至今日,纳粹受害者仍未找回其家族遗失已久的艺术品,它们沦为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2023-07-08
有梦想的叠被子
比较学术,现在看不进去。封面还是很漂亮。
2023-07-14
吴情
第三帝国已经成为历史,但正义之光并未普照,无论德国人特别是纳粹合作者的反省深度,还是战后的赔偿和赎罪,都远远不及期待,在这个意义上,希特勒的幽灵依旧没有完全消散。比起大屠杀遇难者,被劫掠和没收的所谓堕落艺术品,更难讨回公道,物归原主。但让人更愤怒的,是德国联邦与州政府的普遍不作为。获得其父艺术品收藏的科尔内留斯,却失去了正常人的丰富一生,或许是冥冥之中艺术品的诅咒。
2023-02-12
不玩豆瓣
读完义愤填膺,满腔愤怒!作者的叙述平缓沉静但同时笔力遒劲有力,深深的同理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满溢纸间,纳粹在二战时所犯下的一桩桩累累罪行令人发指,此书叙述的这桩绵延几十年的艺术掠夺完全不容忽视!这项罪行没有任何涉及肉体上的暴力,但书中的每个字都写着:杀人”两字(不见血),读的时候,我听到了我的牙齿在咯咯作响,右手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拳头!70年过去,历经坎坷千辛万苦,这批特殊的“人质”——大师艺术作品终究走出纳粹牢笼重见光明,获得了自由——在艺术家本人、施害者(劫掠者)和被害者(藏品原始拥有者)都已过世的70年后。感谢作者,同时关于艺术史的知识又增长了不少。
2023-02-13
废柴白
二战的不同切入点以及写得也很好。唯一的问题是我本人的艺术素养和知识还待提高,那样就能更好的体会和理解了。
2024-11-19
Y
二手资料时间,又乱又土
2024-09-22
龟城摧塔客
2.5。相当平庸,写一段第三帝国艺术家遭遇就要附送两段乏善可陈的战争史和希特勒描写,艺术品(在本书里特指画作)写不少但却没有一张图,可读性也随着丧失了。
2023-09-29
闲人
跟奥斯维辛比这算很温柔了,劫掠的艺术品恩荫到了后代已经赚翻了,好在历史给予了公正的判决。
2023-06-11
潇潇雨
写法挺新颖的,阿道夫艺术家之路没怎么体现……
2023-06-06
大宁
从没想过一本非虚构作品能看得如此情绪激动。虽然作者有很多情感化的表达,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但真相却可能远比描述中的更加令人发指。到底什么是罪恶,什么时候正义可以得以伸张,一切未知,一切照旧。
2023-09-1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