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戏台与相机
书名
戏台与相机
作者
罗安平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22800059
出版年
2023-6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52
定价
89
装帧
平装
标签
中国
历史
摄影
文化
地理
人类学
2023
西南
豆瓣评论
晩圆
原来是和杜鹃花弓弩手那本差不多
2025-01-17
且听风吟
(202331)一直以来,《国家地理》在心中就是旅行地理类杂志的标杆存在,尤其是图片,但凡是其出品,必属精品。的确,他们镜头之下的万事万物,光线、表达、构图等等都展现的恰到好处。直到这本《戏台与相机》,才对这本杂志了解了些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分析《国家地理》中的中国西南的模样,更通过其对中国西南百年来的关注,分析了杂志发展背景,表达方式,对他者知识生产、建构与规范,关注点紧随世界发展而改变。
2023-07-30
Marisol
选题很吸引人,切入点也很巧妙,但博士论文改编的成书还是略显拼凑和空泛,只有对比分析,没有进入,没喂饱。如果当科普和西方人如何看中国西南的文献索引,那确实整理得非常详尽全面了。
2024-04-18
金金金
近期看的最好看的一本书,研究很细致,内容丰富
2024-08-15
韧勉
本书作者罗安平选取美国《国家地理》自1888年创刊至2020年发表中国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文章,自然地理层面,谈及丰富地貌环境、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人文地理层面探讨了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各国探险家来华采集与移栽植物样本,猎捕各种珍稀动物,例如大熊猫等。书中也记述了茶马古道上的藤条桥,反映了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善于利用有限经济条件改造世界的历史细节,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2023-09-02
千寻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介绍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中国西南地区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从植物、道路、野生动物、人口、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2023-06-26
基瑞尔
选择用本历史悠久的杂志所进行的报道作为切入点,来展开对西南地区发展的观察以及“东方文化”/“西方言论”互相作用的说明;以小见大的方法非常好懂,读来也越过了枯燥的理论框架,而更像一本指南式的读物。即使结论无甚新鲜,甚至是作者自己在结论总结到的《国家地理》本身视角决定的讨论会带来的偏颇,但依然足够作为一扇“窗户”开启对杂志传播、民族文化的思考。版权所限也或者是本身定位于一本研究集结,在图片选用的数量和呈现上有些遗憾,不然应该能更好。【2023 #98】
2023-06-29
,
博士论文改编。被发现还是被记录
2024-02-02
江海一蓑翁
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安平老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专著,探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中的中国西南边疆风貌。在本书当中,作者一方面发挥其文学研究的文本分析特长,将相关报道分门别类,细致而相对客观地梳理这家世界级大刊笔下的中国西南地域面貌,另一方面又将人类学研究的他者化视角运用到极致,在关注《国家地理》的报道背后的地缘政治诉求、田野猎奇心态与殖民主义倾向的同时,也能客观对这些报道所起到的向世界传播中国西南文明、为美国和世界各国读者建立起之于中国西南的大致印象与基础知识体系等作用,予以公允的呈现与分析。整体而言,是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分支领域中难得一见的国内原创研究佳作,值得关注和细读。
2023-08-28
Y的立方
很接近想象中“用连续出版物做文本分析式研究”的成品了。C6E2“时间他者: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与C11E2“木里王:高贵王者与幼稚心灵”颇有启发。作者还是挺善于纵向找点和分析意义的。要记得关注原文中的照片(包括取景)。从史学生的角度看,稍嫌细碎和论证不足。
2023-09-10
Yaolinda
在《国家地理》的文本中重温中国西南丰富厚重的文化传统。值得称谓的是,作者没有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厚此薄彼,视角相对公正。
2023-06-27
呆
这本书从材料到叙述也太…不知如何形容了。
2023-06-23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世纪初某日,四川某集镇,戏台上正在进行像以往一样热闹的戏剧表演。台下坐满了来此观看的观众,原本望着演员的他们忽然扭头,齐刷刷地朝着身后同为观众的摄影师及其设备望去。一场有关东方与西方的早期“互看”就此定格。一方用相机搜寻异域稀奇之景观,一方对在地的周遭暂时失去了兴趣,背对演员、面向机器。这本书巧妙地以这个瞬间描述了两种文明相遇之初的基本样式。作者罗安平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早期拍摄的中国西南照片开展了跨文化、跨社会和跨学科的反思性探究,去理解也去检视了来这片土地的博物学家、植物学家和探险家如何表述“中国西南”,并用她的历史意识为我们呈现了其局限,以及“被看”“互看”的问题、转换和它的未来。
2023-08-20
林泽原野
西方想象中的中国,可以看到作者对西南有很强的情节。作者分析《国家地理》中书写中国的篇章,得出西南地区是其关注重点的结论。开篇提到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和“随机时刻”理论的冲突,认为后者关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国家地理》的理念就是后者。由此出发,《国家地理》对西南的关怀其实从未改变——一种异质性的西南,一种永远处在“发现”状态的西南。无论是香格里拉的生态想象,还是洛克的考察,都提出西南作为“边缘”在自然、文化甚至交通上的特殊性和异质性。这种认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今天,但如果把西南作为地区的中心而非主权国家的边缘考虑呢?西南的自然环境、文化,神秘的木里王和横断山,本就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异质其实是日常。百年前戏台与相机的相遇,除了给西南留下现代化叙事中被凝视的一群客体外还留下什么?
2024-06-15
某羊
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勉强算是NG老粉的人来说,本选题确实相当让人有阅读欲望,一些篇幅的别出心裁(比如说标题的渊源,又比如说第三部分从“路”的视角进行切入,特别是后者)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须承认,虽然作者在导论部分提到了诸多理论,但就全书而言,仍算是对于帝国日期西方本位视角的批判研究——现在市面上并不缺少这样的考察,此处无非是以NG这样一个案例重申了这样一种观念。另外从材料的选则上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为难:只用NG对西南的考察书写则素材不够,全部与中国相关的材料又过于广泛,最终的成书也因而难免某种程度上的“割裂”与“空泛”。当然,在确定放弃“NG与中国”这一写作思路的情况下,选择西南确实是最合适的,毕竟直到现在,他者对西南的“香格里拉”情节仍然浓烈,一如NG的“异域奇观”热情一般依旧。
2023-08-05
Alen
标题起得很有迷惑性,让人误以为会从摄影媒介的角度切入,结果书里连插图都没几张……精彩的论述几乎都来自别人的论文和观点。浏览完整本书,没觉得作者对《国家地理》这本杂志或者中国西南有什么自己的体悟和洞见。
2024-08-09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