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空空
    2024非13:也许是因为关键的地方总是引用其他书中的内容,尤其欧美作者的游记和历史(不过欧美以外相关的旅行文学、世界史和他国国别史好作品确实少,语言限制又导致不能直接阅读前南各国自己出的历史书和旅游指南),总感觉是通过欧美人的眼睛在看南斯拉夫,中国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在哪里呢?很多感兴趣的话题没有看到,比如:斯洛文尼亚最富裕,那其富裕靠什么撑起来?为何别的前南国家做不到?(是否因为最靠近欧洲且基本未被战火波及?)欧盟对中国投资塞尔维亚非常警惕,那中国人投资前其铜矿、钢铁业或基础设施如何?上世纪移民到前南的中国移民一代、二代的生活如何?前南到西欧打工者的故事又是怎样?……期待作者下一部作品,前南值得书写,有必要了解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该如何维持,以及万一拆分又该如何避免悲剧。2024-04-06
  • momo
    在贝尔格莱德的最后一夜迟迟不舍睡去,看到了亚得里亚海的阴与晴,惊叹于人类生命力中的摧毁性与韧性,不同种族的历史就是命运的宿命性,库斯图里卡把南斯拉夫的眼泪都拍成了欢笑。在局外人和当事人之间,感受一段“在地性”的时空折叠,进入之后的抽离,便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此书陪伴的意义。2024.3.23 于贝尔格莱德尼古拉斯特斯拉机场2024-03-23
  • 一条河流
    听了忽左忽右一期节目就下单了,但真的不太行…走访不够深,笔力不够顺。这种文化游记太考验功力了,真文艺复兴人才能信手拈来。这本反而让人觉得记者背景的那种“水过地皮湿”。2024-05-09
  • 难得聪明
    作者还是应该在萨拉热窝被围几年2024-04-18
  • Pluto&Piaget
    媚俗之作,都用不着探讨什么too much sentimentality kills the thing就是纯粹的水平太次,写出来全都是纸板印象,“游人如织”一类,另外作为巴尔干研究中心成员怎么做到引述资料也这么业余,简直莫名其妙,do u really get paid for this? 一个没有视角也没有反思的外来观察者本身和一台摄影机没有区别,无意识主体,随机生成高频码,如果你只能写出这样的东西那你其实就根本不存在。最后记一下我会怎么破“边界”这个题,1联盟解体前后资源分配逻辑可以对应科斯的市场/公司论,2“欧洲”的补集,定义域的补集才是真的定义了域。不过从本书高分短评区来看,改天我把我初中作文本出版也就够你们看了2024-06-24
  • 狮子想来吃小猴
    困惑比收获要多得多。为何强调警惕国民性、民族性之类的概念,又不停地使用全称的判断,用浪漫化的文学语言去描述一个族群的性格,这种拟人化的修辞风格,恐怕会使得我们距离真正的理解更远。2024-04-28
  • kogvi
    多么迷人的题材,但是读前必须调整你的预期。作者是真的带着问题去走的,但是并不总能遇到答案,很多时候就只剩下游记。还有时不时莫名其妙的感伤、抒怀,确实令人尴尬。2024-04-20
  • Molly
    本来疑惑为什么封面设计这么“复古”,读后发现真的是一本90年代《读者》气息的书,充满自我感动和对自身行为象征意义的强调,带着刻板印象在环游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有认知,写法让人高度怀疑其中对话的真实性。但书中体现出的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也是中国人或者说世界对巴尔干半岛态度的缩影,阅读和学习的意义就是应该学会避免这种居高临下悲天悯人自我感动的态度。2024-06-06
  • 找不到
    作者要不考虑一下转行写虚构吧,史同、幻想小说都行,书里历史叙述的部分太糟糕了,不忍细看;有发挥不错的段落,加一星。2024-05-23
  • 大头
    怎么讲呢,感觉作者带着太多的预设了,遇到的人和事就像是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看到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扭曲。好的旅行文学需要作者真正放低自己,学会观察,然后发现多样性和惊喜。2024-06-05
  • Xiao的储藏间
    杜尼娅:“我们很穷,以后可能也不会变成有钱人,但我们接受了,这就是贝尔格莱德的生活。你看,月亮那么亮,明天是个晴天。”维斯娜:“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过激的民族主义情感上,这种莫名其妙的情感阻碍了他们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卢卡:“我希望,有一天在萨拉热窝,如果一个年轻人想学习哲学,不会有人对他说,‘这样你就找不到工作了’。”导游:“你能想象吗?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对世界各地的游客解说杀戮的历史,我的家乡萨拉热窝在20世纪的三场战争里死了多少人,我恨这座拉丁桥,每天我都要告诉游客——在这座桥上,萨拉热窝引爆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然后我要去郊区的希望隧道,把内战的死亡故事再说一遍。你要相信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导游的解说那么简单,我的父母都没有在内战里活下来。”2024-03-27
  • 秦南秦
    细碎零散,文青味略重。这9.0分真让我怀疑自己的鉴赏水平。2024-04-30
  • 曉宇
    从试读本到现在诚然是不易的,出书的过程也可以再写一本了,希望作者一如既往地保持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象,毕竟是被老贝尔格莱德人称作“中国的Rebecca West”,这本也才刚刚开始,权当做是当代黑羊灰鹰的一个序曲。2024-01-29
  • Summer备忘录
    如果是非常个人情感抒发的旅行散文我会给三星 因为文笔不错读起来也流畅 但作者一直在否定这本书是旅行文学 而坚持是南斯拉夫研究 那作为研究的话只能给两星 这本书写得显然远不及作者的野心 只能作为了解巴尔干的一扇窗 但几乎都是预设立场的文青式情感喷涌 而并没有客观的分析思考 2024-05-22
  • Aranjuez
    以为能作为杜布拉夫卡的补充阅读,结果发现是评分和推荐语的蒙蔽。民族的命运仍须用民族的语言书写。作为隔岸观火的外人,亲身游历改不了自我感动,文字感性实则是立场先行。既不是好的游记也不是好的叙事,只是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对于了解真实的南斯拉夫,毫无意义。2024-05-09
  • Berlinka
    艰辛不足为人道,守得云开见月明。南斯拉夫是一种关于能量的隐喻,一种孤勇,一种不该被抛弃的生命状态。写作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不需要被局限在文体分界和标签认知的自我捆缚中。作为巴尔干三部曲的开篇,这是一本粗豪有余、灵巧不足的书,但作为作者,我用五星给自己鼓劲,希望它鞭策我继续前行。时间如果在行动中度过,那么行动本身就是结果,时间本身就是感情。2024-03-06
  • 白卷°|Oranje
    柏琳实在太沉浸在自我想象的浪漫情怀历史沧桑民族沉痛中了。带着不容置疑的刻板印象,拿着锤子将眼前的一切当做钉子。例如在逛自己形容为“活色生香”的农贸市场时,也硬要感到“南斯拉夫的鬼魂还在这里游荡”。又或每晚当地人全涌向酒吧过夜生活时,她总独自一人望着千疮百孔的居民楼思念南斯拉夫。这样油然而生的历史负重感,无关当下,时时刻刻填满整本书。同时热衷于将国家民族间的关系比喻成恋人、夫妻、深爱、离婚,这种浪漫化的想象实在太老套了。且太多篇幅都是历史的概述,以及其他老牌作家的游记摘录,让我觉得属于柏琳自己的东西太少,对其他作家描绘的巴尔干的依赖仿佛超过了自己的亲临。一些与当地人的对话倒是有意思,但她又总是一副“你们这样想是不对的”的姿态,固执又不尊重。总之太多他者炽烈有色的情感,而非客观的当下的深入观察。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