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文学批评入门
书名
文学批评入门
作者
汤拥华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576004441
出版年
2020-10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4
定价
54.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文学
教材
导读
文学批评
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
文论
汤拥华
豆瓣评论
梦野千秋
共读With庭壹。比起理论普及更侧重于指明方向的一部书,就像学诗之初杜师跟我们反复强调“入门须正”,汤老师大概也是类似的用心。在文学日渐丧失崇高地位的当下,大众眼中的文学评论也愈发沦为圈子里互相吹捧的应酬文字或者网络上零门槛的情绪发泄,作为本科教材,在学生入学之初适时引导他们树立一种端正严肃的文学批评态度显得如此必要,这比急匆匆进行理论灌输要重要得多,文学批评是使阅读这一快事变得困难的工作,其困难不仅在表达的精准,更在观察的深切,相比于“写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为何这样写”,这种探寻的面向是历史的、时代的,更是个体的。批评者个人的见识面对无限伟大的文学事业固然要谦卑,但必要时也大可当仁不让,文学批评是分析更是对话,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但前提是要明白何以为六经,以及始终保持“有我”。
2023-11-07
仲文
向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只会证明我的无私。我已长期伏身于哲学与观念的高压下,此书将我解放出来,让我从一种复杂性步入另一种复杂性之中,而我的双腿在某一处定格,你会看到一座桥。永远的桥,将证明河流永恒。反之亦然!
2023-11-21
安迪斯晨风
很少有哪本书像《文学批评入门》这样让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作者既温柔又很坚定,给我指出了一条可以照着去做的路线图,上一次读到类似的书还是《这样写出好故事》。 读完这本后,甚至想去考汤拥华的研究生。
2023-04-12
Miriam_
【摘录】“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并非只是在表达自身,更是在塑造自身。文学批评是使愉快的事情…变得困难的工作,我们不得不用文字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让这种看法经受从立场到趣味,从逻辑到修辞的多种审查,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好的文学批评总是内蕴谦卑,因为当批评的才华完全绽放之时,批评者会洞见天才与众人的区别,也会洞见个人的见识相比于那个无限伟大的文学事业,竟然如此微不足道。此时他是否真诚已经不是最重要,他所学到的东西会一点点纠正自己。”(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结语)
2021-03-21
四百击
汤拥华老师的这本《文学批评入门》若干年后会成为中文专业必读的经典书目之一。(先把话放这儿了
2021-04-26
舍橡
文學真好啊,幸好沒能走上以文字謀生的道路,永遠留作彼山觀望,才適合我永遠景仰,永遠珍惜。
2024-04-27
午夜的卡比利亚
完完整整读下来,为作者诚恳又有学识的讲述打动,也把书里提到的短篇小说基本都看了一遍,以后也会再重翻。对于文学批评,我们要做的不是牵强附会的“过度阐释”,而是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和自己的见解,努力解释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21-01-06
涅卡奇维奇
非常精彩的文学批评入门,虽然有时略显说教有时略显饶舌,但是不妨碍这本书的深入浅出。会推荐给每一位没有太多基础但是对文学批评感兴趣的人,作为通识教材也是很合适的。鲁迅和张爱玲应该是登场次数最多的两位作家;不仅有福楼拜和康拉德,也有《欢乐颂》和《后会无期》,想必作者是花了心思,这讲义确是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非常喜欢作者时不时在理论教学之间插入一两句自己的感悟与观点(当然跟作品也是相关的),就仿佛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老师讲课。不过做成16开本,实在是让本来就很困难的“阅读姿势问题”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能单手拿书,不然很快书的封皮就会把指腹压得隐隐作痛。印象最深刻的是用卡佛的短篇来讲显隐双层结构,本身倒是很基础的知识,但是对小说的分析真是直戳我心,当即打电话给一位朋友,聊了将近两个钟头。
2022-01-20
Homura
看目录本以为就是一本介绍现代西方文论的入门书,其实是属于市面上较少见的偏重实用性、指导文本阅读和批评实践的书。
2021-02-05
中文系谢葳
华东师大文艺学两大神教材:汤神的《文学批评入门》和太阳的《文学理论今解》
2021-09-27
黄克思
张爱玲张爱玲、鲁迅鲁迅、余华、王安忆、金宇澄、孙甘露,卡夫卡。谁能想到通篇都是西文论(中国古文论大约6-7%)的教人鉴赏文学作品的教材里作家选择会是这个比例呢?现当代文学鉴赏大会。照我说还不如学川大省事,就把别人的评论文章摘下来,中文洋文放一起,然后请老教授写个文献综述或导引(川大教材勉强有介绍吧),不是更适合学生学,类似外国的manual。一说到这茬突然想到,干嘛不看外国人的东西呢,反正都是西文论。
2021-04-27
舒璇
对门外汉非常适用的教材,或者与其说教材不如说是一本作评论时可以使用的handbook,不仅概念深入浅出、提供许多切入角度,还有做到时时提醒你写评论是为了解决怎样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正如老师在课上讲的“文学评论是一种创意写作”,评论写作应当追求的是言之有物且灵活洒脱。顺便吹一下课程,史诗级旁听生友好,老师会读平时作业并给适当反馈,课堂上鼓励发言,非常很适合我这样又菜又多余但是嘴比脑子快的文学爱好者,两年了鼓起勇气走入中文系课堂果然没错(泪)。以及,个人对于“入门”的理解跟后记里不同,我觉得:开始写就好了。从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写什么但是逼着自己产出到知道这里有想写的、跟上课程的步伐,可以称之为本学期最大成长了。完结撒花,下个学期继续蹭课~
2021-06-16
树
对我这种入门者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但评分的确虚高了。作者总是喜欢诉诸复杂性和个体性来拒绝判断并和稀泥,甚至有“父权制秩序所支持的不仅是所有权,暴力与歧视,也支持了美德与温情”,“车展的换喻显示了车模并没有被物化”的表述,实际上这类调和也是一种极其武断的判断,因为拒绝立场本身也就是一种立场了。作者还很喜欢强调文学理论/批评必须是以文学为中心的理论/批评或为了文学的理论/批评,难道就不能是文本为出发点但不限于文本的理论/批评了吗?就还是有那种中年学术男性变着法子为自己所属的群体辩护的感觉。
2022-01-10
NSBetter
前后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三个月,不期望读后就能拿起笔来写,却也恨不能像海绵吸水一样消化书中的精华。文学批评自是一门专业技术,外行大多只能看个热闹,不比实习医生手持柳叶刀简单多少,读它只是无比好奇这个抽象的技术究竟有哪些具体的门道,好在本书完全没让我失望。直白易懂又不乏深度,带领小白见识到深处的玄妙便点到为止,同时又竭力消解冰冷的专业名词,生怕吓坏读者。读完感觉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过程体验比作品本身更重要。与其说是在描述成型的作品,倒不如说是用评论去挖掘和还原过程。就像望进万花筒,随机的形状或许并不重要,那绚丽的变幻才吸引人。“文学批评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因为他们相信杰出的文学作品定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而我们在文学中所遭逢的那个世界,未必就比那个所谓现实世界更不真实。”
2024-09-05
Zermelo
不只是教材,这本书是写给所有文学爱好者的。不像那些西方文论教程铺陈人名堆砌概念而让学生在直面文本时依旧力不从心,这本书会亲切地伴你左右,带你信步出入于纷繁理论与文本自然间,俯仰皆有透辟之论。精心的材料组织赋予了这本书广泛的覆盖面和良好的可操作性。作为导论可堪五分。
2020-11-16
冬中鱼
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成16开本/有些地方说教意味浓厚/理论与实践对半开,做得其实不算太好/巨大多张爱玲和鲁迅/只适合从未接触过文学批评的人阅读
2021-03-26
低端硬盘
写得非常用心的用教案改写成的教材,作为授课教案有如此高的质量着实难得(而且还是窄边距密集排版从头写到尾,内容非常扎实)。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三编与第四编立足于作品本体的细读实践指南。我们可以解读文学,我们可以分析文本,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仅是作为某种分析操作的对象材料,文学作品若是被还原成了学科话语下的解析材料,鼓舞着人去阅读的那种遇见文本之激动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任何事物都是其所是,而不是他物」。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要提高自己文字鉴赏能力无非两个途径:一是阅读更多的作品(并不一定局限于文学),通过直觉与察觉文本之间的联系获得新的感受和审美体验;第二,那就是阅读世界、阅读他人所撰写的鉴赏、阅读其他学科的著作,用习得的概念磨砺心灵之眼的敏锐,去觉察、去再发现。
2020-12-16
西西桃
16开本更有讲义感,我恨不能A4复印下来看更有感觉/教师口吻和说教意味是两个概念,前者也叫循循善诱/批评和理论的关系原文说的非常清楚,可回看/学生们一定会熟悉张和鲁,更易于理解,且老师必然从自己最有感觉最擅长处着手,因为专业/入门本来就是给感兴趣而不知从何下手的人看的,另外,对批评和理论能如此深入浅出已经胜过市面上大部分教材。还有,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内容本就不同,更不要说讲义型和研究型著作。即便是心目中Top级别老师的Top作品也会遭逢一些不能理解的评价,可见人与人多么不同,而相信和保有自己多么重要。
2021-05-25
RIC
出差数日,反而得闲在旅馆细细品读。这就是那种当我对文艺学未来出路有所迟疑时跳出来打消我的迟疑的书;这就是那种每当有人质疑文学批评乃至文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时跳出来让此类质疑闭嘴的书;这就是我梦想能够写出来的书。真心推荐给每一位文学领域的研究者,每一位文字艺术的爱好者,以及每一位对语言的力量依然心存敬畏的你们
2020-11-2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