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Trägheit
    (49/80)川端康成笔下的世界总是带有呓语般的朦胧,所以比起进入他叙述的故事的情节,总是感觉会更先进入那片意境。所以他的短篇——特别是没有明显剧情的喃喃自语——的观感在我心中比中长篇更好,是摇曳在生与死、爱与淡漠边缘的吉光片羽,是极致的忧郁之中探出头的绿芽。2023-07-14
  • 風裡靈山
    毕竟是陈德文先生的译本。2023-11-06
  • 是鲸鱼不是金鱼
    只读了伊豆的舞女,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2023-10-27
  • 左逍右遥
    找不到短篇,只好在这个条目下面标注-伊豆的舞女读起来很舒服,故事讲了一个20岁少年在旅途中情窦初开的故事。爱慕里有细雨,有滂沱,有雾蒙蒙的山涧,小溪,有点哀伤,有别离。2023-11-01
  • Eclipse
    “如果当初勇敢点,现在孩子都有了”放国内都是失恋杀马特初中生才喜欢的桥段,在日本就成了知名作家,能拿诺奖的程度。抛开作者为人和角色行为不谈,这样的一厢情愿和意淫本身,也毫无美感可言。2023-11-16
  • 光辉
    几篇文章表达的情感高度相似,哪怕文字再淡雅清新也难免审美疲劳,个人觉得,连城三纪彦老师的文笔是读过的日本作家里数一数二的存在2023-05-16
  • 星光灿烂西瓜汁
    里面有很多青涩的爱,母亲的初恋里女儿的初恋,伊豆的舞女里不曾明说但显而易见的爱,朝云里女学生不可抑制的现在平静的爱…这些爱就是爱本身,没有结局甚至有的只是一个人单方面的发生,但是好细腻啊,真的就像是月光洒下来那样。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温泉酒店,那几个女孩子的机遇,即使翻到下一篇也忍不住想起她们…东亚女性的地位之地,就在那段妻子吃丈夫剩饭的细节里。川端康成很会写那时候的日本女性,看的时候觉得她们是不一样的人,可回想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好像又重叠在一起了。最后还是得夸一下封面,因为封面才买的这个版本,但有些段落的翻译不如以前呢。2023-05-23
  • 浅蓝
    日本的作家里,我总是更偏爱川端康城一些。很多年前看过雪国,在火车车窗倒影中的女子描写,如惊鸿一面般刻在记忆中。川端的文字是极为细腻平和的,并不像其他日本作家如三岛或芥川,总有奇异森冷之处。在本书收录的近10个短篇里,伊豆的舞女是并未开始就已然夭折的年少纯美情感,描摹实在太生动,虽然什么事都来不及发生,却又好像经历了所有。文字淡然如涓涓细流,哀伤不动声色却缓缓蔓延。作者仿佛是闭上眼睛用肢体在感受世间万物,景与人,在作者的故事中落幕,却在读者心里延展开来,如此真实。2023-06-02
  • 不是江湖骗子
    其实读不太懂,但读完以后很舒服,怪事2023-07-06
  • 我本善良
    伊豆的相遇,一转身就是一生。重回纯真年代。。2023-01-10
  • kk爱读书
    非常青涩,单纯的爱情故事,读起来很轻松很舒服!也很有美感!2023-03-12
  • zah
    清丽的描写,但是比较晦涩。2024-02-12
  • 幽燕卡夫卡
    《伊豆的舞女》《篝火》里有在平淡中惊艳的日式美学,安安静静的,自然、山林、溪流、温泉、篝火。当年的小说还没有过多的技巧,连“篝火”这种重要象征也是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却很美好。理解了启发了余华的川端康成式的“细部”,有事物的细部,也有心理的细部,不必面面俱到,但把最关键的、最生动的细部刻画出来,这就是笔力所在。但各篇之间风格很像,《春景色》《温泉旅馆》《抒情歌》《燕号列车上的女孩儿》基本是同一种味道。《朝云》写学生对老师的同性爱慕。2025-01-01
  • 七月的桃之妖妖
    书里有一段初遇舞女,硬追着人家一起同行的片段。晚上听到艺人们被召到酒馆的筵席上,听到女人尖厉的嗓音,“我”的神经都绷紧了,但鼓声一响,“我”就觉得心里一片明净。敲鼓的可是他喜欢的小舞女啊。。。2023-03-13
  • 潘允嫒
    夏日的风从山上来,吹动放牧的三百匹小马的耳朵。2024-03-04
  • PenGuin
    没指明说话者的对话,突然插入的回忆线,情节不连续的奇怪转场,第一遍读川端康成的文字稍吃力,但多读几遍值得,他笔下的少女,总那么干净和柔美。《伊豆的舞女》,十七岁的舞女,浓发配上古式大发髻,把那冷艳的鹅蛋脸映衬得小巧玲珑,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她和少爷两人间的天然鸿沟,最后的离别,她脸上的残妆,怒气冲冲稚嫩的脸庞,直到船开远,舞女才敢表面心迹。《母亲的初恋》,十九岁的雪子,手腕子鲜嫩嫩的,散发着温馨的清香,因相信“初恋并不因结婚而消亡”,她同意出嫁,新婚前,一直忙碌家务,新婚旅行后,她对母亲曾经的初恋、自己的养父说:“那时候,我只想着,夫人是个幸福的人”。《篝火》,十六岁的道子,从小寄人篱下,面对求婚,“沉下两个肩头,身子变得轻柔起来”,她找到依靠,逃离当下生活,“似乎随时向我依偎过来”。2024-07-12
  • 按月纳缴
    这个故事中,双方的财富与地位是不对等的,作为地位高的那一方,仅要表现一些慷慨和不轻视的态度,就足以博得对方的好感。哪怕“我”不过是个20岁、涉世未深的高中生,都足以拥有这种特权。她们一行的流浪是讨生活,而“我”的同行不过是排遣寂寞与忧郁。当“我”花光了旅费,就又会回到自己的那个世界,终究是陌路人。作为地位较高的一方,“我”是唯一有选择权的一方。这种地位的不对等,导致整部作品的所有伤感,终究不过是高地位者一方的自艾自怜、自我感动罢了。从我这种内心不细腻的人来看,压根就看不起这种感情。所以我说《伊》不该用第一人称写,用第一人称写就无法避免作品的主色调不过是高地位者一方的自艾自怜,“我”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底层人民的善意与不轻视,终究不过是文人为了在笔墨中自我感动所做的表面文章罢了。2024-02-06
  • 野见
    川端笔下的女性依旧是那么柔弱令人怜惜...但是为什么川端就是那么喜欢写母女同时喜欢一个人呢。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