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荒腔走板
    估计没有可能走这一道2024-12-08
  • dreaming
    说实话挺淡的,文字淡,内容淡,但我偏偏就喜欢这种,所以胡成的书我都找来看过了,而且这一本近600页也只用了不到两天——当然了也是因为排版极舒适。陕甘宁古道上的历史烟尘,烟尘里微不足道的人们,那是我们的先辈和祖先,我们的同胞和乡亲,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终会归于烟尘,却未必有人会写下我们的历史。2024-11-11
  • aha219
    2024-46萧关故道,断碑残碣,山水连绵,驿馆相继。泛黄的县志里,过往的烟尘中,有遣戍转任的林则徐,有平叛陕甘的左公柳,有躲避兵燹、饥馑逃难的流民,当然也有配套的悍匪白狼…有通途的312国道,留守的村庄,撂荒的土地与最后的老人…于历史的尘埃里,作者与无足轻重的古人相遇相感,以志岁月。2024-07-26
  • 青词
    胡老师的书基本都看过,还有人记录这些幽微的平民史,难得2024-12-22
  • 我是雅雅霖
    萧关道,林则徐发配新疆过陕甘之路,其实更知名的是此路发生的陕甘同治之乱,迫于出版压力,作者写的很克制,相比《陇关道》这本更成熟,这两本书最可贵的是难得的叙述了贫民的生活史。2025-01-09
  • 明潭
    陕甘游记里见过文笔最差的一本,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如史同女自己整理的旅游手册。2024-10-25
  • 刀叢中的小詩
    《萧关道》——身无白马走隙间,陇头陇尾总颓然。殷殷为谁许玉树,翩翩何世守泥丸。歧路偏逢九道拐,冷场最怕二手烟。关河萧萧知何世,大路尽头落日圆。2024-07-03
  • Y
    看在厚度和内容,给了四星。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行踪和晚清民国古人的行迹做成双向结构,并行展开,会看到一些综合了地方志和古人笔记的资料。游记兼地理风貌、历史考古,这一类的书,我们总希望读到更精彩有趣的,但是目前很少。和我第一次读榆林道时的感受一样,作者最大的BUG还是文字,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也许有人会喜欢这样雕凿生硬的文字,但我个人还是认为,好的语言文字,读起来是自然流畅的,行云流水。作者有这样丰富的经历感受,却以味同嚼蜡的语言写了些无法打动读者的篇章,朴素的白描,自然的情感,深层的思考,都难以看到。每篇的结尾,都有一种看似隐藏而又不愿真藏起来的无端感慨和若有所指。是失败的书写。呃看在我读的还是签名本的份上,就此打住吧。整体不错,如果想看一些地方地理及史料的话,可以一读。2024-08-27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旅行总是希望有所得,至少游记中都是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像背着空空的行囊上路,回程时背着沉甸甸的见闻和感悟,如此,方是不枉此行。但胡成的《萧关道》,却是一本关于失去的书。在这条从西安通往西陲前哨兰州的古道上,每一步都是在失去中前行。无论是近两个世纪的历史,还是活在当下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经历,都在西北古道上日复一日的风尘中悄然而又无可奈何地消失。踏上这条古道的人,自古而来,似乎就是要承担失去的命运的,留下旅途日记的人,太半是远谪西北的宦途失意客,他们失去了过往荣华,失去了满腔抱负,失去了炙手可热的权力,有的甚至失去了回还的希望,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与自己过去的告别——当然,旅途的见闻可以作为失去的弥补,但这一切终究也会失去。2024-07-30
  • 老了的老豹子
    有一句传说了好久的话,“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可是看了那么多的书籍,再对照现实,你知道人民得忙着生存,没有闲工夫去书写什么,而既有的历史根本不愿意分出哪怕一点儿留给具体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当他们在历史中出现的时候,只能算是道具,连配角都算不上——不管他们创造了多少财富,更多提到他们的时候,最深刻的恐怕也就是一句“人相食”。胡成先生的三部行走西北的书,可以说是一种弥补,这里面不单记载了历史上缺少的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甚至如今早已不在的驿站、城垣和道路,还有因为连亘古今天灾人祸造成的人的悲惨命运,更让人感动的还有他对正在发生,而未来编纂的历史仍然会忽视的人们的记述,这其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力量。历史如果不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而只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那么何谈人民的书写呢!2024-08-09
  • 麒麟
    胡成的文字太好了,会好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啊?!甚至舍不得把这本厚厚的书读完,希望他一直讲下去。不禁有种感叹“还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真是没有阅读的福气”哈哈2024-07-05
  • 神威
    休憩82nd,历史与那茫茫绵绵的萧关道化为一身,在脚下延展打开。胡老师把自己的游记与历史上同走这路同游此地的游记文字交错,营造出同空异时那属于历史的厚重感,又加以结识人物在多次游历经过的数年之间发生的变化,使得有古今,有今昔,有昨日今日,浑然一处,令人深感文若丰腴有味,需得五花三层啊。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关陇仿佛自带历史沧桑厚重感觉,胡老师用那宛如纪录片旁白式的梳理串联文字,让自己无处不在又仿佛不在,体例则成为游记、历史、笔记的混合圆融,让此书很难被轻易概括,给人感觉不得不去引用阿城“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2024-06-26
  • 溪堂
    前几本尚有可期待处,到了这本《萧关道》真忍受不了了。于地理方志档案笔记等用力似不少,然而思路漫漶,山川地理和历史人物一通混乱堆砌,野蔓横生,读起来枯燥乏味,令人心生烦闷。然后照例是街头访老汉,仿佛真能在短短时间内发现揭示人生苦难。最堪吐槽者是文风,写法粘滞不清爽,爱抒情,处处抒情,驽马啸西风,不知学的是古龙还是谁,走最野的路,做最装的文青。2024-11-14
  • 悼玉轩主人
    评分还是虚高了,打个三星(10分制的话6分左右吧)平衡一下。作者沿途和不算远古的清代人之间的隔空互动很难让人共情,而且这些古人的游记本身也很平淡,不好挖掘出太多亮点。本书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对沿途西北农村老人生活的纪实描写。这一代的老人们年轻时经历了太多的动荡,而在老年又遭遇了农村人口凋零和老龄化带来的新困境,民生多艰呀。2024-07-22
  • h
    我的这本新书《萧关道》,如同前作《陇关道》,归根结底不是一本讨论历史与地理的书,而是一本记录时代与个体的书,无非那些个体恰在今世生活在古道边。「旅途最可珍惜的永远是这些那些偶遇的人们,可以重逢或者永不再见的人们。风景永远在那里,只有我们才是彼此一瞬而过。」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