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书名
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作者
袁灿兴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213116391
出版年
2025-1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数
230
定价
88
装帧
精装
标签
中国
历史
科普
三国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每天听本书
袁灿兴
豆瓣评论
天然
历史不止一面,对历史抱有理解之同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历史人物。本书算是其中一本。
2024-12-05
哆啦大胖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魏蜀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北伐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蜀汉维持自身存在正当性和内部凝聚力的武器,也是锁死蜀汉战略发展路径,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导火线。同时,为了有效对国家机器和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动员管理,支持北伐这个最高目标,诸葛亮一手缔造了蜀汉特色的管理体制:“诸葛成规”。它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运行,但弊端在于极其仰赖缔造者诸葛亮的个人威望与超凡能力,一旦诸葛亮故去,那么这套体制立刻会难以为继。最终,在诸葛成规崩坏的同时,蜀汉政权这部原本设计精密的机器,也宣告分崩离析。另外,诸葛亮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然勇气,虽然加深了他在历史上,作为“败者英雄”的光环,但实际上,在传说和光环的后面,是战略目标与自身实力,以及发展路径的错配。
2024-12-30
丹奈
蜀汉在三国里领土最小,人口最少,人才又在猇亭之役后大为折损,诸葛丞相用人又偏重东州人和荆襄人士,在曹魏进行屯田和人力恢复时一再北伐,折损兵力粮草不说,人口的繁育也大受影响,以至于刘焉刘璋时的人口粮食稠密之地,到了蜀汉晚期成了兵力乏用,民有菜色之地,即使邓艾不偷渡阴平,以蜀汉的国力也相持不了多久,而且蜀汉的可用之才也寥寥无几,尽是老将和汉二代,极少蜀地本地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谯周才从主战派变成了主降派,霍弋等人也在蜀主被恩待后降魏。虽然后世多叹丞相北伐大计不成,然以羸弱国力独撑大局凡数十载已属难能,不可强求孔明姜维。三国之战最终是相持战,拼的是国力,蜀汉最弱,故先灭亡并不为奇,只是西晋统一全国后政策失当,致使神州再次瓜分,百姓仍受荼毒,这是晋武帝的罪过
2024-12-30
率土流觞
中规中矩的一本书,没什么创建。
2024-12-14
451½°F™
①诸葛氏在「白帝托孤」前只是蜀国的后勤政务总管,后主朝才开始统领全国军政;②「汉贼不两立」是蜀国立国的首要政治观,「匡扶汉室」帮助刘备集团三分天下,却在建国后陷入「政治第一」的困境,「北伐」也始终拖累了蜀国;③诸葛氏的「神话」祛魅之难,亦如要推崇谯周的「民为本」投降论很难——某种角度上这个观点也一直被批驳为不过为蜀国与北方门阀合流的借口,却也有了魏晋看淡生死的清谈之风。
2025-01-23
豆友182548996
整本书重在对历史真实一面的考证,虽然最后的分析有些啰嗦。完全可以四百页变成270页,。
2025-02-18
上善若水
对史料的理解不到位,要么流于表面,要么断章取义,错误较多
2025-02-06
回到黑格尔
补录感谢袁灿兴老师签赠
2025-01-26
长老枯荣
挺优秀的一本书,评分偏低估计是,大多数人跳不开一开始对诸葛亮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凡人需要偶像!战争本来就是多因素的,特别是后勤,还有政治势力博弈,这部分做了大量推演,再得出的结论,有信服力。其实诸葛亮南征北伐,最苦的还是老百姓,虽然都夸蜀锦是硬通货,但蜀国粮食产量不足,金属不足,运输能力堪忧,一次次出击消耗极大,对本地豪族进行残酷打压,人心惶惶,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诸葛瞻执意野战且速败,不战立威,必然大量投降。儒家塑造形象,杜撰七擒孟获,实际上诸葛亮哪有时间玩这个,速战结束,杀抢毁一批,剩下人口迁走,才是真相
2025-01-17
T) 灬忝丶
对蜀汉的偏见 对丞相的偏见是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来的 除此之外写的一些细节倒是不错 比如孟达那一部分 如果说是推测的话还是比较合理的
2024-12-11
mykite
作为一本三国的普及读物还是可以的,但是在众多的三国读物中这本不算上乘,有立场先行的嫌疑。
2025-01-03
呜噜呜噜克
又是一本甚至很难给高中生推荐的作品。这作者以后可以避雷了。入门的可读性倒是有了,但学术功底太弱,历史观也很平庸,甚至缺乏基本的唯物史观。表面看起来,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仔细一品,就是个庸俗化的人民史观,本质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抛弃时代背景和历史基础空谈苦难,这跟封建文人又有啥区别呢?最后看似洒脱的来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可去你的吧。
2025-01-26
老彭是個书脊党
不得不承认袁灿兴教授对于中国历史研究之广博,从清代军机处到明代朝贡贸易,从北洋军征途,到魏晋疫病,横亘千年莫不信手拈来。但阅读本书时,有种先有结论后总结事实的错觉,出祁山不仅是三国后期的重头戏,也是千百年读者心中的意难平。作者试图从多方面来找寻丞相如此操作的优势与劣势,“非如此不可”的客观因素与“无力回天”的客观现实。大概是在使用史料方面有失偏驳又用力过猛意外造成了“祛魅”的效果,偏偏诸葛丞相又是一位不断被褪去传说却益发彰显魅力的历史角色,这或许是作者始料未及的。我总觉得,历史没有真相只有观点,区别是是否足够的兼听则明又自圆其说,显然本书总觉得差了口气,比如杀孟达全家等。只要是战争,就难免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后果,但这种后来人的论调更多是之于乱世的感叹,去强行评论当时之人,总觉有点霸道
2025-02-19
泛泛读书
刘禅的投降,和谯周为首的主降派,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和无尽的嘲笑。但是客观上,他们给蜀汉百姓留下了活下去的希望。这可能是他们最大的价值之一。
2024-12-02
维吾独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呀……
2025-01-08
胡不喜²⁰²⁵ ™
诸葛丞相负责鞠躬尽瘁,蜀汉百姓负责死而后已。
2024-11-11
风之痕
大爷又来发流水账圈钱啦 这次不玩虚的 直接避雷
2024-11-04
Inac_UA
可以理解想对蜀汉集团祛魅和品评人政得失的意图,但主观恶意如此浓厚,就很难让人相信书中所言是中正之论而非穿凿脑补了。比如P18说《费诗传》记录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儿,还分析是因为孟达杀了诸葛亮大姐,导致其怀恨在心。但史料对应原文仅仅是:李鸿向诸葛亮转述,王冲曾对孟达说诸葛亮想杀他妻儿,而孟达自己都不信。一件多方转述且被相关方否认的事,为何会被作者理所当然地采信?再如刘封之死诚然是诸葛亮虑其刚猛难御,但“不救关羽”是托辞抗命,“上庸战败”是欺凌孟达将其逼反又无法善后,在当时那个节点,“刚猛难御”已经不是抽象的威胁,而是具体的、已然造成巨大损失的危害了,怎么能以一句“哪怕xxxx也罪不至死”就一笔带过呢?将之与“莫须有”类比,就更是轻佻了。
2024-11-0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