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锦翼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所以这本书专门讲了曹操和刘备,作者说我知道这句诗是写孙权的,我故意这么用的……2021-05-08
  • 逸之
    2149#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在东汉末年崛起,也是三国演义里大篇幅的所在,他二人一死,整个三国故事就略失色了。选取曹刘集团而不写孙吴,故意为之而高明。读完对三国的人物故事竟有种陌生感,原先定型的人物更立体模糊了。非常喜欢刘老师写故事的手法,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出一本读一本。2021-05-17
  • 巨叶
    写得太随便了,读的时候经常有些抓狂,有时抓狂那么有趣的材料干嘛行文成了这个鬼样子,有时抓狂那么一点意思干嘛拉拉杂杂浪费了几十页的篇幅和纸张。写公众号归写公众号,写书归写书,两回事还是别混淆了才好。2021-08-09
  • 拖拉A梦
    有不少内容在刘老师的公众号和《三国演义》那个音频节目里get过了,不过系统性地读下来还是挺开心的~!另外这个书名真的是太坏了哈哈哈哈2021-04-25
  • 登坂望云
    这本书不太好评价,因为它的定位很不明确。作者虽然用大段的笔墨写了历史上的曹操与刘备,但感觉他并不是在写历史,只是拿来为《三国演义》作铺垫。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纯粹就是分析《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了。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分析《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影响,古今认知不一样,这是本书的亮点所在。但作者写历史的部分又不尽如人意。作者鲜明的体现了自己的历史观,努力让自己显得客观公正,但却总给人一种意气用事的感觉,大概作者曾经也在网上有过大量的舌战经验吧。三国历史之所以火热,不仅仅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历史记述本身就能给人带来了无数的口水仗,从学术界到民间,各显神通的掐架从没停过。这些话题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定论的?这方面作者结论下的太轻易。而且故意鄙视孙权也拉低了本书的格调,可惜了。2021-05-21
  • 烂得不行还一直讲废话卖弄自己那点小知识小聪明2021-08-23
  • 仁波切·偉
    本书又名刘勃讲三国,实话实话,没有易中天讲的好,甚至还不如李不白的《透过地理看历史》的三国部分讲的好,有些太拘泥于文学文本,而扩展不够的感觉,在作者所写的书里,本书质量算差的了。2021-05-14
  • Ray
    为什么总要在演义小说中苦苦追寻历史真像呢?倒过来,看看演义何以浓墨重彩删减拼接演变而成,不亦乐乎?2021-05-19
  • 師春
    才读到第2页,“280年”就给印成了“380年”。2021-05-23
  • 上杉夏香
    相当好看,通脱!可能因为对刘备的了解本就不多,期待也不算高,这部分对我而言比曹操部分更精彩~2021-04-11
  • 鱼的九思
    旧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文化水平都不怎么高,也不明白国家体制是怎么运作的,但皇帝一雄才大略,自己日子就不好过,还是懂的。所以他们幻想中的好皇帝,也就是人很好,但没什么用,所以不折腾的样子。2021-04-28
  • 何不酷
    刘老师的书什么都好,唯一皱眉的可能是新书永远会作为优先级最高的出现来打乱本来的读书计划或者进度。2021-04-22
  • 枕流
    其实不光通俗读物,学者的大著也经常虎头蛇尾,放大言而无从落实,这本书做到了从头到尾的精彩。2021-04-21
  • PooomBooom
    聪明人写的聪明书。思通千载,以今事而推论古人情状,是作者的拿手绝活。2021-04-14
  • danyboy
    刘勃这本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历史,而是古代文学。一直在琢磨古代文学研究的通俗写作在当代如何推陈出新,不要总是修辞渲染和讲述八卦。刘勃以极为活泼的风格,在扎实的历史及文学文本基础上,对比曹刘的历史形象、小说形象、戏曲形象,并推演形象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大众心理,跳出一般三国类作品总是在对比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真伪的俗套,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更加客观。譬如以往常以历史为对标,强调三国演义如何俗,谁得到了丑化或美化;但若以三国演义更早的版本以及戏曲杂剧比较,三国演义却呈现雅的面相,曾认为被丑化的人物在哪里得到了美化,或者相反。而以往知识者—大众的二元读者结构,也变成了学者—中等水平读者—大众的三重结构。另外,刘勃也对粉圈文化、热衷给文学影视挑历史错误的现象等时尚进行了调侃,胆儿真肥。2021-04-27
  • 野山笋
    众所周知,我最喜欢的作者是萧湘老师,奈何萧老烂梗虽多,文章不多。退而求其次,便找最接近萧老见识和文笔,创作量又高的作者,于是找到了刘勃。之前看了好几本,每本都喜欢,但这本确实尤其好。202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