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每文
    阅读的过程会不自觉的切换到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促出口并不是随随便便安排的桥段。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东大、菲律宾、墨西哥三大集散地之间的纠葛,两大王朝和殖民地内部南辕北辙似的花式政策以及管理目的到底殊途同归。作者说“珍视本地传统才能收获全球化”,就很好印证了顶流成功的密码。2024-11-18
  • 杜君立
    很不错的一本书,关于马尼拉大帆船的丝货贸易史。装帧设计很有巧思,内封为布面,很有丝织的质感。2025-01-24
  • 光启书局
    一条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一部跨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史2024-07-18
  • 花大虫
    比较的视角有启发,跨越太平洋的丝绸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过程,是中国和新西班牙相互认知的过程,丝绸的流动使两大区域基于本土的特性发展出相似而不同的审美取向、制度法规等等,其中错杂的关系是不能用奢侈品的传播来简单概括的。但也正因为这种错综的关系,太平洋丝绸的问题,又似乎很难用一篇长文的体量解释清楚。2024-12-24
  • 阚 world
    “丝绸”尤物,反映有序和混乱之间的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尚“桑基鱼塘”模式了解了中国的“中国红”的红花和“西班牙红”他们用的胭脂虫,墨西哥胭脂仙人掌2024-10-15
  • 五月阿隆
    非常好的题材,把丝绸这个老生常谈的全球史对象放到西班牙与新大陆的关系当中。马尼拉大帆船作为历史上太平洋白银贸易的核心,实际上并不被西班牙王室支持。由于距离太远,王室很难从中获益,同时会让新大陆产出的白银流失,造成皇家收入下降。而墨西哥和秘鲁之间的贸易小循环(秘鲁无法得到欧洲的商品补给),也让王室头疼。当1631年,双方路线也被切断,墨西哥商人只能在国内直面中国丝绸的竞争。一场太平洋贸易损害了大西洋贸易甚至冲击西班牙的本土丝织业的历史图景就被作者勾勒出来,甚至也让墨西哥本土的丝绸饱受冲击。当世界史进入到北太平洋流域,一种新的联动的跃然纸上。2024-07-21
  • malingcat
    平衡地叙述1500-1700年间太平洋上的丝绸交易,一边是中国,一边是西班牙帝国,但重点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独辟蹊径,看向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边”。视觉材料用得很好,贸易的方面史料有些单薄。2024-09-02
  • 刺幻者
    请见书评《四百多年前全球化的一个新颖特写》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