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南国烟雨
    讲实在话的,读书时代的历史书中,曾国藩给我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反倒是工作后,慢慢的开始对他有了“圣贤”的概念,他的相关书籍看的也都是关于他如何大义,如何圣贤。这本书的角度确实挺让人吃惊的,真实再现了这位圣贤普通又与众不同的一面。就好比是一个自杀了五次的人,最让人想到的是抑郁症患者,可当这个人是曾国藩的时候,你总觉得是不是没那么真实?关键是还特别好读,读的挺过瘾。2025-03-09
  • 向阳的蜗牛
    读了这本书认识到的曾国藩和课本里天壤之别。曾也是凡人一个,屡战屡败,人际关系不好,做官一开始啥也不是,官职低,真的人微言轻。位低权轻责任重…真难啊2025-03-11
  • hyypia1982
    仔细打磨军队,他可以击败战场上的敌人;但仔细打磨心理,他却依然无法完胜官场上的对手。回过头来看,湘江边操练水军的曾国藩无疑处于最开心的时光之中。他不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是这样的走向,正如同我们不曾想到,以“厚黑”而出名的曾国藩此时竟然还是个“愣头青”。哪个才是真正成功的曾国藩,他本人和我们的答案恐怕并不统一。“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志士都未得善终,以此来看曾国藩还算有个幸运的结局。2025-03-05
  • 别逗
    本书一反常态,聚焦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进行创作,让曾国藩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加亲民,这样的曾国藩才更能带给人积极的力量。2025-01-10
  • 小雅写兮
    这本书,就像是把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日子翻了个底朝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大变局里头苦苦挣扎,还想方设法找自己位置的大人物。2025-01-10
  • 陆钓雪de飘飘
    咸丰十一年,杭州已丢失,面对钱鼎铭的第二次请兵,曾国藩再也不能不管上海。上海一县,人民千万,财货万万,合东南数省,不足比其富庶,必须设法保全。曾国藩也承认,上海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是重要的军饷来源地。曾国藩本想让九弟曾国荃前往上海,开辟东路根据地,取上海财富为军需。但是,曾国荃志不在此,不愿前往上海,只想全心全力攻下金陵城。曾国藩想到了一位合适人选——得意门生李鸿章。李鸿章比曾国藩小十一岁,二十三岁时,李鸿章跟随曾国藩学治学之道,据说当年曾国藩正害病,李鸿章在床前端汤送药,照顾殷勤。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气颇为称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李鸿章和曾国藩分别在安徽和湖南办理团练,二人时有书信往来探讨军情,但是互不相属。不幸的是,李鸿章在安徽的团练事业很不成功。2024-11-21
  • 李琅谖
    同事鞠海的著作,隐隐然见证了这本书的诞生过程,必须给五星好评。2024-11-29
  • 不起眼的流苏
    咱也不知道谁这么能吹,宣传的噱头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剖析曾国藩,他为什么爱自杀。结果所有的内容都是照着《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全集》抄的,连个批注都没有。2024-12-14
  • 南加小书虫
    书的后记中有写道,人在难时得读曾国藩。窃以为,出于居安思危的道理,人在何时皆得读曾国藩。庆幸于旧朝离去不远,因而曾文正公所著文章皆能较完好所见于后世,给后人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2025-01-19
  • peace
    从曾国藩奇特的自杀倾向开始讲起,很是特别的角度。2024-12-04
  • 韧勉
    本书聚焦于曾国藩训练湘军团练攻灭太平天国阶段的战略经验总结与其人生境遇的发展,认为此一阶段的屡败屡战是成就曾国藩政治生涯的关键阶段。看到介绍作者本人是厦大历史硕士出身,但是这种观点的书写立场着实有些偏颇,作者将曾国藩训练湘军团练的历史高度以戚继光训练戚家军作比,但是戚继光是保家卫国的将领,曾国藩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先锋,曾国藩的带兵的立场怎么配与戚继光相提并论?此外若从整体评价曾国藩的历史定位而言,他开眼看世界主导的洋务运动才是人生光辉时刻。他在教育理念层面,鼓励大量送孩子出国留洋,以及在家庭教育与师承教育方面培养出曾纪泽、左宗棠等一批爱国后辈才是其人性之光。本书想要强调的某些部分,反倒是他的人生污点履历,不知道作者如此刻画的立场何如?2024-12-01
  • 鸣蜩凌午
    比其他的曾国藩鸡汤文学更贴地气,一个人如何经历官场社会的磨砺,收起锋芒,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人物塑造结合历史大势,可读性更强。2024-11-23
  • 揽尘
    读到一半,下单了一套《曾国藩全集》,不是要看他如何成事,而是想更深切地感知他的焦虑、彷徨,他精神上的内耗、身体上的衰病——这些都是我,这几年来真切的感受,和为自己的日渐平庸找的借口。鞠海的这本《夹缝中的总督》中的曾国藩,内外煎熬,并在这些煎熬中蹒跚前行,不潇洒,不豪迈,还狼狈。这样的一个曾国藩,却是更能给此刻的我以力量:焦虑就焦虑吧,狼狈就狼狈吧,只要还在撑着往前走。“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2024-12-13
  • 豆友GUkfKrxFIY
    汗青堂145•《夹缝中的总督》 一直以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是种遗憾,现在明白这是种内敛。这是曾国藩穷极半生所追求的状态。他写的曾是“凡人曾国藩”,而不是“圣人曾国藩”。我们有的毛病,曾也有,我们犯的错,曾也犯。哪怕后来位极人臣,也是像我们一样瞻前顾后,担心“月圆而缺,花开而败”。那种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不一致却又被裹挟前进的个体的迷茫与痛苦,写的特别清晰!第一次读到这么流畅的汗青堂,也是第一看这么“近”的曾国藩。2024-11-07
  • 熊升树与鹿饮溪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中国人一向是严肃,甚至有些忌讳的。而《夹缝中的总督》一书却敢于从生死入手,讲人讲事,这便是该书作者鞠海的独特之处。2024-11-21
  • renardyy
    人越有名也就越难“被看见”,名人传记从生到死字字都说“圣人”,却又一句也未说“人”,历史学家评断功过,史观轮转,如眼镜轮换过几种不同的颜色,而这本书比较少见,努力地“看见”曾国藩的内心。敢以自杀为论题,显出作者对“真实人性”的偏爱,而故事节奏的扣人心弦,证明这五次自杀,在有所作为的激昂时刻与穷途末路的至暗时刻之间,反复震荡,恰好是一种天然有戏剧张力的叙事结构。2024-12-02
  • おぱんてぃ先生
    历时6天读完,虽然才四百多页,但有43w字。历史永远是多面、复杂的。展现一个大人物在非常困境中的平凡一面。曾国藩五次步入生死局,也从求死心切到任由天命,他的心态也从自傲、自觉,到自省、自改。用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来形容曾国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曾国藩的心路历程也是值得了解和学习的。2024-11-15
  • 慧慧
    写曾国藩的书不少,这本书的角度和写法让人眼前一亮,曾国藩不再是被贴上标签的“曾剃头”或者“曾圣人”了,而是像平常人一样。看来作者对曾国藩史料的研读很到位,一切论说都有材料支持。2024-11-07
  • 萨尔茨堡君
    我想,这不是一本审视曾国藩的传记or油腻成功学,是一本严肃的历史非虚构,不需要什么观点输出,作者用叙事结构、史料选取和解读 阐明了他对史学和文学这对迷人矛盾的处理方法。和《战安庆》相比,少了主观输出,多了理解和贴近。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