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江海一蓑翁
    优秀调查记者出身的作家袁凌的最新非虚构作品。名为“汉水的身世”,但其实内容侧重点,并不在汉水的人文地理掌故层面,而是重点讲述当代数十年来,之于汉水的南水北调、水电开发、十年禁渔等宏观决策,对汉水流域的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袁凌的记述,一方面承继着他关注普通人命运与生活的一以贯之的写作路径,以本能的同理心和知识人的人文关怀,还原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民众的坎坷故事,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其擅长访谈、观察、调查与文字表达的媒体从业背景,让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富于生命细节、呈现命运逻辑、极具文学感染力。这样的作品,在当今国内出版场域,是极其稀缺而珍贵的,值得推荐,且读且珍惜。2022-11-16
  • 许雁横
    很喜欢这种笔调的把控,在关于具体的人的部分,呈现关怀而隐去自己的叙事声音,是真正好的非虚构。全书最好的两处文学表达:汉江的血液在北京五棵松地下奔腾,以及,早已断流的河道里,最后一尾大鱼被人抓走。“它看起来并不属于眼下的世界……极度减退的水体供养不了它无法缩小的身体。”读的时候感到不可名状的巨大不安。作为个体的人很大程度是被身处的环境塑造的,并且从环境那里获得保护和许诺;而这种在认知中先于自己而存在、似乎永远稳固的环境,也被纳入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遭到蛮横地更改。2022-11-20
  • 浮云能避日
    多一星给罗新的序言。2022-11-17
  • astute
    一条古老河流及其子民的故事。2022-11-19
  • 外太空漫游
    袁凌的书实在让人心情复杂。一方面它足够“硬核”,问题足够真,很多细节也足够触目惊心。另一方面,写作方式也确实让人容易崩溃。一个观点的佐证资料过于庞大,不同移民和渔民的故事大同小异,历史资料和数据长篇累牍像文献综述,最想突出的意思反而被淹没了。作者在采访中说不愿意把笔下的人当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是某一个概念的论据,想始终关注人、关心人。但穷尽笔墨展示一个人,是否也削弱了整体文本的可读性和主题的价值呢?不时出现那种类似报告文学的写法,虽然比之前几本书好了很多,但在很多地方都想大声喊一句:“袁凌老师!收住!收住!”2024-03-08
  • 希腊小庙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sad story 2024-09-05
  • sojeuhe
    作为北京人对这个题材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这是散文诗么……形散而神更散…想哪儿说到哪儿…感觉在跟我大爷聊天…2022-11-27
  • 沉默的二四零六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条古老河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者以自己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为驱动,走访了沿江的各个地方,采访了不同的人物,记录了他们与汉水的故事,但这本书的结构杂乱无章,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涉及了很多方面,比如南水北调、移民、航运、禁渔、环保等,但是没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也没有清晰的脉络和顺序。读者很容易迷失在作者的杂糅和跳跃中,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2023-05-03
  • RandalWan
    作为精神湖北人,很高兴看到这个选题。第一章极好,然而后面实在不行。再次对袁凌的文字失望。2023-01-14
  • 只敢问春风如何
    怎么说呢?既缺乏研究的细致,也没有报道的深度,权当是以写作排遣乡愁2023-03-14
  • 春天风会笑
    像胡温时期的纪实新闻集,但不像一本书2022-12-20
  • 鲤鱼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地名,就连离开大学前一直生活的偏远县城名字也变成了铅字,被清澈的汉水及其支流滋养过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条河流的情感吧。从小到大,家人和邻居们在河里洗衣洗菜,在某种程度上,那条浅浅的清澈河流变成了天然的社交场合,家长里短闲散八卦在此散播开来,离开家乡很多年后,这个画面也一直浮现在脑海里,成了乡愁的一部分。在政策等外力作用下,这条河流被迫改变了航道,倚水草而居的渔民们被迫走下船只,去往更凶险与广阔的陆上世界,他们变成了没有故乡的人,想起我们小小的村落,也收留着丹江口移民者,在这十几年里,除了少数几家选择定居在这里,其他的大多外出打工或选择回到没有户口的家乡继续艰难谋生,在四季流转风吹日晒里,外墙没有贴瓷砖的移民村外墙连同记忆变得斑驳。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值得被记住。2023-06-21
  • 殷顽民
    叫“汉水的悲歌”更合适,汉水是我的母亲河,我家祖宅就在汉水汇入长江处的汉阳南岸嘴,三线建设期间祖辈溯流而上来到汉水畔的鄂西北小城,到我这代经过襄阳五年中转,三家人陆续迁回武汉。机缘巧合,父亲退休前在汉水上游的汉中工作十年,我既前往游览多次,可称对汉水上中下游都有一定了解。过去常感叹讲汉水的书太少,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本书着力描绘靠汉吃汉的水上人如何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下与汉水一同坠入困境。虽然我对汉水感情深厚,但我家所代表的,正是49年之后强势改造汉水流域水文地理环境的蛮横力量,我无意将汉水流域原住民想象为善良无暇、对汉水生态呵护备至的圣人,只想强调偏执短视的开发政策在强大行政力量的支持下,唤醒了人性的贪婪,在短短几十年间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危机。因此,汉水的命运不再是她独有的,而是整个华夏大地的缩影2024-09-18
  • McT&B
    从《忽左忽右》的节目里意外得知,在北京打开水龙头70%的水来自汉江,仿佛突然获知了自己的隐藏家史,汉江竟是自己的“养母”。在工业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再加上向北方输血的责任,她确如一位逐渐病弱母亲继续隐忍坚持,而千里外喝着她的水的人却对此知之甚少。2024-08-31
  • 韧勉
    写的很杂乱无章,基本只谈了丹江口以上段的汉江,开头大谈水文地理。后面讲了即将消失的渔民、船夫和一些过往回忆的故事。论历史没啥深度可言。汉水的历史地理研究最好的还是鲁西奇的作品。2022-11-17
  • Mere
    与其说是汉水的身世,不如说是近代以来这条河流会让其上的人们颠沛流离的故事。去汉中时当地官员说,为了让一江清水向北流淌,汉中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不敢发展任何重污染工业,如今才有了这每一滴水中就有三分之一来自汉江的北京水。南水北调只是影响汉江的一个政策而已,水力发电、移民搬迁、十年禁鱼、航运兴衰,这条流淌过千百年的大河,这些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拉着纤喊着号子的人们,只能被时代阻断,被一纸公文隔断与故土的命脉,从意气风发道拐杖撑着内风湿的双腿喊不出号子掌不动帆。这本书是记录,记录那曾经气象万千的汉水航运,记录一切落幕之后的身不由己,袁凌确实是非虚构写作的好手,收集、整理、表述素材的能力强,一手采访、历史掌故、资料整理安排得当,读着荡气回肠。2022-11-27
  • 漠北之北
    这本书是23年地坛书市上偶遇的,之前看到多次,刚好那天有签名版就入手了。越读越惊喜,我从小在汉江边长大,距家十公里,现在在北京生活喝的还是南水北调的汉江水,岳父还曾为南水北调工程工作过。父辈因为丹江口工程从河南移民到湖北,那也是汉江的一部分。读到后面更意外的是童年那个小镇也在书里出现了。是的,柴湖,现在升级为省级开发区。虽然只是寥寥数页,但把当年移民的艰辛,生活的变迁,近来的新貌都讲到了。这是第一次在书里看到有人描述我小小的家乡,我童年和少年生活过的地方,我无法描述对作者的感激,只好再把他的书都买一遍。有时候失眠会有一个绝佳的入睡技巧,我会闭上眼睛,回想童年住过的地方,想象回到那里再走一遍,自由自在的奔跑,耳边有风声吹过。我想回去看看了,已经快十年没回去好好看看了。谢谢作者。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