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空谷
    从一个普通军人的视角看待反思了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以及仓促的撤军。2024-11-13
  • 陸鰅痷
    译者请我审校过一遍。感慨。帝国纷纷崩溃,阿富汗依然故我。2024-10-27
  • Ken
    军工复合体导致阿富汗二十年战争, 及其衰败; 军人开始服务于政治; 预言大选后会出现不承认大选结果, 然后导致...作者显然是知道黑暗的, 但是并未言明证据和脉路2025-03-09
  • Yonnie
    作者在部分情节描述以及在3个不同时间、空间切换上做得非常紧凑,剧情、人物都做到前后呼应。再加上各种真实照片甚至手机截图,让饱受米国影视作品浸染的读者们非常有电影感。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编剧的作品。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老百姓无法真正理解战争,读者只能通过类比,尝试去触摸当事人在茫然时无处安放的灵魂。而且写手有意规避了血腥暴力画面,想更多地让读者把思绪延伸到这场旷日持久达二十年战争背后的军工复合体的衰败。军人开始服务于政治,这引发了当事人的被背叛感徒增。不知道几十年后,阿富汗的历史书会怎么书写这段历史,“阿奸”和“伪政府”的定义会是怎么样2024-11-20
  • Sariel
    美国已经处在帝国末期,无可挽回了。2025-02-25
  • 伊水寒
    美国自诩全世界的保护者,殊不知他们自己才是恐怖的制造者。不义之战,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引进的武器,还是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美国军人是职业军人,的确也就把打仗当做一份工作。作者在美军撤离阿富汗之际,找关系帮他昔日的合作伙伴和盟友离开阿富汗。对阿富汗本国人民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叛徒,帮着侵略者打本国人民,如果不跟着美军一起撤离,等待他们的将是悲惨的命运。2025-01-23
  • 艾斯苔尔1994
    想起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只有片刻间的回忆和遗憾才是真实的。2025-02-17
  • Ainy
    曾深度参与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的前美军特种兵与CIA干员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五幕),没慕下面设置2-8个场,幕场设置感觉像舞台剧。总体比较凌乱,但真实感特强。总体均为陈述,几乎没有评论。pdf非原排版2025-02-06
  • chivalry
    开眼界的书。作者是美国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和中情局干员,去过阿富汗。美国撤出阿富汗时,新闻报道上说“若干为美军服务过的人及其家属蜂拥至机场想逃出”,这本书就是从作者的视角(当时他带着家人在罗马度假)讲述他的作为和见闻,已经他从军以来的经历。他还谈到了对美国军队、政治、军工联合体、工业联合体之间关系的思考,绝对是我们没有想过的角度与结论。我想会看第二遍。2024-11-12
  • 会飞的猫
    其实我觉得打三分半就差不多了,嗯,这个书是有两条故事线的,然后一个线其实一个线讲述整个故事额有美国政府,还有美国军队,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其实这本书不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同情心,因为我始终认为美国插手阿富汗就是给别人带来灾害,但他们撤离救一些阿富汗人,我觉得是因果报应。2025-01-11
  • Gorbachev
    1.P69 Para2 Line3 15和16后不要s;2.P70 Para3、5 少校还是上校?2024-11-26
  • 猹弗拉基米罗夫
    在译文纪实里真的!很!新!看到拜登政府恍惚了一下。作为纪实文学结构上比较松散,但是这个视角的题材挺少,也可以一看。每次看到他讲自己家庭我就开始走神……其实也不算什么“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一堆人堵在门口等待撤离的时候找熟人插个队先进去…2025-01-01
  • 冰河
    虽然并不缺少反思,但上位者的视角依然明显,同情的都是自己的战友和站在自己一方的人,在意大利度假期间靠手机协调着大批人员的撤离(还成功了不少)。本期望读到阿富汗战争全景式的回顾,但这本书的几条支线纵横穿插,反而越来越模糊。2024-11-23
  • 基瑞尔
    虽然是一个很宏大的标题,但其实是亲历者的视角来做一本个人回忆录、“战争文化”的反思乃至在不同历史事件的感谢。“第五幕”不是最终,并且时至今日依然上演。到手薄薄的质感乃至整体的呈现有种怀疑和猜测,不多叙述了,但也确实没那么喜欢。【2024 #117】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