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ulna
    选出几个了解的作家读完了,最喜欢布罗茨基、斯坦纳和赫塔·米勒三篇。总有一些大家都绕不过去的,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名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克纳、兰波…是时候去读一读了。2022-10-26
  • 甘草披萨
    抓住夏天的尾巴,读完这本封面用色最夏天最降温的一期,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容都是无与伦比的享受,篇幅最长最精彩的自然是当属斯坦纳那篇,简直是了解他的人生与重要观点的最便于入门的精粹集,其实之前读过的《漫长的星期六》就是这篇采访的大型扩写;采访的精彩很大程度建立在提问者水平之上,布罗茨基的那篇因交流的势均力敌而更加充满思考与真性情,我又一次、再一次为阿赫马托娃掉泪;大家都纷纷问起、聊起电影与创作的关系,如何看待电影、电影改编等等电影相关问题,放在一起对比看也是很有意思的点,可见电影这门艺术已形成日常化的渗透;说到鲁西迪的事,正巧与现实事件对应了;“希望读者从您的书里学到什么?他们什么都学不到。”“我觉得我写新闻的时候讲的真话比写小说时少。”哈哈哈一群耿直boy,约翰契弗对好编辑的定义笑得喷出一口咖啡2022-09-25
  • 一根鸡毛菜
    其实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爱文学,尤其长篇,因为好多名家赞赏的小说,我都没有鉴赏出精髓,但对于访谈,我觉得从里面可以读到很多东西。西蒙的访谈真的太棒了,巴恩斯也实在。2022-10-04
  • 补特伽罗
    朱利安·巴恩斯:“我花了很长时间获得足够的信心,去想象自己可以成为某一类的小说家。”2022-09-28
  • 是不存在的丫
    还不错,认识的没几个,有趣的还挺多2022-09-23
  • 西瓜小太萌
    还是很快翻完了,比6好一些,有更多的讨论写作这件事本身。现在我也很赞成钱钟书的母鸡说了——蛋好吃就多吃蛋,没必要去看下蛋的母鸡。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的读者会是什么样的人——只写自己想写的,有人看就挺好。2022-09-16
  • 潇湘丸子
    喜欢上了乔治·斯坦纳2022-09-18
  • Alain
    克洛德·西蒙、赫塔·米勒。2022-11-30
  • 杨浆糊
    对话永远让思维flow2022-11-20
  • 丁小龙
    一天读一篇。一种享受。2022-11-11
  • 拾辰
    10月补标。果然大作家人均爱读乔伊斯(不是)艾略特和福克纳。重新种草了西默农和威廉巴勒斯,以及从另一个角度爱上了巴恩斯。非常不意外地再次看到每个俄国人都讨厌索尔仁尼琴,正式拔草古拉格群岛。2022-11-12
  • danyboy
    挑了几篇访谈读了。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作家的访谈多大程度上能不速朽?不是说非要追求不朽,而是过几十年读,除了史料价值,还能真的有打动人心之处,或有令人学习的地方?2024-11-24
  • 思郁
    这一辑中喜欢的好作家不少,大部分都很有料,乔治·斯坦纳、布罗茨基、约翰·契弗、克洛德·西蒙、朱利安·巴恩斯、唐纳德·巴塞尔姆最爱这几篇2022-07-19
  • malingcat
    一共16位作家,挤在绿油油的书里,等待着读者的拣选。有的作家人如其文,访谈时的自我与作品中的自我合成一体,比如优雅的朱利安·巴恩斯,滔滔不绝的乔治·斯坦纳;有的作家则很分裂,让人得见“另一面”,克罗德·西蒙大放厥词说:“我认为加缪和萨特的著作绝对没有价值。萨特作品的最大特征是虚伪和恶毒”。《巴黎评论》的编者一定清楚得很,给作家们一个机会,他们通过“说话”表达出的、远比他们的作品和讲稿多了太多。布罗茨基的小涂鸦很可爱,契弗从容,巴勒斯夸张,洛威尔有点乏味,而乔治·西默农,酷。2022-08-01
  • ♬ CaR
    《巴黎评论》对我来说,既是一个索引,又是一个注释,建立在对作品熟知基础上的对谈,真的能让作家放下戒备,聊得深入。谁不想all in《巴黎评论》呢?2022-08-26
  • 欢乐分裂
    因无聊或生脸过多而一度中断的巴评系列,在这本中再度焕发生机,每个作家皆言之有物、个性鲜明,不计观点认同与否,关键是内容输出的信息量丰富、予人启迪,采访方的储备充足和反应机智也是精彩访谈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双方势均力敌才会碰撞出火花;涵盖话题很广,但谈及受过影响或尊崇的前辈,契诃夫、陀翁、福楼拜、普鲁斯特、福克纳、乔伊斯、莎翁似乎总绕不开,大作家们对审查、重写、语言、政治气候的观点殊途同归。篇幅最长的斯坦纳一章当值五星——“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所谓的历史”“我忍受不了的是民粹主义”“我感兴趣的是爱的错误”,尖锐而睿智,锋芒金光毕现;布罗茨基说美国和苏联并无区别,想起卡尔维诺也有过类似论断;巴勒斯把剪切法写作类比为“在时间中旅行”,连接意象以重建意象。2022-09-14
  • 毒妇脸少女心。
    《巴黎评论7》这一本的对谈质量非常高,唐纳德•巴塞尔姆、约瑟夫•布罗茨基、纳吉布•马哈福兹、 乔治•斯坦纳……篇幅感人,观点精彩,闪耀着知性的明亮的光辉,又像代数的数字般可以互相取换、耐人琢磨与寻味。看他们聊与文学看似不相关的音乐、宗教、性爱或是生活难题,也能在作品以外与普通读者产生交集,在缝隙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以获得精神满足的一种近似微小电流的刺激。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仍需要读书,仍需要文学。2022-11-24
  • 邓安庆
    (1)记者真能问,作家好能答。访谈是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记者进攻,作家防御。但一旦达成信任关系,作家心房敞开,好看的内容就多了。感受到记者对自己的熟稔与尊重,是作家愿意谈的重要诱因。当然,还有整体社会环境是可以让你放开说的前提条件。(2)最喜欢的是布罗茨基那一篇,哪怕在日常的对话中,他那诗人的语言如阳光照耀下的河底金沙,让人目眩。呢喃的语气中,苏联经历带来的怅恨和悲伤如影随形。2022-08-25
  • 渡边
    巴黎评论一路读到7了,熟脸越来越少,但每期都有几篇让你大呼“值得”,比如本期中的约翰·契弗、布罗茨基、巴塞尔姆,尤其是巴塞尔姆,意外地高水平!但最精彩的还要属乔治·斯坦纳,乔治斯坦纳这篇大概可以排进我所有巴评访谈的前五名。想成为(划掉)想追随斯坦纳这样的人。为斯坦纳献上五星。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