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书名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作者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222224926
出版年
2024-1-1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数
380
定价
64.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历史
文学
小说
纪实
女性
荷兰
外国文学
2024
豆瓣评论
木南
还没读完,有点意思但又有点晕。看到评论很多人说读完第二章就来五星,我才突然发现,也刚好读完第二章。不懂,很乱,还没get到点。
2024-05-04
谦卑不醉
头上没有旗帜 脚下没有地铁 “流亡是一段离弃的历史,是不断购买又不断抛撒下的吹风机、收音机和咖啡壶…流亡是电压与千赫的改变,是一场必须依赖转接头才能避免灼伤的生活。流亡是一段临时租住的历史”
2024-03-23
Dzolan
未被赠予羽毛的人是被判下记忆之罪的人
2024-01-28
徐音雪
找不到语言来形容阅读杜布拉夫卡的敬重、绝望和喜悦,她属于星空,在那里,无与伦比的杜布拉夫卡过着无与伦比的生活,是醒来以后要喝一杯咖啡,抽一支烟,又睡着了,然后又醒来,再来杯咖啡,就又沉沉睡去,呼吸,雪片落在守护天使身上。
2024-01-10
土星记事
在这本书里,杜布拉夫卡化身掌管记忆与遗忘的天使,贡献了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学魔法,所有真实或虚构的残片,都化作天使留在人间的羽毛,它们教人记忆也使人遗忘:历史是一场吊诡的梦,而记忆是爱的行动。
2024-01-24
夜河
读完第二章家庭博物馆后忍不住先来打五星…
2024-01-09
木樨
难看得要命。写的什么破玩意?
2024-10-02
把噗
真好啊。杜布拉夫卡唤起的是一种爱。
2024-03-26
我不过是影子
作者有超凡的文学想象力和敏锐的文字表现力,但结构太稀碎,琐细,让人看得很累,加之政治流浪者的生存困境,近于梦境呓语,让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人难有共鸣。
2025-01-20
K.
目前读的最好的一本乌格雷西奇。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在感叹,尽管主题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写得真自由,形式自由,语言自由。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各种碎片,这样更契合主题:记忆并非线性的,并非真实的,而是破碎而扭曲的,在其中的人更是,像一个个博物馆。再加上诗性的语言,非常迷人。不得不感叹,欧洲这些女性作家真是会写,比如托卡尔丘克,赫塔·米勒,埃彭贝克,乌格雷西奇……真佩服。
2024-05-16
phoif
太喜欢太喜欢了。破碎却不阴郁。不安定的世界中,我们都像无根的浮萍。这种漂泊无定的感觉,弥散在全人类的潜意识中。想起这期《单读》里面,吴琦“人的流动,有时不是因为期待和欢庆,而是出于丧失和无力感。”归途已不复存在,但请别忘了来处。
2024-04-07
Sean
大部分时间有一种被豆瓣年度高分欺骗的感觉,因为对零碎的、意识流型的写法着实无感。但中间两篇确实非常打动我:一篇是写母亲的,其中母亲和历代哲学家的隔空对话蒙太奇的简直惊为天人;第二篇是合照,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几个女人的命运被九十年代南斯拉夫政治和战争洪流的裹挟,淡化了第一视角流亡者的呻吟,反而更能让人共情个体人生的渺小和流亡的沉痛。
2025-01-22
滑滑滑滑滑滑酱
真正的天使降临。读吧,读到就是赚到。
2024-01-08
blueshadow
比她的其他书更伤感更虚无,回忆里的人和事都是伸缩的,而移动中的人,又是活动的博物馆。每个人都垮掉了,没有正当性。流亡者只是用梦来缝合碎片,有的人擅长编制旧梦,而价值观一以贯之的人只有死路一条。从这本书,更看出,乌格雷西奇继承了昆德拉和辛波斯卡,只不过她更抒情,连讽刺都带着十分的怜悯和眷恋。
2024-05-08
A-sing一颗横星
家庭博物馆中,妈妈的孤独(以她的方式出乎意料地呈现)和“我”的孤独逐渐重合,那种明知她需要但是无法拨出电话的感受,那些发觉在自己的脸上越来越多看到妈妈的时刻,又让我掉入《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母亲像一块黑布罩下来,压扁心脏。在以德语短语命名的章节中,时不时读到前后重复的段落,好像一块块记忆碎片在不同时刻不同境遇中反复袭来,搅浑时空,再一次听到了类似马里亚斯小说中的巨大回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玻璃球里,等待生命被颠覆,然后一场大雪落下来。
2024-02-14
黎戈
就真的……你怎么能信任记忆呢?哪怕有相册作为佐证,每一片记忆的花瓣都描绘得如此精美,然而,当它们被年月的旋风裏挟成深粉色的暴雪,从四面八方向你扑面飞来,却是如此的即兴而凌乱。我努力去记住一切,我记住了吗?
2024-01-22
波比塔水泥机
那位读完第二章就忍不住来打五星的姐妹,I feel you!还有那位说“赶紧去读吧,读到就是赚到的”,I feel you too!!!
2024-02-01
malingcat
流亡文学,记忆文学,碎片文学。乌老师姓名前面的“荷兰”,是她后来定居的国籍,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才是她的乡愁所在。二战、冷战和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将她与家人、友人的生活切成了碎片。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当物体消失,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也随之消失。本书里,作者从相册、小物件、流亡之旅中拯救记忆,在宏大的政治之下,那些私人的难以忘怀的物质和情感细节,如此纷繁杂陈。人是历史这个无形博物馆中会行走的展品,流亡者尤甚。——可以和《记忆,记忆》对读。
2024-03-1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