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Vivien
    虽然是讲美食的书,但我居然读出了乏味。首先苏东坡的长处不在于诗,其次他的美食诗实在是非常一般,如同嚼蜡。另外,我也读出了这个大文豪的任性,没有政治觉悟,为了一时之快总是得罪人,人生过得苦兮兮,但也能苦中作乐,性格使然吧。2025-02-06
  • 夏末春初
    前段时间刚看过《定风波》,基本上吻合了,从美食视角出发,串联了苏轼的作品和生平,挺有意思,但整体稍显平淡。2025-02-02
  • Chole_Ma
    这本书看着有滋味,为苏轼的人生,真是值得多喝几杯。2024-12-02
  • 小七
    托名美食的苏东坡传记!享受美食的时候,也不忘为生民愁苦、给论敌添堵,真是一张破嘴。哈哈哈~2024-11-22
  • 索多玛党组书记
    选择了以食物为主线来讲述苏东坡的故事,但有些章节实在拼接得过于牵强了,反而让读者看到一个有些凌乱和破碎的主人公2024-11-27
  • 半壁
    视角比较新颖,对苏氏美食爬梳的也还行,文笔功力稍欠2024-12-09
  • 愿空
    作者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热爱美食的人也都热爱着生活,从对饮食,对生活的态度,展现出以食物疗养身心,拒绝内耗的人生哲学。不过作者评价东坡“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确实很精准了,我时常觉得“风流帅”没情商但只是没有“政商”而已,更多的是不屑吧。2024-10-03
  • 陆钓雪de飘飘
    抓鹅捉鸭,蔬果当然也少不了,苏轼还在陈慥家第一次吃到蒌蒿,汉中名酒“鹅黄”更是少不了,所以“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这“熊白”是什么呢?指的是熊的脂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五一·兽部·熊》中引用陶弘景的说法:“脂即熊白,乃背上肪。色白如玉,味甚美,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冬天的熊很肥,把熊的肥肉炼出油来,就成厚厚一大块,吃的时候用刀削一块下来,所以有“磨刀削熊白”。请人吃熊白,这是极高的礼节,《北齐书·徐之才传》就有:“德正径造坐席,连索熊白。” 清朝吴伟业《读史偶述》有:“相公堂馔银盘美,熊白烹来正割鲜。”如果是招待普通客人,猪油、羊油、鸡油或菜籽油就可以了。陈慥太热情了,苏轼深受感动,酒量不怎么好的他“须臾我径醉,坐睡落巾帻”,就在椅子上睡着了。每次苏轼到访,陈慥都“大动干戈”。2024-08-13
  • 韧勉
    本书以诗史互证的写作手法,以苏轼的人生传记为线索,寻找苏轼诗文与北宋饮食文化史的契合点,一方面分析苏轼不同人生境遇的心境,另一方面为大众尽可能还原北宋的食品文化生活的原貌,作者林卫辉指出宋代的食用油不多,蔬菜炒的不多,还有酥炸牡丹花这种奇特做法。宋代没有保护动物的观念,肉类的种类比现在多。比如竹鼠吃的很多,还有大雁、熊白(熊的肥肉),熊白是黄州特产,不知最早的东坡肉会不会是熊肉...也有一些那个时代吃到现在的比如羊脊骨和翘嘴白,总之虽然做法可能较之现代少了不少,但是食物种类丰富倒是可以见证北宋物质经济生活的富矿。2024-07-27
  • 柳无益
    此生有味,别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2024-08-01
  • 亲爱的桂花树
    哇塞!推荐!这本书是这个月的意外之喜。以食为针,地为线,穿起苏东坡的(吃喝玩乐写诗)一贬(吃喝玩乐说话)再贬的一生。说的是美食,但把一切放在历史背景之下,把每一次更新地图的前因后果放到台面上来,就非常与众不同,一本书不但看到苏轼的餐桌,还看到苏轼的私人生活和各种与其政治身份不符合的随性ooc行为,更能看到风华绝代的北宋知名特产:党争。而且党争线因为是从苏轼的角度切入,所以很容易看,算得上四两拨千斤。苏轼这一生,印证了一个道理,不站队不会死,一个一直不站队的人忽然站了一次队,不论对错,要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2024-08-08
  • 邝海炎
    作者懂一些食品营养学,解释苏东坡的吃单蛮有意思。比如,东坡吃过野鸡。野鸡个头不大,一大家子当然不够吃,“烹煎杂鸡鹜”,就是加了普通的鸡和野鸭,将这些不同的肉共冶一炉,多种氨基酸协同作战,鲜味大大提高。“野鸡脂肪含量少,加上普通的鸡和野鸭,带来更多的脂香,也带来了更多的滋味。”羊脊骨的做法是:先起锅烧水焯一下,晾干;再用酒泡一下,撒盐少许,在火上烤至微微焦黄。苏东坡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烹饪科学:“焯水是为了去掉羊脊骨部分膻味;晾干是为了方便下一步入味;泡酒既可入味,也可去膻;加盐是调味;烤至焦黄是“美拉德反应”--让羊肉中原本没有味道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鲜味的小分子氨基酸,并产生焦香味。”再有,苏东坡饱受眼疾之苦,应该吃过“牡丹酥”,还有枸杞叶,两者都有治眼睛的作用。现在广东还流行枸杞叶猪杂汤。2024-07-26
  • 鱼的九思
    文笔一般,勉强翻了十几页,读不下去。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