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苦涩的灵药
书名
苦涩的灵药
作者
詹妮弗·范德贝斯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521770643
出版年
2025-1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页数
504
定价
78.00元
装帧
假精装
标签
历史
美国
科普
医学
纪实
社会学
非虚构
纪实文学
豆瓣评论
李欣原
不能乱吃药 尤其是神经抑制剂 是药三分毒 人有的时候轴一点 不是坏事 什么都搞圆滑 没有原则 没有底线 害人害己
2025-02-06
danyboy
不忍细读啊,多少天真的信任被辜负,要感谢勇敢的女性
2025-03-27
漭滉本郎
这将是我会给我的学生,后代必送的一本书。
2025-04-13
小镜子
为众人报薪者,总是最先冻毙于风雪。好难受的一句话,所以做好准备了吗?人类只有靠灾难和悲剧才能学乖,真的可以吗,如果能有所改变也真的难得了,果然我很悲观呀。因为下命令去撞南墙的,和必须亲自去撞的,往往不是同一群人,懂得都懂。药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人,是运用药的人。药,医生,制药公司,监管机构,本来应该是严格的行业,却因为无休止的利益贪欲带来了许多没必要的痛苦。
2025-02-14
棠棣之华
这种事无巨细的书读一本两本还好,再稍多一些实在让人看得疲惫,而最重要的是,在事件本身极具有讨论空间和书写价值的时候,本书的作者将太多笔墨浪费在了相较之下并不那么重要的细节,直接导致这些内容遮盖了原本更值得讨论的那些部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尽管如此,本书的主体部分内容依然同封面一般触目惊心,足以让任何一个读者为此沉默)
2025-03-21
大风哥
被编辑推荐骗了,比不上《隐谷路》的好。主要是几个方面: 同类题材看太多了,千篇一律,一个模子出来的;好人坏蛋太公式化了,像看样板戏;看似揭露黑暗,其实是在凡尔赛,和欧洲相比,FDA非常有效地保护了人民;六十年前的事件,看着非常隔膜,很难感同身受。
2025-04-02
疯狂大帆船
好的地方是时间线梳理很清晰,但是要注意本书的核心并非沙利度胺和海豹肢儿童,而是美国沙利度胺事件始末,源自梅瑞尔陶氏主导引入德国“灵”药沙利度胺,终结于长大后的海豹肢儿童维权而FDA继续闪烁其词。这个结构让这本书更偏向于历史事件纪实,而非从沙利度胺事件引入讨论FDA药物监管政策的演变,这样读者其实无法深入理解药物监管过程,更不能体会该事件在药物监管历史上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本书不够好看,太多的细节,只有情绪价值,没有实际意义,深层原因在于作者并非行业内人士,必然抓不住事件重点而不得不诉诸英雄叙事(当然凯尔西的英雄之举是客观的)——不妨阅后想一想,梅瑞尔是怎样决策临床试验草草执行,药物未批而大量分发的?FDA为何默许?这些都不能以在位者个人能力来解释,但恰恰是作者言语中不断暗示的。
2025-04-18
清意味
9分。是一本很有力量的非虚构写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方方面面涉及到的人物数量,都堪称庞大,也因而保证了这本书的客观真实,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基于这么庞大的素材,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组织材料的方式,多而不杂,条理清晰,在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带有故事性,使得它不仅是对沙利度胺的历史记叙,也是对相关人物个体的小传。翻译也非常流畅自然。一本讲西方存在致畸风险的药物历史的书,自始至终却贯穿着女性之难。这再次映证着那句话“女性是一种处境”。这种处境无关东西,无关领域,却处处透露着女性的坚韧与力量。沙利度胺的悲剧中处处彰显着资本的力量。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场灾难仍未被真正正视和解决,也因此,仍然可能发生在未来的任何时刻。警钟长鸣。
2025-02-24
乔峰
本文科生第一次知道沙利度胺和“海豹儿”,但绝不是第一次知道沙利度胺背后的悲剧模式。太熟悉了。历史上的这一切都太熟悉了。
2025-02-02
pawwgat
虽然叙事稍显混乱,但是我第一次听闻这种药物,早年的医药审批须由政府来证明有害,试药可不须让患者知情的种种行径还是超乎了想象。庞大的利润下要求资本有道德似乎是天真的想法,而人类只能从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训中前进一些又忘记一些,可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2025-02-04
夜阿凉
很能说明人类社会就是“螺旋式上升,曲折中前进”的纪实作品。一种致畸药物在多个国家的传播与抵制,有许多不同却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而就是这共同之处显示出各国权力机构的高度统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csr是真正能够戳破假象的群体,弥合些许群众的信息差。一度阻止了沙丁胺醇在美国正式销售的弗朗西丝和我很喜欢的金斯伯格都是在一个男性为主导的组织中,温柔而坚定地维护推进自己的目标一点点做出成绩。听证会上,弗朗西丝专业且极富政治敏感的对答绝对是一个不能错过的高光时刻。可是她的光芒持续得太短暂了,被排挤,被孤立,连停车位都被移到远处…虽然坚持到了90岁,可是她原本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却终究被时代限制住了。但好在前有芭芭拉·莫尔顿,后有露丝·巴德·金斯伯格,一代代的女性终会彻底打开局面,用实绩夯实两性平权世界的基石。
2025-01-30
贝哈马斯
封面就是一张令人不忍看第二眼的照片,内容更是触目惊心。想到这些天的集采药风波,此书可谓非常及时。
2025-01-24
Licht
很漫长的过程,虽然过程就是曲折而漫长的,但写的也太冗长了,几个名字几个国家反复横跳,我读起来是有点吃力的。最后也没有给个说法,真的太颠了这个草台班子,刑事没追责,赔偿也没多少钱,医药公司继续盆满钵满地赚钱。
2025-04-14
水母小姐
扣一星给翻译,有些地方感觉机翻的太拗口,读起来不够顺畅,第一次读此类的社会纪实,难以形象医药公司资本家为了逐利能如此颠倒黑白,隐瞒真相,厚颜无耻,还都逃脱了罪责。
2025-04-04
耿春咪
我看到与此药有关的网帖下面有人评论说,“因为不能拿孕妇来做实验所以才那么长时间没发现此药的副作用吧。”真的太天真了。医学的发展与任何其他行业一样,无法离开资本的赋能,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管,资本逐利性战胜了医学伦理,那些商人和敷衍的监察长官所做的就像另一种形式的大屠杀,应该经历纽伦堡审判
2025-01-31
阿里布布
作为医学生,早在本科的课堂上教不同科目的老师口中就听到过关于反应停和“海豹儿”的残忍故事。时隔这么些年才知道,原来,是三位女性在数年间的坚守与调查才得以还原真相、阻止更大灾难的发生。虽然阅读体验不太轻松,但书尾总计949条的注释让人极度舒适。期待影版。
2025-01-25
Lola
完成度很高的非虚构写作范例,写沙利度胺如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药物悲剧,前半段非常引人入胜,感觉跟作者一起进入了惊心动魄的调查过程。后半段写美国FDA在监管过程中的失职和法律的缺位也很精彩,可以看出作者经过了非常扎实的取证和采访过程,60年前的故事能还原成这样真的很了不起。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基福弗新法案的立法过程,弗朗西斯成为举国闻名的女英雄似乎也是政治运作的结果。有几处觉得遗憾的地方,一是“沙利度胺宝宝”的母亲着墨太少,她们也是直接的受害者,为什么没有去深入采访这些母亲呢?二是美国司法部决定不起诉梅瑞尔,似乎一人的决定影响了全局,读到这里有点疑惑。三是最后沙利度胺以麻风病专用药的身份重出江湖,此前的受害者如何看待曾经的“毒药”变成“神药”其实很有意思,但只有一个人的简单评价,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2025-01-30
4n70n1u5
沙利度胺是伦理、药学和化学的必修,学科的差异导致对沙利度胺事件的认识也有差异,这本书主要采用的还是人文和伦理学的视角。因此手性异构体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监管政策、药物和公众三方的博弈。写作上,这本书要比译文纪实系列的书强不少,很少有书能够读出画面感,这本书就是一个代表,读完以后重新回头翻发现,通过摘录、报纸的选载对全书节奏的把控非常好,可以说是文字上的希区柯克变焦。虽然说,凯尔希在FDA层面拦住了沙利度胺,但通过“试验”走向一万多户人家,并没有真的让美国幸免于难,甚至让诉讼都变成了一种额外的成本。医学是“人类生命的经验学科”,医学的每个漏洞和为了填上它的成本也只能用人的生命去填。但如果我是作者我也许会更积极一点,沙利度胺事件引发了手性异构体的关注,从而避免了更多的悲剧。
2025-01-14
獭鸡马
深夜一刷完毕。一本拿起来就不可能放得下的书。虽然才1月,但已经百分百确信,这就是2025年非虚构个人阅读最佳,不会有更好的了。在愤懑与感动之外,女性调查记者的眼睛捕捉到了太多令人酸楚的情感细节。人性是怎样的扭曲之材,苦苦追寻笔直之物的人又是何等……令人酸楚又欣慰。
2025-01-0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