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Wayne
    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读过这位作家的一些短篇,记得当时读完后极度厌恶,觉得非常矫情且空中楼阁,但读完这本《更远之地》后改观了不少。我居然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他那溢出式的真诚与热爱,对鸟类、对文学、对大卫·华莱士……这是一种介入真实世界的爱,具体而又真诚。“我曾经喜欢理论,我专门挑世上的毛病。最终,我明白痛苦是一回事,让余生变得激愤、不快是另一回事,于是我做出一个清醒的决定:我个人是无力拯救地球的,我想要全心全意去做我爱做的事情。”他抨击走在街上手机成瘾的“行尸走肉”、社交媒体“点赞”的泛滥性、一种符号化的“爱”的虚伪性……但我相信,这些抨击中,怀有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希望。“我偶尔在路边听到某个人真的在跟爱人吵架……正是这种事让我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希望。”2024-12-26
  • 不忘
    唯一喜欢的两个段落出自《痛苦毁灭不了你的人生》那一章。整体可读性不大,太多没意义的自我表述了,言之没物。2025-02-03
  • 虾米
    因为有讲中国的,于是第一篇读的就是《中国海鹦》。大干快上的城建时代、世界工厂、生态污染、暴发户心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和对未来无限乐观和期待——二十年前那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爱鸟的弗兰岑原是要当刺儿头的,结果发现中国的环保并不比欧洲更糟,至少比起欧洲道貌岸然又当又立的双重标准,中国特色的粗暴直白神经错乱,倒是更令人起敬(?)。弗兰岑并不毒舌,而是话语间充满反讽的腔调,不独环保,还见诸于他的书评(他像桑塔格那样打捞被遗忘的佳作)、创作谈、文化评论,以及对手机的忿忿不平。他最具反讽力度的是讲门罗那篇,简直通篇反话。写小说的弗兰岑,有点闷闷的优雅。写起非小说来,竟如此生猛,出乎人的预料。2025-02-05
  • 风浪里
    CA1397,《远方》和《中国海鹦》十分出色,很平常的口吻、最普通的字句里迸发出非常有掠夺性的力量,几乎是迫使读者进入一个情绪包裹着的能量场,这就是弗兰岑的魅力。2024-12-19
  • RingoAtGar
    我庆幸自己在读过DFW后读到这本书。看到乔纳森在马萨弗拉洒下DFW的骨灰真的鼻子一酸,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吗。2024-12-21
  • 小宝
    喜欢《远方》《中国海鹦》两篇。《远方》里弗兰岑带上挚友华莱士的骨灰上无人岛,将其撒入大海,让人动容。《中国海鹦》那段世纪初来华观鸟的经历也很有意思,他描写了世纪之交中国城市以及乡村的巨大变化,江浙沪一带的观鸟湿地、公园的生境,那些熟悉的地点(崇明东滩湿地)和上海本地鸟种,现在生境相较于当时一心只为经济发展的时代好了许多。他写到观鸟对他的改变,当他切实地去参与鸟类保护活动,了解到鸟类所面临的威胁时,适应容忍激愤、失望、痛苦变得相对更容易一些。“如果你只是窝在家里动怒、讥讽、耸耸肩作无可奈何状,这个世界及其面临的问题就会永远让你望而却步。但是如果你走出家门,跟真实的人或动物建立真实的关系,你将面临一个非常真实的危险:你有可能会爱上其中的某些人和事。”深有同感。2025-03-26
  • 巴别挞
    从朋友发来这本书的第一句摘录开始的,弗兰岑的对抗和坚持承托了我。这个世代要做到忠诚于自己、忠诚于热爱实属不易,虽然只是随笔,但一篇篇都让我看到社会和他人的赘生物一点点被厘清的过程。稀里糊涂模棱两可无疑是轻松的,但唯有勇敢的爱憎分明,爱才可贵。2024-12-21
  • 豆友IK5jc-b0jw
    非常散漫无趣的文字,弗兰岑的笔下似乎永远漂浮着厚厚的水雾——初入其中或许会惊诧于文本中的故作幽默和精巧排布——看上去极其扎实的文字却始终无法令我读进去,恍若漂浮其上,不知所然。无论是演讲稿、书评,还是其它的散文,都非常非常一般,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老白男即使强迫自己披着温和的面孔也无法掩饰的自大和傲慢,也可以看到欧美文艺界圈子内的相互捧臭脚。一切的做作与虚假都使人厌烦,忍着看完后,只会感到无聊2025-04-23
  • 那就是贝贝呀
    除了远方和观鸟行那篇,几乎没有可读的,什么采访啊评论啊,我根本没有兴趣去读。看完了也没觉得这个人有多大的魅力,反而有点才华不够的爹味。而且我知道生态问题不一定有所改善,但艰难出版一篇十几年前的观察文章对今天也毫无意义。2025-03-31
  • En
    不同意评论区清一色五星好评,可读性较差,除了前两篇外几乎都难以卒读。弗兰岑在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对人的真正理解或强大的自我意识。他的文章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姿态(批判技术消费主义/批判流行文学/批判手机),而不是对生活的热切观察、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或对道德的深刻思考,而这些中的任一都足以造就动人的散文。他的写作就是什么都沾一点儿的辩论文章,一点儿美学,一点儿社会学,一点儿实用主义,一点儿自我申辩,但缺少最重要的生命体悟。唯独第一篇里有真正的思考,对爱具体人的号召令人感动,对技术主义的批判十分到位,第二篇里对老友的怀念也蛮好,后面的文章可读可不读,没啥意思。2025-02-11
  • 赫克托尔
    原来是散文集啊。带着自杀好友的骨灰去岛上独自生活和观鸟的文章简直是极致的浪漫。“我一旦不能写作不能抽烟就无法觉得自己聪明了,而自认聪明基本上是我对抗外面世界的唯一防线。”也是有趣。感觉各篇的顺序没有编排好,书评、鸟类、环保、写作等各种话题横跳来横跳去,读得很分裂,情绪断断续续。2024-12-16
  • 荆棘海
    一本任何意义上的“热爱之书”,弗兰岑不遗余力地书写着他对自然的爱、对文学的爱、对纽约的爱,以及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爱。他的热爱让他愤怒、羞耻及悲伤,好在,他也拥有同等重量的真诚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同时他又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走出家门你有可能会爱上某些人和事”,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他认为“聪明”是自己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当朋友华莱士对他打开心扉,他忽然觉得“我不用再费尽心力去让他开怀或向他证明我有多聪明了”,而这是我今年看到的关于友谊最动人的一句话。2024-12-12
  • 刚刚该刚刚
    “爱的真谛是毫无止境的同感共情,是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他人身上的点点滴滴跟你自身是同样真实的。”他的爱指向性很强,浓度很高,因此而反感动不动就说“爱你”的手机交流,针对总是被真爱所恼的科技消费主义世界。他的恨与厌恶锋芒性很强,重拳出击却不会让人感到冒犯,而是会让人一个激灵清醒起来,仔细看看自己,看看周围世界。在读每一篇的时候被这种力量感和影响力折服,也很好奇2024版的老爹再写一本《更远之地》会怎么评现在的网络、特朗普、生态、文学(甚至门罗……)。2024-12-26
  • 隐形墨水
    此时此地能出版实属不易,作为爱鸟(也是因为弗兰岑才开始喜欢爱鸟)的人等这本弗兰岑来中国观鸟的经历好久,感谢顺利保留出版背后的努力。有所爱的人一定会有自己讨厌的东西,很喜欢弗兰岑从不掩饰自己所讨厌的东西,但是每一句又会在讨厌背后退半步提醒自己所在的位置的表达方式,温柔又苦口婆心,明锐而真诚(本系列最漂亮的一本)2024-12-11
  • 渡边
    重读,简中版翻译很棒。弗兰岑2012年的随笔集,台版译作《到远方》,终于出了简中版,作为美国作家顶流,弗兰岑在国内的传播可谓举步维艰。这本里写给DFW的悼文《远方》一篇是我近年最钟爱的散文之一,反复读过很多遍,推荐大家也看一看;《中国海鹦》一篇是写弗兰岑2008年来宁波、盐城观鸟的经历,鸟佬必看,不知道当年带弗兰岑看鸟的鸟佬前辈(网名影子、臭臭)是否还在鸟圈。2024-12-16
  • 47.xxx
    这段时间里很庆幸有这本书与我相伴。在非常迷茫的时候得以见证一个人对热爱的执着,坦然接受失望,却不因此折损信念的力度。他也启迪了我应该如何去做,去行动,去面对,在真实的人与事物那里看到希望。去实地考察是行动,为爱却受到冷待的书写文章也是行动。没人听也要说,因为我在乎。这一句也曾发给好朋友,作为鼓励彼此的话:“所有种类的忠诚,不管是写作上的还是关乎其他方面,只有受到考验的时候才有意义。” It’s a known fact that love hurts.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