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书名
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作者
(法)玛丽-弗朗丝•巴雷•德•科克罗蒙
(法)埃马纽埃尔•巴雷•德•科克罗蒙
玛丽-弗朗丝·巴雷·德·科克罗蒙
埃马纽埃尔·巴雷·德·科克罗蒙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71440329
出版年
2024-10-1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
328
定价
79.00
装帧
平装
标签
心理
心理学
成长
生活
家庭
疗愈
自我成长
原生家庭
豆瓣评论
glulumi
在书城随机挑的,内容超乎想象的好。重温了一遍来时的路,依然还在路上……
2024-10-20
桥
非常好看,适合放在手边没事儿翻一翻。如果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所困扰的时候,翻翻看,即使什么都不做,但是你也要知道你并不孤单,你可以走出来。里面写人60岁以后可能达到自我实现期,慢慢来,好好过,养好自己,别着急。
2024-10-08
暑假前一天
书简单易懂,不过里面一些例子让人不由自主怀疑,真的能这么简单解决吗?“并非父母给予孩子以生命,而是生命本身通过孩子到来。”这句话很震撼
2025-02-16
momo
前父母、前子女,亲职关系并不会持续永久。【你要承担起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全部责任,不再遵循家庭系统所捍卫的官方叙事。这既是痛苦,也是解放。】
2024-10-04
始琴瑟终参商
三章节分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案例典型,而且前两章的每个小结都是结尾开头环环相扣,对阅读很友好。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1.想虚心学习如何做合格父母的新手;2.想要调和和逆转目前紧张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父母(当然,那些认为错都在孩子身上,从不会内疚的傲慢父母必然是不会低下头来看这本书的);3.想逃离目前所处糟糕原生家庭的子女。“内在小孩”“前父母”“前子女”包括后面部分提到的“建立新联盟规则”都在教大家如何与父母精神“断交”,在我们这个社会怕是有难度,毕竟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但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意识,父母和孩子都会少些焦虑,家庭紧张关系就会缓和一些,社会上成熟而有生命力的成年人就会越来越多。
2024-09-29
卓安
书封上的那句“健康而持久的亲子关系一定允许所有人做自己”促使我翻阅了这本书。一个健康的人格,一定是自我养育、自由表达,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一味受限于前人的经验。
2024-09-12
吃饱了也不说
尽显欧洲人的写作风格,絮叨,冗长,大量抽象的哲学援引。核心观点:童年创伤无法通过成年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的补偿来疗愈,成年人和父母的角色都需要重新调整和定位。
2025-04-01
kaixmyt
这是目前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对认知冲击最大的一本,可能是和从前父母的关系是很多人际关系,情绪的根本来源,而此前的很多认知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这本书读了之后收获非常大,把亲子关系从血缘关系/亲职关系和亲子关系三个层面捋顺了以后,很多约定俗成的错误观念不攻自破。另外,并没有觉得书里的翻译有什么大问题,觉得语言表达的很精准,观点传递的很流畅。非常推荐每一个想要追求自由和独立人生的朋友来阅读。
2025-06-30
剁椒鱼头100分
3.5如果不是案例里偶尔出现的西方名字,真的会以为在说东亚家庭和东亚小孩,可以推测,全世界的家庭困惑都差不多。杨清涟在《人口:中国的悬剑》里说: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完全被湮没在亲族群中。人们总是以家族作为生活的起点和归宿。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父母对孩子不应仅仅局限在“养育”,还要有“托举”,孩子通过父母降临,父母应该要清楚的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未竟事业的延续。要认识到亲子关系,其实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关系。这本书更应该由父母来看,所有人在决定为人父母之前都应该好好考虑你对孩子的期待究竟是什么,当你的孩子与你的理想背道而驰,甚至与社会规训有所偏差的时候你能不能作为后盾去尊重理解支持,想清楚你是真的“为他好”,还是只是害怕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2025-02-12
Kanon
和Anti-parents的那种“父母皆祸害”不同,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其实是比较中立的,如果非要说“祸害”,那也是“你我皆祸害”,毕竟“你我皆凡人”。现如今“安抚内心小孩”差不多已经是一种流行的说法,确实这是一种内观,但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自给自足自我安抚,而是正视自己所处之处,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而接下去将要发生的,就由当下的“一念”而定……
2024-09-20
Xuartn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奢求一本书告诉我们闻所未闻的观点,而更应关注于自己是否有新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在心绪并不平静的今晚一口气读完,中间有一部分让人泪目,但这种情绪更多来自自身的体验。客观而论,如今我自己同父母的关系在如今社会大环境下是相对健康的,尤其是近几年开始同父母的无数次深入交谈,让我觉得似乎真的在进入一个“新结盟关系”中,其中最难也最关键还是重塑自我认知,并且试图帮助父母重塑认知的过程。即便如此,对未来的不安也并没有完全消解。亲子关系存在一日,就永远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向前走。感恩父母,也感恩自己。
2025-05-04
北冰洋
好啰嗦,组织和文笔也好差,但是问题摆在眼前,看看就有收获
2025-01-21
楚寅良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尤为适用,却又尤为艰难。本书偏理论,实操请参考《原生家庭》。另:翻译太差了,跟机翻差不多。
2024-09-29
一只,
好健全。读到“在生活中完全依赖哲学或宗教”和“相信有无条件的爱”是精神恍惚的一种表现时笑出声,但还是帮我理清了自我毁灭冲动和无尽愤怒的源头。对陷于痛苦中的朋友和自己都说过“人要放弃两大幻想:1.我的父母会拯救我;2.我可以拯救我的父母”,人能拯救的只有自己。完美的子女不是世界送给父母的补偿,只是一个完全压抑自我的人,没有哪个人是生来治愈他人的,照护者面具引来的只会是想被照护的人。父母也并不是塑造了世界、有能力回应一切期待的神明,他们有欲望,有伤口,有无法在孩子面前遮掩的缺点,他们只是……凡人。大家都只是凡人。被损毁的东西不可能恢复如初,不曾存在过的东西也不可能被弥补,救赎和原谅未必会到来,睁开眼直视现实的创痛、承认自己在世上只能独自生存已经是得救的开端。会主动来读这本书的人是可以得救的吧……
2024-09-26
momo
外国人写书就是有些啰嗦,看下来总结一句话就是:放弃对理想化父母和理想化家庭关系的幻想,接受彼此的局限,找到关系的平衡点,独立往前走,主宰自己的人生。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争吵,埋怨,甚至是报复都不过是因为,想要获得父母的爱,纯粹的,完美的爱,想要弥补过去的遗憾,又害怕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世界,所以我们永远愤怒又绝望。
2025-01-03
Plink-a-Plink
后半部分越读越上头,边读边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甚至是社会、文化习俗的关系,请好好呵护自己的内在小孩吧,忠于自己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很喜欢书中两个观点:1.伤害就是伤害2.作为成年人,我们能够重塑自己,涅槃重生。
2024-09-21
Rey
成年人的父母是不存在的,每个成长与东亚家庭的小孩必看的一本书,30多岁遇到这本书终于可以在和父母关系这件事上释怀了
2024-08-30
赵水水
“前父母”和“有效任期”这两个词一出来,关于父母的纠结就能减少一半吧。身份认知的转变可以有效改善我们与过去的关系,过去不可逆,唯有关系可以变。理想家庭理想父母和理想孩子的僵化图景控制了太多人,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就是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这些东西,但我们可以追求让所有人都舒服的相处方式,前提是承认每个人真实的一面。成年人没有父母,也不必亲职化自己,及时哀悼过去,尽量避免退行至幼儿恍惚的状态,呵护好内在小孩,深度养育自己,成为自己的最佳盟友。有个很小的点比较戳我,作者目光放得很远,对照年龄表里从二十八岁开始,四五十岁依然可以进行自我关怀,直到成为祖父母有可能我们才真正了解了生命的全过程,不必连自我关怀都放在如此紧凑的时间段,多久都可以,过长期的人生吧。
2024-09-19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