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祝羽捷
    很治愈的一本书。其实整本书都在探讨的核心是何为理想生活?我们如何构筑令己心满意足的人生旅程,又该如何摆脱“罐头”般标准化的模式?无论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还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都不应被简单地理想化或忽视其内在的复杂性。以更清醒的目光审视自我、今日与世界。书中其他议题,大学与教育在功利主义浪潮中的迷失,“乡愁”作为一种情感与文化的症候,“反智主义”的蔓延及批判精神的丧失……既是对现实的叩问,也是对未来的警示。2025-02-10
  • 奇迹唱片行
    新年第一本,还是很喜欢也比较推荐的一本哲思对谈。对于主动积极介入公共社会的学者,我们应给予极大的珍重和感谢,两位学者深入浅出地谈及了当下社会人们的关切、困惑以及普通人因缺乏学术训练看不到的解决方式。这本书算是站在一系列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肩膀上看待个体的困扰和迷茫,相信读完后会有很多的沉思和收获。对我来说,是一种对已有观点和认知的恢复、重温和回顾。虽没有太多新鲜的观点刺激,但一些视野上的恢复也非常必要。也借由这本书再次确认了自己的身份属性,的确是偏向批判,反省和沉思的智识主义者,也会有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的姿态。要更平和地更主动地介入公共事务,这是我目前觉得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值得坚守的准则。2025-01-07
  • louisewong
    看到书名,先是会不自觉想起《把自己作为方法》。同样是谈话录,议题尽管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但这整体讨论的深度还是稍微浅了点,也比较难把读者带进深一步思考。谈话中提到的书籍如果在本书末尾列表作附录也许会更好。2025-02-24
  • 半思半梦半时光
    两位老师在哈佛的八次对谈,序言写的尤其好,对当下中国畸形的社会文化有解读的功效,在当下被规训和自我压抑的大环境下坚守本心,安身立命,以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打破自己的惯性的认知框架,反思自我,包容更加多元的世界,主动开放自己的感知能力,在工具理性主导的世界下坚持人文主义的启蒙,去看到具体真实的人2025-01-19
  • 马大象
    【2025-19】这是本很容易引起非议的书,两位学者在异国他乡产生的一些人文关怀的讨论。一方面它没有那种社会科学那种工具理性来提供一些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落入某种“鸡精味儿”的营销宣传。书名中的“世界”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并不是均质化的实体,它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也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能融入到什么样的世界中。那么能作为参考答案的“世界”其实是有门槛、有条件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对很多人来说真的就是对牛弹琴了。2025-02-27
  • 希特牛
    两位老师对谈得过于儒雅与丝滑了,聊瓦尔登湖,聊人文教育,聊旅行,聊反智主义,主题都挺有意思,但缺少些现实的粗粝质感,刘老师说得对vs严老师说得对。没太感受到对谈的价值所在,感觉直接由其中任何一位老师自己去写,可能思绪倒还能驰骋得更远一点,自我追问得更深一些。2025-02-19
  • 磁瀑步兵曹铁腚
    我要是能坐在哈佛大学 说【选择去做那些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历史条件下都值得做的事情。】这样的垃圾话 再有人帮我编成书卖 我也不焦虑两位老师 对书这种载体麻烦有一点起码的敬畏之心 用付航的话说【哎 差不多得了】2025-04-03
  • 热美式不加奶
    严飞老师讲的不深,没有新颖的观点出现,有点像在moderate刘擎老师自己和自己的对话2025-01-07
  • 去寺里看满月啊
    谈不上推荐,在B站看看视频就还好,出版成书,感觉还是浓度不够。2025-02-06
  • conceit文雨
    目前看到p60,感觉一般,让大一的学生看《社会学的想象力》是认真的吗[没有改变看法,还是很难看很难看,两个人像是不熟一样,一直捧着对方,只会‘确实,你说的没错’,但凡两个人就一个主题争论下呢,就那么凑巧两个人都无止境地同意对方吗,一点都不真诚,还是说都意识到了对方给出的回答都是陈词滥调,翻来覆去还是那些没有营养的话,根本没有批判的价值,不如随意附和下完成个任务。相比之下严飞更糟糕,是个好人,不一定是个好老师,但一定不是个好作者。只有第四章有点看头。]2025-01-15
  • 嗲睇甜不辣
    成功人士(高级知识分子)的gap year游学心得… 个人觉得副标题“在哈佛的八次对谈”更贴切。努力充实自己,阅读,体验,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消化去吸收,塑造自己。 虽然不是很懂腰封上那一串推荐人名的具体意义,毕竟没有推荐文…2025-02-03
  • 十日断肠散
    就这么瞎聊,也不过滤垃圾信息就能出来卖?2025-01-19
  • 哆啦君
    书店盲盒买到的书,拆开包装的一瞬间我就大失所望,发现豆瓣评分还蛮高的,耐着心读了下去,怎么讲,失望的心情贯穿了始终。书的排版就有很大问题,大段“金句”被标成了蓝色字体,甚至还有下划波浪线,我天,这真的是专业编辑干出来的吗?两位老师的对谈也让我觉得略显乏味,刘擎老师反复提倡要做那些在所以境遇中所有时代都值得做的事情,建造并拥有自己的精神故乡,ok这些没有问题,但是整成一本书就真的没必要了,公众号发一下就完全可以的。有点心疼我的68块钱,不过还是要支持一下实体书店的。2025-02-08
  • 逸犬
    没有非常的深刻,但却是当下最为难得的理性思考与平和讨论。没有太多的“怎么做”,更多的是启发性的呼吁和倡导。2025-01-05
  • Lazy三三
    过度的金句,匮乏的思考。果然人不能看参考答案,人生这道题,还得自己做。2025-02-18
  • 马不唯一
    几条视频都能做成一本书了,可怕2025-02-07
  • 大頭小悅
    一口气看完,有种听了两小时两位老师的播客的感觉。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今日世界”又燃起了一点点的希望,也告诫自己既然知道悲悯是人性底色那就昂起头做好时代的桥梁。唯一的缺点是,太多highline句,有种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感觉。2025-01-01
  • fredyan
    这一年就好像划船一样,为了一个目的地,一片美景,辛苦划一段时间。累了,歇桨停船,跟着水流飘流一会儿,看云朵变幻,照在水面的粼粼波光,听水缓缓流动的声音,想象水下住着一只水怪,和我们人类一样,永远有着不可被满足的欲望。2024-12-29
  • Roger
    在b站断断续续看过两位学者在哈佛访学期间的对谈,谈的很浅显,显然其目标受众是当下人文主义教育高度匮乏的年轻人。书中提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怎么提倡都不为过的,总要有人在公共智识领域担当这样的发声角色。刘擎老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同样是我所关心的:如何在一个越来越被工具理性主导宰制的现代世界中恢复或者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关系,或者说“非取用的”关系维度。“对我个人来说,我宁可经历人文主义带给我的复杂、混乱、风险和挑战,我也不愿意回避这些困难,获得一个低级的安全感。”“在任何处境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唯一能够拯救我们意义匮乏的方式就是,做那些在所有境遇中、在所有时代都值得做的事情,你坚持做下去,未必能够给你实惠的金钱或物质的回报,但它能在精神意义上鼓舞你,成为一个更丰沛的生命。”(刘擎)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