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ancel
    thank you for sharing2025-02-04
  • 读报的向日葵
    人无法同时拥有生命和对生命的感受。我也希望活着的每一天都体面,如果我变得不再是我,自私地活着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背叛。2024-11-23
  • 那个我对我说
    从知晓自己的病,到做出去瑞士的决定,再到历经种种困难仍坚持到底的决心,以及最后决然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个过程,无论对于患者本身还是他的爱人,都显得那么的无畏和果断。哪怕之前有再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当真正直面死亡时,仍会感觉没有准备好。真正的爱过活过炙热过,死亡也许就没那么恐怖。生死的课题,将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2025-03-27
  • 新世纪腐银战士
    想到了欧容的电影『一切顺利』,同样是前往瑞士进行安乐死的故事,只不过电影里有更多的冲突与戏剧化的内容,而这本小说里所记录的则是相当波澜不惊的系统流程,包括复杂的准备手续、漫长的流程审批、前往苏黎世后反而迅速了结的生命与尘埃落定后的自我接纳。作者有意隐瞒了照料阿尔茨海默症伴侣的种种琐碎、真实的烦心事,还是用美好的相遇、回忆和伴侣生病前的样子来奋力地填充自己,在苦汤里逞强地找甜豆吃,令人心痛、又相当能够共鸣。2025-03-25
  • 东林皆石
    埃米·布卢姆回忆录帮助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丈夫寻找无痛合法有尊严的生命终结方式:“那种持续的丧失,持续的瓦解,有时会暂停,但永远不会停止”2025-02-18
  • Rubato
    随同赴死的记录。人应当保持有尊严死去的权力,但即便死亡权合法拥有了,路径也还是会被严苛条件堵塞。2025-02-14
  • 苏幕遮
    学到了,多吃蓝莓多睡觉(bushi)。因为是在办公室午休时间读的电子书,感受稀碎稀碎的。作者是很成熟的作家和很成熟的事业女性了,所以感觉字里行间没有因为青涩而在生死面前碎的稀烂的那种感受。反而像是飞机升空、在瞬间的眩晕之后,平稳、自由、有秩序的飞向目的地的感觉,隔着小窗户往外看,有的人留下、记忆一片影影绰绰。2025-03-13
  • 慕荣-雨亭
    凝练克制让人动容且阅读体验非常丝滑2024-11-14
  • 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真实故事。她陪着她最爱的人选择提前告别人生。2025-01-09
  • 黎戈
    我们不擅告别,平时被死神突袭和代劳,所以不觉得:告别是如此的具体而细节化的事情。2025-02-04
  • ee
    在埃米的笔下,你可以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受50岁时遇到人生挚爱的幸福,感受挚爱确诊认知障碍后的悲伤,感受帮助挚爱实现体面死亡愿望时付出的努力……书中埃米的朋友说,如果他得了认知障碍,他会自私地让他老婆照顾他的余生直至死亡,埃米表示她完全可以理解。布莱恩在确诊时才65岁,而且症状还在中期,就能如此果决地作出放弃生命的选择,而埃米对布莱恩的决定没有丝毫异议,并主动地承担起为布莱恩寻找合理合法方式的责任。埃米和布莱恩都是值得敬佩的人,他们在人生的下半程遇到了价值观如此一致的对方是多么幸运。书中有不少令人回味的金句,不可悉数。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也是印象最深的,是布莱恩留给孙女的便签,开头写的那句——“我希望我能活得久一点”。2025-02-26
  • frozenmoon
    如何有尊严地离开其实应该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可以回避生,但不可能回避死。很多时候的恐惧、慌张与不知所终,其实是因为对终点撞线前不可控的应激反应。如果我们知道有一种方式可以有尊严的结束,会不会缓解此前很多慌乱呢?我想是可以的。这本书是私人记述,真实、细密,将悲痛化进温情与豁达,但也相对单薄。当然,作者也不想承担什么普遍意义上的使命,仅从个人角度向外观看和体验,也算难得。2025-03-18
  • 沈书枝
    失眠的夜里一口气看完了(中间的四个小时竟然没有碰过一次手机),读完心里感到安慰又苦涩。如果被诊断出阿兹海默症,我们要如何继续面对自己(或伴侣)接下来的生命呢?故事里的男人选择了还可以清醒自主地做出选择时去瑞士接受安乐死,比较起更悲惨的命运,可能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幸运”。由妻子记述下的整个故事的基调仍是轻盈。申请和奔赴安乐死的过程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一章一章交叉着描写的,不过我是在近三分之一的位置随手翻开往后读的,读完又回到开头读,恰好是他们去瑞士的那一段(也就是“终点”),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感觉这样的阅读顺序并没有影响我,甚至让我觉得更好一点。2024-12-11
  • 伊夏
    “这世界是我们的牡蛎”吗?我怎么觉得埃米的“埃及罐”比喻更准确?变软变碎都不在瞬间,但到了最后我们的掌心只会剩下一摊黏土和草。我们要趁还有意识时,像罗威纳犬一样,决定好自己的路,即便过程里,看起来只是,吃吃蓝莓,睡睡觉。2024-12-03
  • Cheer.S
    阿尔兹海默真的特别残忍,有许多其他的疾病也是,在临近生命末期(有时候这个阶段还很漫长)会变得不再是自己。做出自主选择奔赴瑞士的丈夫,以及陪伴着他迈向人生终局的妻子都非常勇敢,能够坦诚地谈论并决定生与死,能够携手共度最后的时光,有尊严地体面地平静地死去,谁说不是一种幸运呢?申请并执行安乐死的过程,和过去(主要是出现得病征兆后)的回忆穿插来写,收尾在他们的婚礼上,亲历者的角度,读来还是很感慨的。让我想起不久前琼瑶的遗书,希望以后能找到人道的方式来帮助老人们快乐地归去比起如何快乐健康地活着,这一点同样重要。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