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世界第一初恋
    完全被书名和简介骗进来的一本,从头到尾我看不到任何所谓以性描写来进行的批判和讽刺和深刻,完全就是直白的男性意淫,把男的裤档子那点事升华成哲学和人类命运,实在令人作呕。另外译本质量也堪忧,有不少错别字和翻译错误,从原作到译作都令人不适的双重精神霸凌,看完这本书是本年最大的时间浪费。2025-05-29
  • Z
    不值这么高的分数,拉低一下。有的人看了肯定会觉得恶心。2024-09-10
  • hades8938
    完全读不懂,在我看来这就是本黄书,还贼没劲的那种。这书能出版真是奇迹。可能是我的思想太封建了。。。2024-09-08
  • -turéta-
    6.3 译者和作者至少有一个高中理科素养为零。2024-10-24
  • k1973
    “外部的世界有其自身规律,这些规律无人道可言。”2024-08-17
  • ryan
    很难想象这是一本上世纪末写的书,在那个朴树写出new boy,对新千年充满憧憬的年代,维勒贝克像是上帝一样,冷静而精准地审判可笑的人类2024-11-05
  • Lichtung
    用这样的视角切入68一代的精神世界,很精彩。喜欢如同电影小场景一般飞驰的人生蒙太奇。无论坚守怎样的思想立场,无论有多么强盛的生命力,人可不就还是那么一点儿皮囊里包裹着那么一点儿东西吗,取决于漏出去多少东西、用什么形式漏出去……所以最后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又想哭又想笑。还真别说,人的皮囊不需要再漏了的那天,人不就自然超越了自身吗?……2025-04-07
  • 不孤
    看了1/3弃/好男的写作 充斥着大段的议论和政治历史生物数学化学社会学知识援引 身为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好冰冷 仿佛他们仅仅是分析的对象而已/写论文得了写啥小说呢2024-11-23
  • Timorg
    人类补完之后,橘子汁如果还有幽默感,在回首上古人类史的时候一定会从头笑到尾。2024-11-08
  • 桃酱酱酱
    2025年第三本书---他还是这么喜欢阴茎和猫猫。感觉这本比《血清素》所蕴含的关怀和希望要多一些。如果说血清素是一条通往终点的单程公路,这本是燃烧后发现灰烬里仍有点点火星预示着未来新的可能。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之前戴锦华老师讲的全球六十年代:希望与绝望并存,旧的制度被瓦解,新的制度在痛苦与质疑中尚未被建起,信仰被结构,话语和概念变成无意义。世界经历了自由主义之后再次滑向保守主义。2025-01-05
  • 威尼斯男人
    《基本粒子》的故事跨越了法国20世纪60到90年代的性解放时期,通过同母异父的两兄弟——米歇尔·杰任斯基和布吕诺·杰任斯基的成长经历和悲剧性结局,展现了性解放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米歇尔是一位研究动物克隆的生物学家,他理性而冷漠,致力于通过科学手段改变人类的繁衍模式,以实现爱与性的分离,从而带来安宁与幸福。而布吕诺则是一个追求性解放的文学教师,他渴望爱却不懂爱,在爱与欲的迷惘中挣扎,最终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2024-07-28
  • 阿苯
    很娴熟地制造陌生,但我不大喜欢读写作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为了给无头苍蝇一般横冲直撞的性欲和动物本能寻找出口的男作家…2024-12-06
  • Eva
    “生活本身起着破坏作用,慢慢削弱细胞和器官的再生能力。”同母异父的布吕诺与米歇尔,读同个学校却未知对方。母亲雅妮娜设法让他们知道彼此存在。她的结婚生子以及出轨,跟爱不大有关,与欲望紧相连。布吕诺六年级时被高年级男孩欺凌,让他在往后苦苦追求情欲宣泄以及几近无望的真爱。智力超群的米歇尔有交往甚密的安娜贝尔,却投身科学研究。兄弟俩曾无限接近独属自己的幸福,结果依旧不可触及。不能否认原生家庭带给兄弟俩的负面影响(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小小年纪经历监护人的离世)。他们直到母亲濒死才见上最后(第二)一面。究其原因是当时社会对待性(解放)、爱(表达)还有情感维系观念的不一致,使得更多类似兄弟俩人生经历的人走向衰弱变坏与消亡。米歇尔(维勒贝克)提出的无性繁殖理论绝对超前。人类力图创造条件实现自我超越与更替。2024-07-17
  • 青柚子色拉
    当年看《血清素》的时候我就喜欢得不得了,这本还是喜欢得不得了哈哈哈,但是和血清素完全不同的是,本书以一个名人传记打底,用第三人冷静而有所保留的角度进行纵观全局的叙述,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跨度很大,很多年,社会都变迁了多少,再加上用他性格和经历都完全不同的异母兄弟做对比,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的侧面,而不只是个人的感悟,大气,开阔,准确而理性。文风还是我爱的那个维勒贝克,乐而不淫,淫而不荡,哀而不伤,非常好,我爱他2024-11-12
  • 宝生永梦
    这本书让我觉得,是只有法国人才能写得出来,十分黄暴、先锋、迷乱、空无。书中有一段描写去乡下度假,黎明下起不大不小的雨,米歇尔躺在帐篷里等天亮,他觉得他的一生就像在帐篷中听雨,永远与人世隔着一层不远不近的空间,这段文字隔着书页抚摸到了我的内心。2024-09-15
  • Arcadia.
    百感交集,一部祖与占似的美丽新世界大背景下悲伤孤独的普鲁斯特式绵长的人的历史小说。人与人的纠缠更扩宽了本书的空间感和历史感,让阅读血清素时个人主义的狭小逼仄感不再存在,取而代之上升到了人类的共性问题。性爱,脱氧核糖核酸,宗教,长生不死都无法改变人生的虚无,爱欲纠葛也不能避免最后通向悲剧,一部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生活注解。2024-07-22
  • 渡边
    完蛋,再一次被维勒贝克折服,比《血清素》还要好。本书写于1998年,站在千禧年这个合适的节点,维勒贝克回顾六七八十时代,总结清算那些年人类的“绝对自由主义”究竟带来了什么。双线双男主叙事,一边照例是无法无天的“性解放”叙事,布吕诺的一生基本就是鸡鸡上长了个人;另一边则是超脱世俗一心向科学的米歇尔,这种极度反差和《血清素》里的“性与农业”如出一辙。最迷人的仍然是他的叙调,冷调,超脱,清晰,准确,像一个非人的生命体在掌握了终极真相之后,冷眼旁观可怜的人类在卑微的虚无命运中盲目乱撞。结尾突然科幻起来,时间往前迅速飞跃,看到最后一页哑然失笑,这大概是维勒贝克对人类未来给出的“百忧解”吧,这个结局让人笑后又想叹息。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