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早介 不高兴地
    很典型的美式心理学水文,字数可以砍掉一半2025-02-10
  • 二旬懒猫
    那些没有良知却极擅伪装的“反社会人格者”,正以优雅姿态寄生在文明社会的毛细血管中。玛莎·斯托特以冷峻笔触揭示,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监狱里的暴力罪犯,而是西装革履的同事、温柔体贴的伴侣或道貌岸然的意见领袖——他们占据人口4%却制造80%的社会伤害。现代社会对“成功学”的盲目崇拜,正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完美伪装衣。当反社会人格者利用制度漏洞与人性弱点时,社会往往为其恶行支付代价。从职场精神虐待到网络情感勒索,从金融诈骗到群体PUA,这些“隐形掠食者”将他人视为可操控的提线木偶。针对反社会人格者,作者呼吁建立“良知防御系统”,要培养公众的“危险直觉”。当我们学会识别那些永远正确的诡辩者、永不愧疚的伤害者时,或许能在集体无意识纵容中筑起理性堤坝。2025-05-05
  • Reboel
    暴力犯罪是一种,煤气灯效应同样也是一种2025-04-10
  • 哆啦大胖
    得到每天听本书分享:“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表现为无法与他人共情,高度的欺骗性,以及对外的攻击和操控欲等等;它的成因既有生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环境原因。对于社交职场中出现的“反社会人格”拥有者,我们的最佳方案只能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果断将其排除出自己的生活。最后,斯托特对所有读者和曾经遭遇过反社会人格拥有者伤害的人,发出了热情洋溢的号召。她说,我们应该牢记良知和善心是我们最大的后盾,爱、共情和彼此理解,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正是由此萌发的共情和协作互助,让人类自诞生以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走到今天。而那些试图挑战社会公序良俗,伤害他人的反社会人格拥有者,始终是孤独的少数人。在摆脱反社会人格拥有者的骚扰与侵害后,我们作为正常人,也应该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与宽恕。2025-02-12
  • Coraline_Futae
    读了反社会人格的资料以后,认识到aspd跟npd不一样。aspd的隐匿性是更强的。如果你身边有一个aspd,如果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犯罪,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知道这件事。例如劳荣枝案和吴谢宇案里,被告的亲人不相信会做出如此残酷的事,觉得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这样”。aspd没有人基本的“良知”这种东西,所以思维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别,难以用常人的思维来理解。无奖竞猜:两个儿童一起放火烧坏了草坪,这是他们的想法,猜猜哪个儿童是aspd儿童A: 怎么办警察会不会来抓我?我妈要骂死我了。儿童B:要赶紧假装这件事跟我没关系,我妈妈问我我就哭,就说是儿童A干的。2025-05-13
  • 蛋生
    精确判定疾病的生物学成因,往往就是最终征服它的开始。既然神经医学已经在治疗中风和外伤导致的脑损伤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那么,相同的原理,也应该适用于治疗大脑边缘系统损伤导致的反社会人格;更何况,边缘系统拥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在未来,利用新近诞生的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与行为训练,三管齐下,也许能够诞生另一项医学奇迹:那就是在反社会人格拥有者意识的深处,催生共情能力与良知。2025-02-27
  • 熬夜看稿五百斤
    说实话我仍然觉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信服,或者说,还不是那么严肃系统(读着读着对书中逻辑和部分事实的质疑就开始几何式增长)。但是概念本身是有意义的——尤其对深陷泥潭的那一大批人来讲,甚至会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吧。2025-05-05
  • Zzddh
    关于反社会和自恋人格的区别还是挺有意思的2025-03-14
  • 左拉不姓左
    反社会人格比npd更难分辨,前者有极强的伪装能力。但都有相同的应对之法:冷静处理,避免情感波动。2025-03-19
  • Rubato
    补标简中。半是因为好友的遭遇,想了解一下sociopath和NPD,书中也特别将二者进行对比。sociopath其实并非因为有某种邪恶特质,而是因为良知和共情能力的缺失,内里是名副其实的黑洞,NPD则是有良知而无法共情(当然,同样都会让人suffering)。千言万语到最后,最好的方式还是避开,“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sociopath is to avoid him or her, to refuse any kind of contact or communication."2025-01-22
  • 心若无涯
    “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表现为无法与他人共情,高度的欺骗性,以及对外的攻击和操控欲等等;它的成因既有生物遗传原因,也有后天环境原因。对于社交职场中出现的“反社会人格”拥有者,我们的最佳方案只能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果断将其排除出自己的生活。2025-01-22
  • 陈钢
    反社会人格没有任何的共情和内疚,并且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遇到这种人,不管其是你的配偶,子女,父母,老师或医生,唯有将其作为对手,立刻改变游戏规则。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而不要被其控制。2025-02-04
  • zwhy0304
    隐形恶人,有多远就离多远吧。2025-01-29
  • 柳絮飞扬
    书里大部分内容都和作者上本书重复,加了一点新内容,无良人的大脑生理机制不同。2025-01-24
  • 王 Piu Piu
    写的真的很差,说实话这种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我认为每个case的诊断都要给出各种完整context的诊断意见。非常受不了这种武断的判断2025-02-03
  • 韧勉
    本书指出反社会人格者的性格特征是异常冷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脑加工情绪与人际信息能力上的先天缺陷。自恋者缺乏共情能力,则被认为主要是由于幼年时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缺乏情感联结,童年生活中其照料者可能会虐待孩子,也可能是自恋者。在这种情况下,与共情和同情有关的大脑边缘区域的正常发育,就被不健康的照料者破坏了,因为照料者不能将孩子正在体验的情绪反映出来。人们认为,导致病态自恋的情绪功能失调是在大约两岁前出现的,而与之不同的是,反社会人格的情绪加工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这意味着自恋者与反社会人格者共情能力缺失的差异,类似于童年早期手臂严重受伤与出生时没有手臂之间的差异。2024-12-17
  • 阿梦
    经由作者的披露我才注意到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比我想象中要多得多,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恋人、同事、领导。他们多数不会像影视作品中那样成为连环杀手,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很有人格魅力,但是暗戳戳地会以伤害我们为乐事。棘手的是他们会让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是受害者,我们是加害者,而且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折磨他们精心挑选出的猎物。这本书很好的一点是正面回应了如果你不幸地遇到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该怎么办。但是这本书也有两点写得不够好的地方,一是没有说清反社会人格跟自恋性人格的差异;二是不应该把反社会人格跟反社会公司放在一起谈,因为前者指向的是人的先天缺陷,后者指向的是人在组织/系统之中容易步入平庸的恶。2025-01-22
  • 闻夕felicity
    看这本书的封面,你会以为它是这样的:精神病学者旁征博引地用心理学实验和文献介绍反社会人格。但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专攻反社会人格的精神病学者收到了太多受害者的求助信,于是她决定写一本书来指导受害者如何识别和应对让他们无比痛苦、几乎每天都深陷地狱的天生反社会。而这本《隐形恶人》最大的功德就在于,作者正面回应了这些绝望的受害者们,就如何跟天生反社会周旋、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跟他们切割、如何步步谋划拿回自己原本平静有爱有良知的生活,给出了直截了当、可行性非常高的实用建议,不管这些天生反社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毒的亲密爱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冷血上司或同事、或是满心欢喜迎来却让人心生恐惧的孩子。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