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斐波那契数列
    “布尔乔亚”最早源自于11世纪的法国,虽然和“中产阶级”都指向相同的社会群体,但后者侧重经济学角度,前者侧重人类学角度,更是一种价值、旨趣、生活方式的体现。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贵族,布尔乔亚是产生于某个“在中间”的地方,拥有“平静的激情”和特定的“严肃性”,在道德性和法律性都不置可否的灰色地带中游走。本书后半部从文学角度阐述了这些特征,通过剖析易卜生的剧作,来切片布尔乔亚生活,有助于理解诸多关键词。本书读起来有难度,一字一句嗑得我直咬牙,增补书单得从易卜生戏剧开始。2025-05-03
  • 9Li
    实在太符合近来的心理状态,亟待再读。2025-04-12
  • 老实说,谁出现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我没有看过,对于作者的分析也没有什么共鸣。偏理论化的文学解构,让人看的有点犯困。虽然出发点在布尔乔亚,但实质是文学分析。对我来说太难了,草草读过。有一些观点比较受教:《鲁滨逊漂流记》是布尔乔亚文学的伟大经典;做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做其他事情;唯工作是瞻:布尔乔亚家宅,舒适的化身;填充物将小说的天地合理化了;布尔乔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的阶级……等等。2025-03-23
  • 攸川
    远低于预期,过于随意的论述,目的是为了契合“散文化的世界”。资本主义大获全胜,反而埋葬了布尔乔亚。这个判断大地不错。可是作者如何解释布尔乔亚的幽灵在第三世界大都市的回响呢?2025-03-24
  • 舟上不想卷了
    从文学、政治角度梳理了布尔乔亚在欧洲如何走上舞台、获得霸权,又如何走向失调、衰微,最终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本身并无新奇,亮点在于文本精读的方式(除了注释中那些类似“大数据”前身的频率分析以外)令人惊叹,从句法结构到动词形容词的类型,再微观到某一具体词的用法转变,从日常生活细节作为“填充物”的意义,到自由间接引语与主客观视角的转变……宏观视角收揽了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文体,看似零散的每一个章节其实都严谨地围绕“布尔乔亚”精神的变化展开讲述。对做文学文本分析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东西。2025-03-18
  • 狂奔的脆皮泡芙
    回应韦伯的问题在文学上的倒影:理性化是如何在调和两个阶级而产生的中间阶级的文化创造中恢复召唤又是如何自我瓦解的(亦即为什么在今天资本主义胜利了,布尔乔亚文化死了),莫莱蒂以黑格尔散文的心智(prosaic mind)为轴心,关键词(或称为观念之词)为散点坐标,从语言和文体出发勾勒出布尔乔亚何以由冒险家走向企业家,从语词隐喻到道德无一不在失调(绝对的矛盾)中混沌眩晕。在历史之画屏的围困中,征象与征象相反,“真”的错乱与颠倒造就了不确定性的消散,与此同时建立起文体的全景监狱。这是最宏大的也是最渺小的悲剧。2025-03-17
  • 青少女巡逻队
    非常有收获,补充了我对自由间接文体的理解,疏离的道德判断的不确定性和《小说机杼》连在一起了。读完发现之前对“布尔乔亚”存在美化的误解,倒是没想到精确的细节、连续性、形容词、名词性结构以及“认真”“诚实”这样的品质都是被有意用来施加“影响”的,再次印证了我对“体面”一词的偏见。关键词和文本细读的组织方式我超爱,朱康老师的译本非常流畅,完全可以不费力吃进去。(以及我爱文化研究!2025-03-18
  • breaKingWave
    目眩的文本分析,尤其是句法分析。但这个布尔乔亚-资本主义的代际叙事似乎仍是面目模糊的。2025-03-20
  • Shelly的cakes
    冲着括号里的英文原文,我要给他满分!2025-02-16
  • 一块红布
    读后感:首先,中产阶级和布尔乔亚这两个概念的战略意义完全不同。第二,也许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回归“现实主义”(布尔乔亚是第一个现实主义的阶级),而是重新探索布尔乔亚自我批判的可能性?2025-03-26
  • twopersons
    尽管作者耐心讲解,依然为着各种读过和没读过的书里面抽象的名词震撼,注释非常详细,连原文的错误都指出,非常用心。根据关键字来锁定特定时期的特定含义,并没有一刀切把概念塞进读者的脑袋里。它会随着时间线索变化,很有趣,另外难点还在于没有作者丰富的阅历,很多书的举例读起来力不从心,可以视为一场拓展书单的开始。推荐但凡对“布尔乔亚”名词有兴趣的人来读读:在历史与文学之间,你我是不是曾经陷入迷惘。2025-02-17
  • 无明
    着重写文学的布尔乔亚,本身四星,但是翻译润色加星了,看的时候,很顺畅,试着汉译英,挺难。2025-02-27
  • 一次买够作用子
    布尔乔亚在鲁滨逊的年代期盼舒适的生活:符合工作节律的闲适;在其开始统治后则分裂为创造性破坏之企业家精神与为维持闲适而保守化的文化氛围。莫莱蒂用尽所有手段,把句子节奏、形容词用法、冗余细节、现实原则、自由间接引语等小说研究能关心的“形式”讨论了个遍,它们作为答案可回溯出布尔乔亚生活的问题。小说理论全都在这里,就像对布尔乔亚的著名分析,前者被拿来如此多样地证明后者,使本书与其说是一次轻浮的巨型文本细读,不如说是一场讽刺演出:这小说分析无论找到了多少形式,都无法逃脱历史上的理想类型,就像布尔乔亚困于理性的牢笼中,眼睁睁看着反映资本之新的象征诗歌超越严肃/认真的散文。形式分析揭露但也属于布尔乔亚,而文学研究亦来到了远读时代,它归纳出的模型将比哲人直观到的更加坚硬,所有形式都只是此“事实本身”的奴仆。2025-04-01
  • 紫曦
    亲切也遥远。典型的老一辈Marxist literary theorist的雄心和风格,对通过文学形式把握社会历史totality的信任,无论是对历史模式、文学体裁的基本观还是解读的具体小说,都与Jameson高度相似。区别在更深入句法语汇层面的细读和distant reading的数据支持——但仅就这本书而言,两方面都不算充分。在大的层面,一方面是为黑格尔的prosaic world和韦伯的新教伦理找到了平行的文学与语言形式,这部分很确切、有说服力、值得引用,另一条脉络是承袭和对话卢卡奇,阶级意识与形象不仅在人物,而且在词语和句法自身。另外读的时候想到,莫莱蒂对布尔乔亚小说所做的描绘,有点捕捉了当下人文学术:物质性(拒绝成为符号)、效率、精确、拒绝总体。我们早已散文化。2025-05-27
  • 霜红舞罢
    降级到了中信,这是坐实了美国王贵元之说吗2025-01-19
  • 盐少女
    一个误解:读之前以为这本书是关于“布尔乔亚”作为阶级的流变,也就是社会学,读了才发现,其实更多的是把“布尔乔亚”当作一个定义,去探究其在历史与文学中的意义,应该更偏向文化研究(?),于是读得有点懵,理解也比较潦草。我一直感觉,“布尔乔亚”在简中互联网上是个有些被“妖化”的概念,因为它一方面具有特定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总有些讽刺阴阳与之相伴而行,然而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其实所谓“布尔乔亚什”明明就是一种最“安全的无聊”,工作重于才华,实用大于自由,正如本书作者的一句描述,“一个有一点惊喜、些许冒险但毫无奇迹的世界”。所以或许“中产阶级”这个务实而精确的定义确实比“布尔乔亚”更适合这个阶层,既没有贵族的荣耀,也没有平民的狂喜,在自身的道德矛盾困境中,为维持现有地位而努力走着钢索。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