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胡小猴
    这本书的写法让我想到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全书共十章,从1891年到1900年,一年一章,特写式地聚焦大事件、名场面,并织入多方历史当事人的视角,让读者在场感拉满。每一章都足以拍一部“敦刻尔克”。不同的是,敦刻尔克是战略撤退,大清是溃败再溃败直至败亡。当然,溃败途中也有风云际会,也有壮怀激烈。2024-11-29
  • bookbug
    从人物角度对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的编年式综述,适合一口气读完,很多曾经无比熟悉的记忆被再次串起和唤起,虽然没有太多新内容,但好在不是旧史观。2025-04-19
  • 望天的考拉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这段历史中的很多事件,都是若干个“二手时间”,反观当下,其实未来从未到来,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里。2025-03-16
  • Marlais
    300多页的小篇幅却写出了世界史的开阔视角,注释详尽,叙事节奏紧凑,文笔给人一种错综交叠的时代蒙太奇之感。如作者自序所言,晚清的历史人们似乎相当熟悉,但也可能是陌生的,“充满了固化的故事框架和意识形态仲裁”,“宏观史学叙事也并没有获得真正解放”,期待作者的下一本1901-1911。2025-01-15
  • 中世与近世之间
    时人与外人所见的近代史,资料处理和写法都还不错,近代史领域也不是只有“翻案”才能吸引人,很多人很多事确实难以盖棺论定,史料摆在那里,一千个人一千种读法,问题是你的认知比当时的人进步了吗?另外不得不感慨庚子年的混乱,教士教民团员官员该杀的不该杀的都一顿乱杀,却唯独放过了那位为一己私利利用拳民轻启战端的老佛爷,何其可笑,过不好生日总是有原因的。2024-12-02
  • 刺幻者
    用类似有些微信公众号的叙事风格写的晚清倒数第二个十年的历史,形散而神不散。不是我喜欢的书籍风格,但文笔确实好而且有些干货。2025-05-28
  • 冷萃
    作者选取一段在19世纪末的大清帝国晚期的历史切面,为我们展示当时世界随时在发生的巨大变局和重大历史时刻,抛开中国史学家的传统历史观的叙事视角,从宏观的全球角度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时期发生的时空脉络和带来的历史结果,在历史尘封的灰暗角落,重拾那段被遗忘的过往。2025-03-30
  • MrSolo
    感觉像公众号文章集合2025-02-07
  • 攸川
    如果说放开汉族军阀,击败太平天国,清朝得以续命半个世纪,这已经很成功了。一味认定晚清彻底失败,未必不是后见之明。私以为,本书的历史观略陈旧,把冲击回应模式用编年史再讲一遍2025-04-21
  • 率土流觞
    这本书,用心的地方在于注释,但内容嘛,没注意到有什么特别的观点。2025-03-25
  • suzumiya
    这叙事也不新,没看出什么创见,不过尚且还算可读,蒙太奇片段的代价就是失之粗疏,写作还是笼罩在现代化焦虑之下,从问题意识讲只能说无非某某评论派反题罢了,感觉不如听李文杰老师上中国近代史课。2024-12-23
  • 刀叢中的小詩
    《失败》——历来以晚清为千古未有之变局,以唐德刚之七十年广具盛名,其言嬉笑怒骂,鞭辟入里。本书从“七十年”有心地选取十九世纪最后的十年,用黄氏笔法,细择材料,层层深挖,丝丝入扣,讲述了老大帝国如何一步错、步步错,从一个个失败走向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为大溃败之结束。有人说期待续写,满清至此一派烂污,外有强敌瓜分之势,内有土崩瓦解之兆,另有革命爆发之机,虽有不少志士独醒,但身在漏船之上,结局早已注定,再写则多余。2024-11-27
  • 曹猪
    作者提出的历史瞭望塔的方法对研究近现代浩如烟海的史料十分有价值。在史料选择上也大量采用了域外史料,为考量晚清历史拓宽了视角。看必不能不感叹思想开化之必要。2024-11-22
  • dangswing
    打开世界视角,重新理解清末民初的中国2024-11-11
  • Nelly.L
    把晚清史放在全球史的脉络里叙述,这种历史写作框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24-12-18
  • ziyusuoan
    行文过于翻译腔了,作者意图应当是还原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观感,但这就和我小时候看过的帝国的回忆大同小异,还不如它精练。且个人认为西文报纸对中国事件的解读过滤得很严重,不如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多样的表现生动,毕竟晚清三教九流日记特别多。这本书有两个问题,其一所选素材过于琐碎很多并不能以小见大。其二缺乏逻辑和内因的阐释,比如尾声辛丑条约谈判前处罚的官员和宗室,他们是谁为何获罪全无解释。注释的字体太细小了,作者功夫如果在注释里岂不是白瞎。都说清史研究者多史料也多,显然方家依然难得,看了这书霍然有种我来写也行的自大感。2024-12-30
  • 回到黑格尔
    非常丰富——通俗性与学术性兼得感谢李老师的“To签”2024-11-24
  • 陆钓雪de飘飘
    梁启超因为与报馆总经理汪康年发生摩擦,这一年身心疲惫,正打算去杭州西湖读书休养。《时务报》创刊后好评如潮,但康有为师徒不久便意识到它无法充当“党报”,转而去澳门筹划出版另一张新报纸——《知新报》。实力雄厚的澳门商人何廷光愿意为此提供资金,团队则全部来自康门。《知新报》出版于《时务报》创刊半年之后,从这时起梁启超第一次显示出疏离上海之意。汪康年觉察到康有为师徒的心思,但暂时选择妥协,不过报馆一些人反对用《时务报》推广澳门新报纸,梁启超最后只担任了《知新报》撰稿人而非主笔,1897年3月他回到上海,与汪的矛盾开始浮现。此事虽经调停暂时平息,万木草堂弟子与其他人却日渐隔阂,新加入报馆的章太炎因此被殴,逃回杭州,《时务报》内部冲突开始被外界描述为浙、粤地域之争。熊希龄等人先后给汪康年去信,督促梁入湘2024-11-28
  • Homulilly
    “冲击-回应”的旧框架写成的随笔集子,无甚新意但尚可一览2025-04-13
  • soloye
    李礼在分享中说这本书在上海译文出有种注定,从史料的量上说,书中叙事的资料来源中,上海的报刊占绝大数。《失败》中采用了那十年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的观察文字,李提摩太、莫里循、赫德等等等等外国人的日记、书信、专栏文章贯穿始终,重访似乎盖棺论定的历史,新的叙事就是“创造”出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中的“他者视角”也呼应了“译文纪实”最先开始的外国人中国观察和中国纪事,新的语言和新的观念,能让我们重新看到熟视无睹的中国。期待下册,《帝制中国的最后十年》。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