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JK加菲
    前两章像是对前作的复述,读着总有赫拉利江郎才尽之感,对于AI的一些论述远不如《生命3.0》直观透彻。第三章算是值回票价,尤其是“硅幕”观点很有意义。不过,第三章读起来极为明显地感到有删减。瞧,书中第三章的论述,第三章自己就应验了来着。2024-09-26
  • NSBetter
    读到第六章后觉得有问题,转去读繁中版了,实际上删减的是部分苏联的例子和一些指名道姓的段落,不至于影响文意。本书核心观点和人类简史一脉相承,虚构的主体间的现实连结着人类社会,太过稳固以至于难以让人意识到这些故事的重要性。信息载体的发展从来只是描摹、拓展既有的信息网络,从未像AI这样,以一种智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如此剧烈地重塑主体间现实,动摇组织的根基。黑匣子的信息独裁已经初见端倪,民主究竟是历史的终结还是被历史终结,又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2024-10-17
  • star
    三星半 对于历史 作者依旧充满智慧 对于当下和未来 不得不承认 作者有蒙和猜的巨大勇气2024-10-13
  • 维舟
    从信息网络入手的大历史,当然之前已有学者意识到文明进步往往取决于信息交换的网络,才能涌现“集体智慧”(collective genius),本书的视野更为开阔,看出智人社会实际上高度依赖于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而不仅往往决定社会成败,人工智能甚至可能影响我们这个物种的进化方向。本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个结论,而是启发我们思考,我想到的有几点:语言、人群规模和政治统一,至少和印刷术、计算机等技术一样对信息网络至关重要;像谣言这样最古老的信息传播,不仅不会消亡,在新技术条件下还可能重新焕发;去中心化的信息网络会导致权力分散吗?谁来控制这样一个开放的网络?2024-09-14
  • _Medusa_
    2024/9/25 这本书刚出版我就立即买来看了,很失望,一本不如一本,这本基本就是流水账,然后里面不停的对比极权和民主,怎么讲,现在的社会形态其实并不能够单纯的分为专制的还是民主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作者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是智能不受人控制,而且可以自己追求目标,自己做出决策,人们确实也应该警惕就是了。2024-09-25
  • Heidger
    后悔找台版来读了,因为这本书不管删了啥,整体都不值得一读。尤老师曾经是我重建认知框架的主要奠基人,而这一本,实在有些让人失望。也许是这本书的话题跟那两本不同,那些是我未曾接触过的新世界,而这一本,都是我近几年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几乎没有新的信息获得,且混乱无趣。2024-10-16
  • malingcat
    同行们都在读的书。第一部分从信息视角重新看待人类历史,有理有力。第二部分从“非人行动者”角度谈“计算机”,比较丰富。第三部分转入政治学,才是图穷匕见的地方,当“硅幕”落下,全球数字(据)帝国-数据殖民主义?还是从网到茧,重新割据?作者反对天真的信息观和民粹的信息观,在全球主义和爱国主义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真的不容易呢。年度重磅,只要能让全球读者关注这一严肃的时代议题,就是好的。2024-09-29
  • 陈楸帆
    一开始以为是炒冷饭,读到后面关于皿煮与毒财制度的比较才有点豁然开朗他这本书的出发点何在,他比较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信息网络的表现,尤其是苏共末期为什么遭遇系统性崩坏,而在 AI 时代新的信息网络将大大强化权力中心化的能力,原本 mz 与 dc 系统的优劣势将发生改变,但是,但是网络会有自反性,在某个 tipping point 将加速 dc 的崩坏,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很开心由历史学家的视角得到验证。2024-09-21
  • 陳長安
    读的台版未删减,整体感受有点注水,思考比较浅,增量少,大概这就是对缺乏基础了解的领域无法靠常识想太深,在这个时间点再读到这种内容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新意了。但冲着作者的名声和第一本书留下来足够透支的额度还是可以翻一翻,有比较独特的角度和一些点,是那种只适合自己通读全文而无法使用 ai 总结要点的书,因为会获得启发的地方基本上都不在要点里2024-09-27
  • dmach
    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会卖书。2024-09-27
  • 出奇蛋
    有些失望,其实全书围绕信息这个概念,200页内应该可以简单把概念和道理说清楚。但作者陷入了一个疯狂举例的习惯中,不断加插时事和故事,对于我平时有关注的人来说,能看懂,但过于重复,而且对新手可能不友好,关键是作者暴露了他的信息茧房,就是故事过多是他犹太民族和中东的事。总体来说围绕信息的概念是不错,但过于啰嗦2024-09-20
  • 泡芙
    还记得2016年,初二,读《人类简史》时的激动,被人类过去的漫长旅程所打动,也天真地想象着我自身,和整个世界的未来。8年后读第四本,却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新鲜感,看着自身的处境和周遭的环境,我无可奈何,丧失了憧憬未来的能力。8年,我成了机器学习专业的学生,做了算法偏见的项目,和科技巨头公司面试,但他们面试时根本不关心算法公平,只在意你的算法是否带来商业盈利;在外面的世界,机器学习未经公共讨论就被广泛使用,地缘政治危机不断加剧,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被拉大, 意识形态的两极渐行渐远,无法沟通。在全球右转的今天,我看不到民主对话的可能,我更看不到一个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大同世界的可能,它们只是存在于年少时代里的虚无缥缈的愿景。2024-11-11
  • KiZ
    一本翻完没动力翻第二遍的书,且可能被过度高估了。作者挺喜欢定义新概念,还喜欢通过相对简单的推导快速引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把秩序看的比真相重要,人类网络就会不明智地被使用...因为建立了官僚制度,官僚很狭隘,于是遍地合成谬误...许多民主国家的信息网络正在崩溃...乍一听可能没错,且非常迎合愤世嫉俗的读者,但如果思辨地读,就会觉得作者聊的比较浅且着急。剖析算法带来偏见那里还算中肯,而但凡聊及zz,字里行间总透露出对民主制度及其自我修复能力的片面崇拜,显得有点可笑。2024-09-16
  • 袁长庚
    依然延续了赫拉利的论辩风格,回顾历史是为了戳穿“常识”。乐观主义信息观不值得信任,黑暗森林的教徒们也在践行另一种愚蠢。最后一部分提出化解之道的时候难免书生气,但AI带来的难题确实也是空前的大哉问。顺道感叹一下,赫拉利真的是非常强大的书写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让人佩服2024-09-18
  • 雨夜驾驶员
    传播学背景的人会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从“网”到“茧”的隐喻、AI时代的回音室效应、对麦克卢汉的援引……每一处都读来亲切。但除了这些老生常谈,让人惊喜的是,赫拉利把“神话”和“技术”这两个经典而宏大的话题做了细致入微的结合,把批判的视野从“关于技术的神话”提升到“技术生产的神话”。后来,随着读得更深,我发觉,或许它并不是一本关于媒介的书,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大概都能从中找到有共鸣的只言片语,不论是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还是传播学。2024-09-10
  • Laputa
    从信息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信息的功能不仅可以通达真理,还通过制造主体间现实来产生秩序。好的制度依赖于信息的自由流动与自我修正机制。人工智能所构成的网络由于摆脱了人的监控,在机器间现实的幻觉下,将酿成巨大灾难。人工智能不论是对民主政体还是威权政体,都构成威胁。对人工智能价值与功能的不同理解,会形成分裂世界的硅幕。有很多历史故事,可读性高,不乏警醒之语,但是证据不够系统,对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既有理论吸收不够,结论稍显简单、夸张。比如是否只有民主和极权两个体制,体制与信息网络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是否存在完全摆脱人监督的网络,是否忽略了没有信息的非有机体网络,信息是否一定构成网络等。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