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El Rockfort
    人类学的写作风格实在是太繁琐了orz精华主要在前两部分。用文化人类学来阐释国家层面的政治总有种隔膜感,分析斗鸡这种体量的对象就相对更稳妥些,受益于格尔茨的历史学者们没有效仿前者是很明智的2025-04-21
  • Mussessein
    人类学必读经典,跟着读书会主要读了第一章和爪哇葬礼、斗鸡两个例子,非常有启发。1. 人类学的任务是解释文化而非寻找普遍法则。2. 每个人的生活就像“文化文本”,需要充分阅读与阐释。 Thick description要求深入文化文本中各个要素的联系,对文本的“密度”有充分理解。3. 文化研究者无法完全客观,他们的解释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民族志研究不是“科学地发现真相”,而是不断试图理解并诠释文化。2025-03-29
  • terraincognita
    翻译得非常好非常典雅不愧是翻译格尔茨的作品格尔茨的作品虽有雕饰,但还不至于浮夸。递进的章节结构也非常自然像在编写自己学术生涯的百科全书2025-05-28
  • 一只咩
    这本比老版译得好多了…读起来顺畅2025-03-12
  • 飘来飘去
    格尔茨腾天潜渊、回环往复式的思考过程,读来非常过瘾,行文中时不时一笔空际转身,沉郁又不失机趣。另外就是很少能被译文吸引,甘杨的译文真是流畅又文雅,原作与译者的机趣交相呼应,读来十分享受。2025-03-13
  • 通灵巨蜥
    一边读一边好奇格尔茨如何看待库恩、威廉詹姆斯、吉登斯和布迪厄。总算是自杀式地通读了一遍2025-04-29
  • 与学术怪兽战斗
    1.部分解答了评委说我对话抽象理论何以写出可读性强的民族志的问题: P28正是凭借在有限背景下进行的主要是定性的、长期的、高度参与性的、几近着魔的细密爬梳式田野研究所制造的那种材料,当代社会科学饱受其苦的那些宏大概念才能被赋予某种可感的实在性,那使得我们不但可能现实地、具体地思考它们,更重要地,还可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用它们思考。2.终于知道为什么人类学一直说,民族志的写作蕴含着理论,不需要像社会学那样拎分析框架。3.巴厘斗鸡的一句话给了我田野敏感度,我突然意识到一场毫无感觉的田野活动可以作为很重要的分析文本: P504 把凌乱的日常生活经验明朗化,这正是斗鸡所完成的一一当它被看作“不过是一场游戏”时,它就被搁置在那种生活的一旁,而当它被看作“不只是一场游戏”时,它又跟那生活重新接通了。2025-06-14
  • 轩然
    确实经典!以人类学角度解释文化这一概念,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概念研究。文化处在信息鸿沟之间,必须由人类自己去填补和创造,于是就延伸出科技宗教政治。浓描的概念提示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文化作简单概论,比如看到一个桌角,就自然联想到方桌,可能我们没看到的部分还是圆桌;因此需要看到其中细节,错综复杂的不同面,在复杂中梳理清晰。文化在认知与理解中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成为行动的导向。文化是人类思维的要素,而非附属物。社会结构揭示因果-功能,文化揭示逻辑-意义,更像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寻找逻辑-意义。有了这些意义,并逐渐演化出神圣性、意识形态、世界观等,就有了宗教政治等形态,左右着情绪(标量)、动机(矢量)和行为。而科学更像一种论证机制,对人类所获得意义的诊断与评论。2025-03-16
  • 贝哈马斯
    只读了前两章。精良的译本和装帧,取代之前的两个中译本当无问题。格尔茨高出一般人类学家之处在于他的理论阅读和思考,无论是利科还是洛夫乔伊,都是他的灵感来源。必读之作!2025-03-09
  • 从流飘荡
    看了两页,完全看不下去,感觉像是机器翻译的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得分那么高。可能需要很厚实的理论基础吧2025-03-11
  • 瘦死的骆驼
    如果一门“科学”注定要有数名订立“十诫”的立法者,格尔茨便是人类学界当之无愧的人选之一。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之作不单是数篇学术散文的结集(绝不同于如今高度八股化的“论文”),更是一次雄心勃勃的文体学实验:道德、仪式、家族等叙事单元“厚描”出巴厘“马孔多”的意义世界;超逸、灵动、禅机等美学范畴常晓人以庄周梦蝶之义。这大概就是“一部经典毁掉一门学科”的样本吧。2025-01-25
  • 亦陉
    译者中文功底很深——单是把“解释”翻译为“阐释”,把“深描”翻译为“浓描”这一破天荒之举,足以见其要为此著作拂去尘埃的壮志。但行至关键之处,却又无法与格尔茨融为一体,亦或是重塑或突破格尔茨的语言体系,是故翻译毕竟不是再造,格尔茨活跃的思维与巴洛克文风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适应。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