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X
    没有什么超出预期的内容,同时作者自我意识过剩,与其听你扯这些有的没的(更别说探讨完全不深入也很难说有什么洞见),莫不如完完整整的讲好几个移民故事;如果我是国家领导人,我恐怕也很难同意去批一部分预算“帮助”非法移民,他们确实是很惨,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毕竟也没到天下大同那一步,很难说为了呵护你的人权,要从我的兜里掏点东西出来,那你说咋办嘛,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很蓝的啦。2025-03-17
  • 泡芙
    就是从华语媒体的走线报道来的,但大多数报道都不选择触碰政治。这本书给了些背景:「威慑预防」是联邦政府的不在场证明,称沙漠是施暴者,掩盖背后的政治主体。这和纳粹的毒气室,避免党卫军直接杀人的创伤和低效,又有什么区别?都是提高杀人效率的创新手段。最后用暴力终结,将迁移者留下的考古学物件连同ta们的故事一起当作垃圾清理,坚称自己没有杀人。追究迁移者数量不减的原因,作者认为美国经济上需要这些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又不想要这些无证移民。第三部分,从作者和学生找到尸体,联系到家人,又得知家里的另一位迁移者走失,整个故事非常震撼,比如留守儿童何塞房间中的纽约符号和梦想,以及亲人经历的模糊性失落。“我们不该将悲伤视为私人情绪,无关政治,而是应该视之为公众情感,能激发「复杂秩序下的政治社群感」”2024-11-26
  • 虚极生
    学术著作通俗化的标杆。在这个人文社科学术产出越来越依靠重重叠叠的理论框架,习惯于圈内人自说自话时,作者依靠两个起承转合完备的、天赐般的完美故事,呈现了如新闻特写般完整精彩,又兼有理论应用和方法论探索的作品,可以说集故事性和学术性于一体。或许这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被鼓励的、真正的学术。2024-06-06
  • 跳伞塔
    他在研究中严谨性直接反映了他的用心程度,作者克制住诱惑,并没有采用和其他研究者一样的跟随迁移者同行的的手段,一方面是作者恪守研究伦理,努力不让自己的研究去直接影响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作者将这些非法移民视作和自己同等重要、拥有同等权利的人,不愿自己的研究给其迁徙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2024-04-24
  • 食菠萝
    第一部分是自然、地理、动物、气候共同构成的恶地,沙漠里的死亡暴力真是印象深刻,因为你知道写的是猪,但明明是人。第二部分转到边地故事,梅莫和路丘,收容所形形色色的人。第三部分回到迁移者原乡,这里有一种吊诡的感觉是,比起前面书写越境者穿越沙漠的千难万险,作者来到昆卡仿佛降临,他的移动太过顺畅以至于不需要描述(作为一个美国人是不是到世界上几乎任何国家都可以如同瞬移,毫无阻力)。而厄瓜多尔也恰恰是这两年国人走线路途的起点。2024-04-26
  • 贝哈马斯
    触目惊心。第一流的民族志。2024-04-30
  • 鸣蜩凌午
    人们的良知超不过国家的界限,讲述国家机器如何把自然作为抵抗非法移民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来让寻求生存和家庭的人们遭受干旱暴力乃至死亡的折磨。介绍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通俗好懂,可以说是近期读过的最好社会学书籍。2024-04-29
  • 五月阿隆
    这本走线人类学的死亡论述可对比的除了普里莫莱维笔下的集中营,我只能想到梅尔清《躁动的亡魂》。作者拍下的照片,亲自融入沙漠中的难民和走线群体,不断亲历的死亡,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感到崩溃。那些不知经历的死者,在死亡数据库留下的姓名年龄国籍死因只有不详二字,以及分不清部位的骨殖。学术的价值中立在大量的惨剧面前没有意义,悲悯和杯水车薪的帮助是作者良心最大的抚慰。生活的愿望在那边,死亡的邀请在这边。理论使用上作者用阿甘本的神圣人和例外状态表达“集中营是现代政治的极致”这一论断,来进一步审视福柯的生命权力,包括国内还没有译介的南非哲学家姆贝姆贝的《死亡政治》(陈荣钢有核心章节翻译,蓝江老师翻的《野蛮主义》也有涉及内容)。实际上这个脉络还需加上阿伦特《我们这些难民》、巴特勒《无限期羁押》两篇重要文献。2024-05-21
  • 周游雪场
    前半部分掉书袋却连基本的边境政策都没解释清楚。后半部分开始民族志之后好多了。在沙漠里死去的无名女尸,在家乡的葬礼有两千多人参加。他们也是谁的亲人和人。2024-08-09
  • Christopher R
    粗略了解美墨边境非法移民全过程。非常值得探讨的题材,但我觉得内容有点跑偏,作者的着力点局限在美国官方的威慑预防政策,但又挖掘得很浅,不断在它产生的最终效果(险峻自然环境杀人无形)上反复陈述,对政策涉及到的政府运作(预算和党派斗争)、边防工作背后的利益链(高科技产品供应商和地下人口贩卖集团)等一带而过,而这正是作者自己不断重申引用、当作全书骨架的异质集合体理论中的”关系“能动性体现。即使是通俗类的人类学作品,我也不觉得过分渗入个人情绪是一件好事情,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政策本身的愤怒,却忘了造成非法移民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均(美墨双边贸易协议更进一步加剧后者的经济衰退),威慑预防政策充其量只是边防部门对问题的一个条件反射而已(并不是说政策是对的),远不是事情的根本所在。2024-08-25
  • malingcat
    人类学实录,2000-2014年间亚利桑那沙漠这条“走线路”的死亡故事。走路的人并不知道很多,作者知道得太多。最后的统计表格和书中照片一样震撼,2014年美国边境巡逻队在南方边境逮捕的人数达到12229557人,一千两百万。2024-04-17
  • 伊卡洛斯在迷楼
    读了《移民路上的生与死》,深感震撼。到豆瓣上看读者评论,虽然和主题的美墨边境无证移民不同,但偶然看到一个读者说:“润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上就是逆转祖祖辈辈几千年的生活路径,放弃在故土一切因地制宜的经验积累,在全新的文化圈内承担全新的风险啊。” 深有同感。以前看到有些评论经常说,“国外做二等公民有什么好?” 但其实,二等公民挺好的,那意味着你有公民权。移民首先要度过的漫漫长路是成为移民之路,和公民有天差地别的不同。而由于中国的种种不好,“润”的残酷细节,太被忽略了。2024-06-20
  • Medicago
    这本书第一版原版是2015年,故事很多都是2005到2013年的故事,线路和整体政策都已经是很老旧的了,而中文翻译版居然晚了快十年,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下降很多,因为近几年走线不太需要走这里了,而且每个国家的人走线难度不一样,面临的还有抢劫,雨林等很多情况。最近疫情开始以后到今天几年中国穿越9个国家走线美国的故事我更想了解,也看了一些去年和今年出的最新的纪录片,中国人因为相对有钱,所以基本不太需要像墨西哥人一样一直在point等着,中国走线的人越来越多,而走线也变成了更庞大的产业链,有了新的方式和线路,已经不是这本书里写的这样了。和我更想了解的最近几年从厄瓜多尔穿越9个国家到达美国南部的故事,并且能深入了解到研究走线大军不同国家的人面对的困难不同。2024-06-29
  • Ikera
    冷静克制的记录,背后是修罗地狱一般不堪想象的恐怖。译文水准也很高,胜过市面上95%的社科译著。2024-05-02
  • 基瑞尔
    粗暴的“修墙”“无籍危机”决策背后,很多人会去思考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美国会如何受益(又如何损失);它们在这个话题上,常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证。然而却少有人审视这场边境风波里的另方以及更为「个体」的认识。作者的书写在某些时刻已经超出了观察或是在这个问题上明确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讨论,它常常亲身感知体验,并能看到他对受访对象的尊重与理解。“先将人累死再进行捕捉”“踏上就是不归路”“精心留下的四瓶水”;有相当多触目惊心的细节。即使刨除理论阐述与解释,这些资料与口述史都相当珍贵。【2024 #45】【也人·纪实 #4】2024-04-24
  • 胡桑
    在“侧面瞥视”中,揭示跨越边界而来的暴力、痛苦、煎熬。2024-04-04
  • 元宇宙
    最近读的这本《移民路上的生与死》,几乎将我的心理建设冲击破碎掉。才终于认知到,对于生与死最残酷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掌控,我们不知来处,也不知道归途。我们生来惶恐,却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来自同类的巨大恶意。感谢勇敢的人记录下这人间的真实,2024-04-22
  • bookbug
    教科书一般的人类学作品,特别是作者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和全面精当的分析方法,以及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很能打动人。走线在近年突然成为中文网络热词当然有其特别背景,但热度再高也掩盖不了大量不明真相者对其现象和本质的误读。本书作者通过语言、考古、人种等多个人类学领域的综合研究,和翔实的数据、访谈等民族志田野调查,揭开了联邦政府以威慑防御政策为首的边境执法政策在“道德不在场证明”的幌子下的系统性暴力本质。从实际效果来看,威慑防御政策不但未能阻止越境者,还名正言顺地让亚利桑那州南部这片荒漠成为杀戮之地,即所谓开放的坟墓。从历史上看,美国表面上是移民之国,但从移民政策和对待移民族群的态度上看,美国又从来不是移民之国,特别是美墨边境的生死须臾,即是联邦政府从来不曾把国籍至于人命之前的写照。2024-04-25
  • 标本师库特
    近几年看过很多关于多达里恩雨林走线客的报道,一路与黑帮、土匪、野兽斗智斗勇,其中不乏存在大量无法经由正规途径入境的国人。当然,在这本书里,偷渡客们所面临的环境是更加恶劣、对人类更加不友好的沙漠。看的过程中我总在想,一个人要在多么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才会彻底放弃自己的故土,甚至家人?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会义无反顾踏进沙漠,追寻那几率极低的存活与那遥远的自由?无论如何,对无证迁移者们和他们的孩子们来说,“家园”二字是他们终其一生渴望而不得的奢侈品。他们的故事让人心碎。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