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im((yoriko))
    有些内容很晦涩难懂啊,阅读的乐趣打折扣。2025-05-23
  • Rex
    新星书店活动赠送阅读,概念硬核的科幻小说,各类科学名词较为晦涩,可以一看;整体七分2025-05-18
  • 当不成道士女士
    这绝不是什么软科幻,而是啃起来结结实实,会硌牙的硬科幻,还是超级硬核的那种。但它硬得能让不被现实世界束缚的想象力回归科幻初心,能15年后真实观测到书中提到的引力波,也是硬得独树一帜。虽然硬核偶尔绊住阅读的脚步,但每次危机时刻,容易就能沉浸其中,纵情感受那份突然推导得出灾难的紧张感。还有它偶尔露出的幽默和文学美感的比喻,也十分妙哉。2025-05-16
  • 夏季群岛
    或许是我读过的结局最逼近终极性命题的科幻小说。最后在我们的世界被毁灭之后,在神也厌倦了自己的故事并走向终结之后,在没有尽头的层级宇宙深处,一个孤儿在寻找着作为不变性的自我。2025-05-22
  • 徐五花
    故事实在是乏善可陈,伊根这本小说里的后人类基本就是个架子,出场就是不断解释设定然后莫名其妙的再也不登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角色都没有,相互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就是一群超人类过家家。甚至有的东西只存在于设定集里,小说中完全没有“展示性”的文字来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只叫你看书后注释。伪装成小说的设定集格雷格的物理相关内容太重视理论上的合理性,想象直观性和趣味性就少了,很学术,但是很没劲。你看着他一大通解释下来心理只会有一种感觉:哦,然后呢。这种过分抽象的推理真的超出大部分人的审美范畴了。故事也写的很零碎,不同段落像是拿502粘起来的。一会要去拯救人类,一会发现外星人,一会高维世界探险想到哪写到哪的感觉。那个换质者很酷2025-05-01
  • 小毛克
    目前读到过的最有后人类感的科幻小说,直观得展示了泰格马克那套数学宇宙理论,可惜翻译错误多了点。2025-05-03
  • mockingbird
    太多的赛博朋克小说在虚拟世界里重复与具身世界中别无二致的阴谋与冒险,几乎没有好好想过赛博飞升究竟会对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与生命产生何种巨大的影响。格雷格·伊根则在这本书里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虚拟世界里的生命形式与生活样式,并且在这基础上还能有更多令人目接不暇的点子。但是,哪怕我是格雷格·伊根的脑残粉,也要说这本长篇实在是有些玩脱了。他太执着于分享解释那些新奇大胆的设定与幻想,而忽视了读者能从这些内容中获得多少乐趣。所以,如果你还没读过格雷格·伊根,最好还是从他的短篇小说开始读起。2025-05-11
  • 东东东东东小西
    看译后记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2025-05-16
  • Jack Chu
    翻了一遍,所谓硬核就是术语罗列,幻想成份淡而无味,不如去看费曼物理学讲义。2025-05-10
  • 杨枫.js
    真•超人类伽马射线暴幻想。数字生命是和宇宙基本结构更加契合的存在形式,这大概是理解本书的基本公理。伊根利用这一点,装备上趁手的理论工具箱,把宇宙空间开拓到了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宏大程度,但同时又把小西人这种经过系统速成后见识渊博又拥有稳定的“童心”的生命形态逐渐通过一个很传统的逃亡故事给写进了这个宇宙,最终树立起一种生命体和生存场所的同构神话,回归到《闪光》中极为惊艳的真理图谱(矿脉)。确实有和三体遥相呼应的浪漫。2025-05-17
  • 新星出版社
    后人类时代礼赞&理论的游行与狂欢!揽获日本、西班牙等国际SF大奖;热销20多个语种。格雷格・伊根,书写末世恢弘、狂野的量子美丽新世界。跨越900亿年,走遍200万亿层宇宙,寻找与你的安身之所。2025-04-24
  • 木海
    在北京选择读完这本格雷格·伊根刚出中文版的老作品,没想到22年就翻译完了,25年才端到读者面前。整体上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我在18年就标过英文版的想读(因为西尾推荐),当时以为是本很迷幻的作品,看了之后发现很多元素和偏好还是有迹可循,并没有那么猎奇。当然硬核还是很硬核的,我觉得不如写成短篇连作,有些时候确实不知道在干啥。而且其实非常需要作品解说,但是这本很尴尬,只额外收录了一篇劝退能力十足的尬导读和并没有太多让读者感兴趣的实质内容的译后记,有点可惜。2025-04-28
  • 猫蜥
    《离散》终于来了~这部着眼于后人类时代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堪称最大宇宙尺度与时间尺度的人类旅行史诗,也意涵着不同维度下生命之间的互动哲学。当然,伊根的招牌式理论大狂欢在本书中更是有增无减,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数字生命复杂而精妙的诞生小史,一个游荡在宇宙间的“孤儿”的故事。它成为了这场伊根宇宙的旅程向导,在这个时空中,人类与现实皆成为回忆,在永恒与理性永驻的旅途中,孤独如流星划过群星间一闪而逝,最后孤独也成为回忆。阅读过程中一度陷入新奇、困惑、虚无交叠成的“亚蒂玛的环面”,但随着情节推进与对人物的理解,一切开始被赋予意义,这意义大概就是“跨越9000亿年,走遍200万亿层宇宙,寻找与你的安身之所”吧,于是阅读至最后一页,无尽的渺小与虚无感都淡化消失了,留下的只有自然的感动。2025-04-25
  • renardyy
    伊根可以说是走了一条“赛博而极不朋克”的道路,他故事中那种“极不朋克”的秩序,坚硬、纯粹、透明的理性,推到极致就是另一种颠覆反叛的朋克。他的长篇显然比许多短篇更难进入,堪称图解设定的长篇论文,但偏偏这种风格又很迷人。2025-05-03
  • 夏桑
    《离散》是美的,更是激进的。在大量的自创概念和现实科学概念下,我收获了强烈的心智快感:其一,生命形式决定了生命的探索空间,不论是开头部分软件生命诞生的大欢喜,还是肉身人固执地停留在地球上,以及肉身人彻底消失后软件生命迎来解放,都在一步步朝着生命形态和广阔生命领域的高关联递进。在这一母题上,我们甚至不需要那么理解本书的科学知识,就能获得伊根这个”绝对进化论者“”极致唯物主义者“的信念美感。第二个母题就更有意思了,当领域的本能被激发,生命走上荒原,终将搁浅成为旅行的最终落点。虽然伊根宣扬认知的绝对性,但他也试图展现任何生命形态的结局终为搁浅和复归,就像奥德赛那样。所以,我认为伊根提出了“认知的二律背反”,“物理世界绝对可认知”和“受限于生命形态和文明周期而存在认知边界”矛盾且具成立,令人震撼。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