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伴生蝴蝶玻璃罩
    如此流畅的叙事。看时会惊叹这个女孩,这位伟大的和平主义者,为无数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努力的社会活动者,在叙述能力方面也展露出惊人的才华。几乎是以停不下来的速度看完了,一个晚上却也好像跟着经历了马拉拉的几十年。其中令人惊心动魄、悲伤痛苦的情节数不胜数,可想到这些也完全是真实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中,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扼腕叹息。高声宣扬着保护人民、展望未来国家美好蓝图的上层人士对苦难置之不理,哪怕经历多少次更换,仍旧是“在两个烂苹果里挑一个不那么烂的”。人民无数次重拾信任,又无数次重复失望。他们只能自己拿起屠刀,不是为了伤害谁,却仅仅只是为了做出防卫,保护自己。马拉拉成了其中的代表,她那一颗赤诚的心,是子弹也打不死的,始终为了世界的和平而努力鲜活跳动着的,是属于人民的信仰路标。2025-05-31
  • 贝雅特丽齐
    在思考的是,是不是还有一大部分女孩子没有办法看到这本书?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自传,也能够窥见巴基斯坦的当时现状了。有些情节我都难以接受,这是真实发生在现代社会的故事。2025-06-10
  • 有事也要早点睡
    4 十年后的再版,子弹扼杀不住的女性声音。2025-05-12
  • 糯米饭团
    起初,我以为马拉拉 是一位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的孩童,就像那个“环保小斗士”greta一样,在成年人的舆论场半推半就地以孩童身份语出惊人来吸引流量。读完了她的自传才发觉,我错怪你了马拉拉。巴基斯坦的风、水、河谷与森林哺育了你,坚持办学、让女儿受教育的父亲影响了你。她出生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家庭,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有接济穷人的妈妈和政治家爸爸,我能看见长辈对马拉拉的影响之深。幸福的家庭托举着她,她向世界发声,也幸运地得到了伤后治愈。她为巴基斯坦女性权利所做的努力无可指摘。2025-05-20
  • 伊夏
    新版。新增的《马拉拉与本书编辑朱迪·克莱恩的对谈》相当值得一读。你会意识到这个女孩真是头脑清楚,价值观明确。比起联合国演讲,她更紧张于在自己和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发言;比起和女王见面,她更在意与死党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比起在伯明翰优渥的西式生活,她更习惯在家乡的就餐方式与食物;谈起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身为一个孩子,她仍想帮助更多孩子去受教育,去更好地长大。2025-07-07
  • 苏听风
    了不起的马拉拉。伟大的女性引领我们前行。2025-05-27
  • 渡词
    把亲身经历的历史记录下来很重要。2025-05-28
  • 杨斯奇
    善良、勇敢、天真的女孩,看到不幸的遭遇就哭了,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可惜生在邪恶的国家及宗教,如果生在正常的国家,肯定会很幸福的。关键这个邪恶的地方还是中国全天候的盟友,很耻辱2025-05-22
  • 乙左左
    马拉拉15岁乘坐校车回家途中遭遇塔利班枪击,奇迹生还后,写下这本自传,17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本自传语言流畅,描述巴基斯坦当时状况的部分都让人读来头皮发麻,很难想象那样的生活是如何继续的,时刻覆盖在死亡和战争的阴影之下,马拉拉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选择发声,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利,让世界听见她们的声音。有些地方的处理是用那种平实的语调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比如在遭遇枪击之后,她这么写道:“一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在一辆校车上对三个女孩近距离开了三枪,却一个也没杀死。”这本自传也重新诠释了为什么勇气是最稀缺的美德。2025-04-24
  • 旧雨
    读完才大致厘清了巴基斯坦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塔利班到底代表着什么。圣战以宗教给孩子们洗脑,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正确到可以去以自我的标准去审判那些不遵守教义的人。所以政客被杀死、发声的人被杀死、孩子们被杀死,平民以浮萍的姿态飘摇在动荡的水面上,不是因为这边、就是因为那边的波浪被淹没。这本书让人看到一个“战士”马拉拉,也是一个平凡女孩马拉拉。她只是想捍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捍卫其他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在其父母的支持下,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以自己的眼睛去判断事情的真伪和对错,而这理应是每个人、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可在没有和平的地方,这些都是奢望。谣言和危险淹没每一个人,恐慌成为人们的日常,真相被层层包裹,无法被轻易剥离出来。诶,好苦。希望世界和平。2025-05-07
  • 长安
    看完终于明白巴基斯坦发生了什么。“塔利班先是夺走我们的音乐,然后是我们的佛像,最后是我们的历史。”“有人怕鬼,有人怕蛇,而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怕的是自己的同类。”读得很心痛,马拉拉真勇敢,在一次次爆炸与逃难中呼喊儿童与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把亲历的历史写下来很重要,不要忘记它们。2025-04-23
  • danyboy
    她强调的是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十年过去,她现在怎么样了?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