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oger
    “旅行写作的核心,不仅是从外部旁观,更需要深入接触和理解那里的人。书写人类的命运如何在漫长的时间、记忆和地理褶皱中发挥作用,正是旅行写作所要追寻的目标。”附在书中的自制地图和名词科普,对读者直观理解这片土地相当重要;作者摄影水准越来越高了;博物馆、教科书、历史遗迹,塑造国族认同的得力工具;不得不说,巴尔干半岛是文史从业者体悟战争、宗教、民族和语言问题复杂性的绝佳场域;这世上有太多苦难与不幸,我无能为力,也无法真正感同身受。2024-10-26
  • ▖▜▖▗▝ ▜▖▗
    十年间,作者的文字功力进步太多,撩妹水平停滞不前。奥赫里德搭讪约瓦娜那段给我看的脚趾抠地嘎嘎乐。喜欢书里一些可以单独品味的简单比喻,“窗外升起团团白雾,像千万只枕头,在街头翻滚。”以及,好想尝一尝李子白兰地啊。一个思考:民族主义浪潮重新席卷很难说不是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刺激,寄希望于新的科技革命革新生产力去扭转普遍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观念,也是一种虚妄而动人的,对未来的希冀。2024-11-10
  • Celeste!
    子超老师的书依旧如此引人入胜。关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尤其inspiring, 提到的用“对细微区别的自恋”来解释巴尔干的民族主义很妙。虽然整本书中许多故事都很感人,但让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一个段落是在莫斯塔尔的战争纪念馆里,埃斯梅尔和守门的老人说,这是来自中国的作家,“专程来这里探访和了解我们的历史”。以前在阅读类似游记的时候,我更多关注的是其对中文读者的价值-尤其是近两年就一些地区进行专题阅读时,会时常发现找不到来自中文作家的原创深度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子超的书是如此珍贵。但埃斯梅尔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对于这些生活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的人们,这样的相遇是同样的宝贵。得知还有人关注着他们的历史和故事,是多么给予人力量和希望的一件事。从这个角度讲,子超的书将我们和遥远的国度上的人们真正的连结到了一起2024-10-31
  • 苏伦
    这本书有更多刘子超自我心迹的袒露,读来相当感动。比如他说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他想记录下自己走过的路和途中邂逅的人,这就像书写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把它们写下来,才能与之建立起持久的联系。无论将来相隔多远,它们都会永远在他心里。刘子超所从事的事业印证了这句话:找到一份你热爱的工作,那你就不用工作了。另外,想喝李子白兰地了。2024-11-02
  • 陆钓雪de飘飘
    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萨洛尼卡的居民被重新归类:穆斯林成为土耳其人,东正教徒成为希腊人。1923年至1924年间,希腊与土耳其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交换:所有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腊人被要求离开土耳其,而所有生活在希腊的土耳其人则必须离开希腊。这场人口交换涉及约两百万人,无论是否情愿,他们都被连根拔起离开祖先生活了数个世纪的土地,重新扎根于陌生的环境。许多希腊人被重新安置在萨洛尼卡,而萨洛尼卡的土耳其人则被迁往小亚细亚。也许,从长远来看,这是明智的办法,然而这样的疗法似乎与疾病本身一样令人痛苦。与五百年的历史相比,奥斯曼帝国在萨洛尼卡留下的痕迹寥寥无几。曾经的清真寺和犹太教堂不复存在,街道经过全面改造,穆斯林的墓地也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希腊博物馆、希腊纪念碑和拜占庭的遗迹。展示从未间断的永恒希腊感2024-10-30
  • Jonathan
    因为之前去过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且和书中所记城市有重合所以一开始就勾起了那年旅行的记忆,随着内容深入巴尔干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边读一边翻看地图一边查城市介绍就成了和读刘子超之前作品时一样的阅读体验,脑海勾勒出虽然未曾达到但具象的城市和人,以及那些包裹在巴尔干压抑又凄凉空气里的情绪与不安。这是一个被大家遗忘忽视又极为敏感和易燃的欧洲之地,如果有机会也想去巴尔干的城市里体会那些被试间掩埋的爱恨情仇。相比之前的几本书,这次刘子超更多的探讨了民族性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何以为家”在巴尔干这个糅杂了各种信仰种族价值观和历史迭代性的地区显得格外冲突对立。借由这本游记也让我多这个多事之地有了更多了解。希望刘子超赶紧下一本,出一本买一本。2024-10-25
  • Morgan
    作者好像有了一种程式化写作的感觉,没有初读《失落的卫星》时的惊艳了,不过本书主题写在这个时代是再契合不过的,读的时候经常能联想到如今各个国家正在上演的民族战争。民族主义的概念虽已久远,但它带来的战争与屠杀一直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化了。思想逐渐虚弱的人们,投入民族主义的怀抱便是他们获得成就与归属感的一个最佳路径,这是资本给不了的蜜。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上满篇都是民族主义叙事,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就只是煽动情绪的工具,这一切确实使人不寒而栗,取消任何民族和解的可能,就意味着战争从未离我们远去。想起网友嘲讽的一张图片,周围的国家在战争,而我们在参与双十一商战。当然,商战与真正的战争比起来,它只是又一次的显现出了资本对于人的控制远比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更彻底,异化已经是常态,更糟的还在后头。2024-10-27
  • 安德烈大叔
    系列中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从“旁观者”真正变成“感同身受者”。一侧重于写旅途中的人,各种记忆点似乎都变得更深更活。巴尔干历史背后的复杂纠葛,仿如冷峻的黑色幕布,一眼望不到对错,正如当下时代正在发生的。但不同于不可细究的历史,人的肉身总是追逐眼前的热望与虚无的希冀。轻盈而聪明的旅者,总能把自己的肉身隐入陌生的夜色,去捕捉一个个支离破碎或者狂热的眼神。酒和酒馆果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通用语,即使是在巴尔干,刘子超你多喝点。2024-10-28
  • Leah
    奇怪得很,本书的引人入胜截至第八章,之后的书写猝不及防地滑坡。前半部分,黑山、莫斯塔尔、萨拉热窝和斯雷布雷尼察,饱满的现世感、中文经验视角的流畅叙述,确确实实呈现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他乡是故乡的镜子;然而写到(复杂与戏剧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贝尔格莱德和科索沃时,像是长时间飞舞的气球,泄了气,一幅皱巴巴的干瘪样,恍惚看见作者也像多数旅行者一样,到了旅程的后半段,好奇心都变作满眼疲倦,强撑着一口气赶完行程,好结束这一切回到自家温暖的被窝里去。可以理解,所以还是推荐阅读。2024-10-19
  • 落地麦子
    听刘子超最近在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活动上透露,才知道他这本巴尔干游记是意外的产物,本来他想写的是战场的游历,从一战、二战、巴尔干战争、南斯拉夫内战到今天的乌克兰。在目前看过的刘子超的四本游记中,个人感觉这本内容尺du有点大,能出来还是蛮令人惊异的。2024-10-29
  • Lesyeuxducici
    从午夜降临前到这本巴尔干游记,虽然比前几本书要成熟很多,但文字间的流水账味还是太重了,带着一种中产文青的凝视,发生的对话大多都是为了素材而素材,为了素材而交友,为了素材而出发,像是一种记者的职业病。但路线可复制性很强,3.5星2024-12-02
  • 伊夏
    总算有一本刘子超的游记,和我自身已有的旅行经验有较多重叠了。但我当然依旧是普通游客,而他是更深入的那个。谢谢他的深入,不然不会留下这么多人与人交接的故事,不会深深看见,民族主义像一剂毒药,至今仍不分东西方地撕裂人类。关于“巴尔干”,阅读全程我常常会忍不住代入“苏北”,当这些名词比起实体,更像一种处境,你要如何分辨、归类,甚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很喜欢刘子超率直写出自己面对异国语境时的言辞失当,行为慌乱乃至冒犯。他本可以美化甚至矫饰,但他没有。这也是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发现关于自身认知的不足乃至偏差,在与他人的碰撞里再重塑。诚实的旅人啊,祝你永在途中,祝你持续记录。2024-10-30
  • 白云飞
    不理解9.1的高分是怎么出来的。基本上是公众号游记的水平。比起中亚那本差很多2024-11-13
  • malingcat
    南斯拉夫,眼看着它解体,重新成为巴尔干火药桶。四次战争带来的分裂与仇恨,最终是一笔烂账,而价格过于高昂。可叹目前国际报道大大收缩,对于这块血与蜜之地,只能靠子超和柏琳这样的前媒体人,通过个人旅行一探究竟了。它的优点在那里,带着温度;它的缺点也在那里,浮光掠影。本书中间部分最是精彩。可以和柏琳的《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对读。2024-10-31
  • 小s
    想去巴尔干很久了,读完几日,一直在心里回味这块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土地。旅行写作十年,刘子超落笔前所未有的成熟、开阔,如他在后记中写,“书写人类的命运如何在漫长的时间、记忆和地理的褶皱中发挥作用,正是旅行写作所要追寻的目标。”2024-09-29
  • 别格莫特
    大概是读过的几本刘子超老师的书里私心最喜欢的一本,可能是因为这次路线的可复制性够强读到一半就想去了?可能是巴尔干所引起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太令人唏嘘?可能是这次遇到的各种当地人都更有趣?又或者就是子超老师越写越老练了吧……2024-10-06
  • 鹿鸣之什
    关于巴尔干地区的旅游非虚构书写,质量一如既往地好,可以和柏琳的《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对读。《黑羊与灰鹰》《巴尔干两千年》是旅途必读书。2024-10-17
  • 韩霜雪
    刘子超的所有游记都千篇一律,并且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里面的所有地名都换成其他的对阅读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就这种“游记”还比不上我旅游时候发的朋友圈呢。南亚、中欧和中亚的游记都是如此。文字干瘪,毫无文采,流水账似的记叙,复制粘贴的堆砌的历史百科,硬凹的比喻,高傲的叙事态度。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