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西西弗斯
    20240818:译文纪实的社会议题与当下我们的社会问题高度的贴合。文章写成于2015年也就是说快十年前邻国依然出现这种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的也开始暴露出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等突出问题。这本书个人觉得分析论述的很细致全面,也很直接,将当时不像结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直言不讳的挑出来,包括经济压力,人际成本,内在个人因素以及性等诸多方面都一一提出。同时简单分析了日本这种关系的历史成因,也在最后展示了多种婚姻形态,当然最后作者还是要正面鼓励年轻人要积极面对婚姻的。2024-08-18
  • 庄若
    和《爱的终结》一起读,能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本质上还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旧的形态不断被打破,如何看待感情、性、婚姻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年轻人没有错,他们是在用他们的智慧应对当下的社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2024-11-24
  • two_star
    看起来是日本,实际全是我们自己。但是作者没必要写这么多字,主要观点其实写一篇论文就够了。2025-06-15
  • 五月阿隆
    飞机上读毕,不错的小册子。对日本社会的婚恋分析可以与另一本译文纪实《无缘社会》和薄荷实验《亲密的分离》对照来看。在精当的理论之外,用一种统计学和类型讨论也能直接展现日本社会亲密关系的困境,越来越觉得用理论的确可以理解和解释爱情的前前后后,因此东亚性下会有一个区域性的爱情趋同,但真正进入爱情,是一个经验视域所决定的,在冷酷的图表外,作者强调的正是这一点,恋爱仍然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儿。2024-08-18
  • 六甲山气象台
    不可否认,恋爱是一种重要且珍贵的人生体验,但是在当下社会却成为了性价比不高的次优选。恋爱和婚姻的脱钩加速了这种恋爱奢侈品化的趋势,缺乏强大自我和社会支持的年轻人只能望而却步。2024-11-10
  • 阿兰
    数据太多看着觉得很无聊,但是启示确实是有的,依我之见距离感确实很重要,距离过近才是婚姻破裂最大的元凶之一,因此即使一个星期见一次的婚姻也好,如果能坚持到老肯定会很幸福吧2024-08-19
  • NAGI
    悲乎,年轻代无论在职场上,还是身边,都很少能找到让他们“想成为那样”的前辈。相反,“不想成为那样”的父辈们却不计其数。=通常男性会在结婚几年后开始发胖,也被称为“幸福肥”。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生理性代谢与睾丸激素下降,导致他们失去粗犷性感的男性魅力,因而容易发胖”。真是会开脱,就是事事有人托底了开心了呗~=总结的说就是没钱没时间不想找个新爹(妈)…而且大部分东亚女人的配得感真的很低很多有事业的大美女找个废物猪真是看不下去2025-02-08
  • 最后一舞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双职工家庭中“工作漂流”导致夫妻分居是很常见的现象,我眼中传统的夫妻同居的生活很多时候依赖于一方的妥协。2025-01-23
  • 基瑞尔
    选题比较有意思,但整体阐述模式离不开将正确、合理的“车轱辘话”正着说、反着说、套着说;也很像一些客观事实的重复讲述。而且考虑原书距现在,中间还有疫情这样足够“搅动”话题本身的特殊事件,好像时效性也差了些。作者将「恋爱」/「婚姻」的各自探讨,乃至在这个话题拓展至国家有些意思;勉强一看吧。【2024 #98】2024-08-30
  • 於篱
    特别适合和伊娃·易洛思的书一起看:两位都谈论到技术发展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实际上“并不平等”,婚姻、情感、性三者相互分离,以及对“自我责任”的确立。由此看来,亲密关系的变化无论是在欧美还是东亚,都已经呈现出一种共同的“疏离”趋势。但两位研究的理论根源并不相同,易洛思认为,导致亲密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文化;而本书作者则多次提出,在现实的挫败和社会未来的失望,让年轻人对亲密关系产生了警惕之心,但责任又裹挟着他们必须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这几年“冷亲密”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我们在生活里渴望爱,又惧怕爱。书中总结阻碍年轻人恋爱的五个主要原因,能够完美套进每一个东亚人的模版里产生共鸣。事实上,“不爱”并不是我们主观上的错误,无论如何,还是要鼓起勇气去恋爱~2024-10-23
  • 書呆子
    【2024/08/13】『2024年阅读之BOOK189』很有趣,看书名以为是采访一些单身男女的事例,让他们讲述为何不恋爱的原因,可书籍本身的探讨,明显比我预期中的深刻很多。从时代的发展到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从个人的因素去深究家境的影响,母亲管束太多,男孩子的性启蒙会变迟,也会影响其恋爱的冲动和想恋爱的决心。越来越多的女生把母亲当作闺蜜,想和家人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关系,最舒适(完全就是我啊)。当婚姻越来越变得需要去考虑性价比的时候,那么不婚就变得很简单。如果本来就不打算结婚的话,那么费心力的恋爱,其实也就没有必要了~(在电影院一边等学生一边赶在电影开场前看完了~ 我真牛逼~)2024-08-13
  • yiwusuozhi
    作者行文习惯或者是翻译的问题,读的我上气不接下气,好怪异……主要观点扫一扫目录就了解了-____-2024-08-30
  • 小括号与省略号
    省流:作者已婚;崇欧美~~对于不恋不婚族的理解是有的,但读完总有生理不适感,有种被社会催婚的感觉,类似“恋爱/结婚都对你好,你要积极参与”2024-09-18
  • Nelly.L
    经济环境恶化会影响年轻人的婚恋观,日本社会的情况如今对我们来说也越来越眼熟了。2024-08-21
  • 怀刃
    本书的对于年轻人不谈恋爱的分析相当全面且深入,我几乎对每一点都有共鸣,在与日本社会相似的当代中国,也许该像作者在书最后一章所说的那样将恋爱与婚姻分开来看待。对于成长在中国黄金三十年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好像恋爱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少见,只能发生在经济繁荣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如果将恋爱与婚姻分开来考虑,不拘泥于传统观念与形式,不压抑自己的天性,保持个人空间与爱好,对婚姻的恐惧会少许多吧。2024-08-25
  • 听了一个播客介绍,后悔买了实体书,内容没什么启发性,更像一种流行观点的整合,比较一般化,看看目录标题读不读细节内容不影响……译文这个系列还是应该把选品再深一度了,自媒体那么多,刷了几个基本就掌握大概了。2024-08-24
  • 伊夏
    作为“不谈恋爱”但或许已经不算太年轻的我,读这本书依旧是频频点头的。原来“治愈”一词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人们追求放松的关系越久,对那种相互牵拖,可能彼此折磨的关系就越畏惧。而眼下的经济衰退更加剧了这一切。只能说求仁得仁,有因有果。2024-08-09
  • 之易
    看到许多友邻都说这本书很好,引发自己的共鸣就买来看看。从贴索引贴的程度来说基本上一本薄薄的书已经被贴满了,看纪实作品的意义之一就是看到别处的世界,看到他乡的现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恋爱与婚姻的分离,接纳它们不是一回事,选择“高性价比”的婚姻真的非常重要。从生理上来讲,恋爱三个月,婚姻三年基本上都会结束热恋期,感性之后呢?从一开始就能找到一个能够在千帆历尽之后还能包容接纳彼此的人非常难,宁缺毋滥吧。不谈恋爱因为要规避风险,结婚的目的是有孩子和满足社会的期待,那么干脆找一个高性价比的人不仅省去了很多麻烦,还让自己生活质量提高的话,貌似也不是不可以…当然,我的这些观点与女性的自我主义意识提高有关。别把婚姻看成神话,也别把恋爱当成“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必经之路,在这个一切都会改变的时代安心为自己活。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