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红朝杜少卿
    这几年,那俩吴姓名人都挺奇怪的,如果说吴钩是要争着当宋吹第一人,那吴铮强则是抢着要做宋黑第一人2025-06-27
  • 烟斗客甲
    小杂文集;陈寅恪的新宋学理念是四种学术道路之一属于传统士大夫精英阶层的学术追求;皇后干预立储太上皇现象权臣实权都分割皇权;王安石开创太学三舍法;王夫之: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王安石扮演帝王之师,儒家政治文化无法改变皇权凌驾士人之上的现实;通过理学要求君权虚位是与虎谋皮;朝廷以安静为福,人臣以和睦为忠;宋徽宗自我设定为圣君,违背八行受惩罚谓之八刑;南宋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聚景园柳浪闻莺;宋朝皇帝干预修史肆无忌惮;2025-07-08
  • Nelly.L
    “更令人感慨或值得反思的事宋代政治史研究摆脱既有书写观念之束缚竟如此之艰难。从‘积极’的方面讲,这的确显示出宋文化的超级魅力。但对此不是自觉地祛魅,而是陶醉于甚至无节制地宣扬这种文化的超级魅力,这样的宋代历史研究者恐怕是值得警惕的。”读完吴铮强老师的这本宋史评述集,更加意识到前些年我对宋史的兴趣其实是在借历史浇自己胸中块垒。2025-03-26
  • 惟文字间
    建议对这个作者祛魅。2025-03-28
  • 同道中人
    一本书都讲不清楚核心观点,一言难尽,颇有指望在故纸堆里找“洞见”之感。而真正的“洞见”早就在那里,是已知的。即便要再反复论证,也不是作者这种写法,因为思考的方向、论证的方法也是错的。2025-04-07
  • 细数岁月
    不知道怎么评的8.4。太一般了,东拼西凑,论点论据一塌糊涂。2025-04-08
  • 时间与玫瑰
    铮强兄的眼光在年轻一辈宋史学者中是特出的。2025-03-06
  • 霈谷
    思路极佳,那些被遮蔽与被忽略的。(我宋,你崛起吧)2025-04-26
  • 文在兹
    作者极聪明,对宋史有通盘视野,对俗说有通透反思,全是大实话。书评尤其犀利(尤其是对余英时书)。2025-03-12
  • 谭复生
    值得看看,虽然随笔性质,但也突出了唐宋变革论无非是近代各种人物借景抒情之产物,和真实无关。其重要性最多类似魏晋,绝不能和周秦,商周之变比。所谓宋代士人政治之缔造很大程度只不过是士人的文笔构造,宋代本质和秦政没有任何区别,而且道统合一是宋帝一直做的事,至宋理宗时期已基本构造成型,不必再等满洲人去做了。所以意淫崖山之后无华夏可以休已2025-03-16
  • ilsbsblm
    一些短文兼书评。这书非出不可吗... 2025-05-05
  • Earendel
    虽然都点到为止,但对宋史入门特别有帮助,作者是个聪明人。这本书绝对值得阅读。2025-03-09
  • 碑亭巷雜貨鋪.
    「權力鬥爭的終極勝利者在歷史書寫中不參與權力鬥爭,這是宋朝歷史敘述的一個基本特點。」2025-02-18
  • 老菜
    私以为,吴教授对宫廷的研究,最有功力。2025-02-27
  • 五月阿隆
    书评集+随笔。在宋史热背景下作者希望对一些老生常谈的概念进行纠偏(当然这也是这些年宋史研究一直希望达到的效果),对一些有宋史通俗作品阅读经历的普通读者可能有很好的效果。书评里对《朱熹》的第二篇和方诚峰《北宋晚期》为佳,其中的观点交锋清晰,在交互中把政治文化——政治史书写的重点问题几乎都加以点出,即使对没读过二书的读者都不会有云山雾罩之感;评伊沛霞《宋徽宗》则更多是自己对徽宗一朝政治史的理解,通过《元祐党人碑》《大观圣作之碑》《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四碑在政治、礼教、皇极层面上的前后勾连,最后回归到徽宗朝政治对于元祐/元丰党人的处理问题,不可谓不妙。部分书评过于像内容总结,如对李超那本南宋政治史名作和小林的吉州,批评的部分几乎没有任何展开,过于局限。2025-02-11
  • 野风
    怀疑豆瓣评分有注水嫌疑。初看标题和目录,似乎是对宋史研究中的“成见”发出挑战,但细读文章,几乎全是寥寥数语的隔靴搔痒。整本书的文章体例,内容深浅都没统一,看着就像是匆匆结集出版的随笔,偏偏取了如此重磅的标题。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