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子书
读书
大书架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
书名
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
作者
宫下洋一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32792818
出版年
2023-1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社会
日本
纪实
社会学
译文纪实
纪实文学
2024
安乐死
豆瓣评论
巨米雨
优点是有很具体的案例,让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详细的心理历程,缺点和之前那本一样,作者的自我意识还是有点过强了,当然不是不理解他的立场,但是既然做了这个议题,又害怕惹上麻烦太过于置身事外让人觉得有些虚伪啊。如果是我的话,患上那种看得到死期的疾病,不会选择安乐死吧,毕竟有了定数,但如果是像书里这位患上神经性/小脑萎缩疾病的女士,慢慢失去自理能力,不能说话,几乎可见地会失去基本的生活质量而且又不知道这个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那安乐死确实是一种盼头,我觉得,关于死亡的选择还是该交由自己来判断吧。
2024-10-17
异食_East
看《安乐死现场》时就觉得微妙,因为这本涉及本国人,作者时常不得不作为中介,更觉得,他虽然在欧洲生活,但是思维方式实在是……说是保守也不对,但感到他本人是一个相当幸福而不加思考的人,三观恰好和社会观念相近,没有经历过接近死亡的抑郁情绪、没有深入了解过家庭冲突,所以对这一系列事情都无法理解。啰嗦且满是个人判断的字里行间,时不时流露出如果结了婚、如果有了孩子、如果不是那么寂寞,那就不会如此选择安乐死的遗憾。可以理解作者对死亡的谨慎性,但这已不是对个人死亡选择的评判了,而是对个体生活选择的评判。虽然和《现场》是不同基调的作品,《现场》涉及范围更全面,作者也更无介入空间;《日本》则时不时参与其中进行对话,内容也更个体,标题取得这么大,但小岛毋庸置疑是本书的主角。不过因为上述原因,我个人更喜欢《现场》。
2024-09-30
焦重氢
第一位在瑞士成功实施了安乐死的日本人。一位MSA患者。女性。终身未婚育,在爱她的姐姐们的陪伴下离开。看到最后泣不成声。死亡前都保持着尊严和自持,是莫大幸福。
2024-07-24
时雨
作者保持自己中立观点的概念贯穿整本书,害怕因为自己的举动而引起他人的人生发生转变,但他所写的书其实已经帮很多人推开新的大门。小岛美奈在安乐死实施前,四次试图自杀;吉田淳也是如此。生病的痛苦只有他们自己能感同身受,亲人就算再贴心照顾,仍会免不了“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伤到他们的心。尤其是在日本,更是把怕给人添麻烦这事贯彻一生。书中采用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安乐死的看法,结果就是千人千面。小岛因为独特的个性选择了适合她的安乐死,亲人理解并尊重她;森田因为孤独想要安乐死,最后却被孩子们所治愈;吉田淳致力于给自己实施安乐死,最后虽然失败,却和家人实现了和解。安乐死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却给人选择的自由。
2024-08-04
杨斯奇
应该叫asisstant suicide协助自杀,能走到这一步应该是受到无法治愈的痛苦,里面那个美奈很勇敢,写的她在瑞士协助自杀细节很丰富....
2024-08-04
七xy
是上一本《安乐死现场》的后续。以几个想要寻求安乐死的日本人为主角,跟踪追寻了他们的选择。随着与坚定安乐死向往者的交往,能看到作者的想法和观感也在改变。在我来说,更加厘清了安乐死与其他几个临终选择的关系。其实选择安乐死更像是握住了主动权,在哪一天以什么心情什么仪式和哪些人一起走向死亡,是一整个organized的状态,实在是让我这种爱计划的人非常舒适。看过有关安乐死的书籍越多,我越能理解这项政策想要实施的困难,也越能理解反对者的意见,但同时也越坚定了自己对安乐死的期待。
2024-07-30
笠响斋的人
2024085。什么是“好的死亡”?安乐死、尊严死、缓和照护、临终镇静。不仅死者意愿重要,“死亡对于被留下的人们而言也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安乐死中找到希望的人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困境。正因为他们独自开辟了人生,所以当这样的人生被封闭的瞬间,他们将面临现代社会的生存困难。”“我认为,对于想要赴死之人的感受,即使不给予肯定,也应当尽可能地去靠近、去倾听。因为这种感受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呐喊,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我觉得,所谓成熟的社会并不是单方面地强行要求人必须活下去的社会。”
2024-03-19
良生。
两年前读过同一位作者的《安乐死现场》,因为当时就很有收获,所以看到出版新书就立刻决定要读。 新作继续延续作者一贯的谨慎、真诚,并且再一次让我清楚地看到安乐死与自杀之间的区别。 按作者的观点,安乐死是需要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否则会有许多遗留问题。想要进行安乐死的人,大多都是身患重疾,但他们其实并不一定真的是想要死亡,也许是无法独自承受寂寞,亦或是渴望获得爱,文本中提到一位,甚至是想要获得价值。人是如此复杂的,在面对死亡时更是如此。 这本书的绝对主角小岛女士,给了我太多震撼。尤其是她说自己的安乐死是一个坏例子,不希望大家刻板代入。但她仍希望全世界都能提供讨论安乐死的氛围,不要被刻板印象和偏见淹没。 这给了我新的启发。
2024-03-25
世界美如斯
比上一本更震撼更细节。
2024-02-06
kathleen
作者试图尽量的客观,留给大家独自思考关于安乐死,关于生和死。
2024-01-14
Jojo
很惊喜的点是作者虽然没有认同安乐死,却愿意把安乐死作为一个话题详尽地记录,让大众知道了更多关于安乐死的细节。到美奈离开的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何况是在现场的亲人啊。 /生老病死,人一个都决定不了,这真让人难过。
2024-01-13
兔崽子本崽子
很难讲清楚什么是"最好的告别"或者"好的死亡",可能不只是即将死亡的人如何不带痛苦的死去,而活着的人又如何不带痛苦的活着。
2024-01-12
youxia
行文细致、动人。小岛女士施行安乐死的那一刻真是太受触动。我并不是为人命惋惜,也不觉得安乐死就是所谓的好死,或者说还有其他类型的好死,死就是死,不想赋予其消极,以及太多形式上的意义。这是读完此书后捋顺出的目前的生死观。
2024-03-12
喵叔
这本书是上一本书《安乐死现场》的延续,可以独立看,但我觉得有上一本的基础再看的话,感受会更多一点。这本书大部分篇幅讲的是小岛美奈去瑞士寻求安乐死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安乐死现场》的一次实践和补完。当然也有像吉田淳这样,最终并没有施行安乐死的人,我认同作者所说的,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情况,安乐死的条件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小岛的死才是个特例。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希望在我临终之前安乐死法案能够在我国通过,希望能把此生最后一件事的决定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2024-07-09
云在山上走
很失望。我对同作者的上一本《安乐死现场》大加赞赏,给了五星评价,因为其内容详实,资料扎实,案例上考虑了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做了较多选择,对案例的呈现详略得当,即便也夹杂了一些作者主观想法,但总体不算超标影响不大。那么这一本就完全摒弃了上一本的种种优点,或许是因为上一本的成功,这一本赶着出来,又可能是日本案例减少且类型单一,还可能是上一本给了他更多发表主观看法的自信,大概率兼而有之,上一本主题宽但安排得当,这一本主题变小反而结构不清,内容安排杂乱,纠结于过程,过于琐碎,大量作者主观想法影响作为“记者”对“采访”的呈现,也没能对“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展现太多。只看上一本就足够了,这一本不值得一看,有些浪费时间。
2025-01-07
maybe
这是一本双十一活动时我选来凑单的书,没读之前也曾后悔当时不该选这本书凑单,刚翻开的时候还发现原来我对这书的预期其实是作者的另一本书《安乐死现场》。因为不想让这本书成为我2024年标记的第一本读完的书,所以我今天几乎一直在努力看书,总算在零点之前看完了。窗外不停的在放礼花,不远处一直传来母校中学篝火晚会的喧嚣,而我塞着耳塞最终还是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只是个例描写,甚至主要是一个人的例子。但不知是由于作者的水平还是由于这书探讨的死亡话题,这本书比起另一本我前段时间看完的译文纪实《单身女性》值得读得多得多。
2023-12-31
袖剑飞吟
如果说《安乐死现场》试图梳理理论,那么《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就是一次实践。有家人关爱与支持的小岛,坚定地贯彻自己的理念,不过失去尊严的人生;与父亲隔阂颇深的吉田,在父子关系逐渐修复下,不再执着于主动结束生命。有人恐惧死亡本身;有人恐惧痛苦、孤独、我不再是我,恐惧以自己痛恨的方式活。一个人只有回答得出“为了什么而活着”,才能决定“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吧。
2023-11-18
基瑞尔
宫下洋一带着对前作《安乐死现场》(某种意义上)的修正,无论是从地域(西方国家侧重回到日本本土聚焦)还是从群体(宏观观察到以小岛美奈的个体经历),再次阐述自己对安乐死议题的看法;两本书对照着看,或许会更有收获。不仅是看到议题本身跟随视角变迁产生的不同效果,也顺势呈现了一个研究者面对疑问、反馈再如何去进行回应的历程;算是一种“彩蛋”吧。从和失联朋友的再沟通,所经受病痛的详细纪录;上本书阅读的完成很顺畅,但这本却数次合上放下拿起。“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难道我还未够难”。【2023 #189】
2023-11-2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