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Agilulfo
    1/感觉77年RAF的宗派化对作者挺创伤性的,好几篇文章动不动就提这件事。以及很常见的对新自由主义的恨。2/喜欢《为弱影像辩护》这篇。很好地表达了我最喜欢的那种五六十年代的状态:拿着大制片厂的钱干着独立艺术家的活。这种昙花一现的状态的消亡多少意味着“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是大师级的完美电影几乎是反动电影”(35)。3/《像你我一样的事物》写得好有ace气质!甚至直接引用了那本The Sex Appeal of the Inorganic。4/好多文章写得真像(高级)打工人在花式吐槽产业金主(让我想起闵代表的发布会×2024-06-10
  • 周虎
    「你的裸照比你更恒久」关于弱影像、再生产和自由职业的性质2024-08-02
  • sakiine
    糟糕至极的写作和一些有趣锋利的观点2024-06-24
  • 可溶化的魚
    将朗西埃的Fault Images与Hito Steyerl所言的Poor Images对照来看是相当有趣的:前者是内生于影像的本质存在,后者则是“是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电子垃圾”,服务于快捷的交换与传播。《像你我一样的事物》简直是对《Les Stratégie fatales》的朋克化复写。《博物馆是工厂吗?》一文与Boris Groys的思想联系显而易见。很少有人能像Hito Steyerl一样把理论写的这么生动有趣,“注释”部分又是一份长长的参考书单〔…〕商榷:Poor Images一词译作“贫乏影像”是否更适合?2024-04-01
  • 白汁
    想到之前看过描述屏幕前「受害者」的书,视角是审核视频等的内容的低收入工作者。 而这本书站在了影像视角说说当代被青睐的拙劣的再生产复制等技术盛行的产物。p.s.poor image被翻译成「弱影像」,较坏图像少了些尖锐,说明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吧。2024-10-07
  • 后商
    很多判断和感受深以为然,比如当代艺术与新自由主义同构(相较之下中国艺术家主要分为三波,其中与此有关的要么以批判为旗实则同构,要么细腻温柔或许不好讲),再比如弱图像低分辨率之“优势”,再比如自由艺术家或者自由职业如中世纪雇佣兵,可惜很多细节和层次不太妙,所以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做批判既做不过文学也做不过哲学,但是当代艺术做批判又很疯,所以它越来越表征,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清浅清狂,我以为才是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中国2024-04-20
  • 焰火青年
    发现已经读不下去这种风格的文章了,尤其是充满黑话的前言和导言太劝退了(我觉得为了进入新的领域而必须使用的新概念不算是黑话,但是这种一大片一大片连在一起而且比较漂浮的就算),总体的感觉就是比较花哨而且到处是没有论证的转换。2024-06-11
  • 祝羽捷
    我感受到作者继承了本雅明的衣钵,对影像复制/立体/高精度时代的文化做了批判。在传统坐标系失效的今天,我们仿佛处于自由落体的状态——有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中心,而可能仅仅作为“物品”存在。2024-06-08
  • Oops
    对展览导语式黑话弥漫的语言风格接受无能,看得出作者对当代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且无声融进了自己的诗性体系所以解码起来反而费劲)但也没深挖,于是成为一次次混乱的复读,而我认为单纯地“剪辑”未能给我带来启发。“剪辑”有比上世纪的“拼贴”走得更远吗?弱影像的提出有比DIY潮走得远多少吗?【噢对了本书的论述太太太随意了,政治和社会需要具体,乱用类比论证是一种极端的傲慢。喜欢《抗议的接合》这一篇。2024-06-13
  • 窗边鸟
    bad writing,甩黑话,略论证,叠观点。2024-07-24
  • 收获非常大,这是鲜有的论述体和理论角度。从首页给出一个可能比较抽象的自由落体概念,到最后一页,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在讲两个事情,自由与身份。自由落体是对一个时代的诊断,围绕这个诊断,黑特给出了她的病因,病灶,包括治疗办法。因此不能拿她和韩炳哲作类比。整本书最精彩的莫过于三个部分;1.拆解解构各种艺术行业与博物馆,它们的社会身份及其存在形式;2.用薛定谔的量子纠缠理论原理解析个人身份及政治问题;3.什么是弱影像,以及为何要为弱影像辩护。五星推荐!关于黑特的弱影像和自由落体理论其实很就出来了,可惜我错过了,而且错过了整整六年。2024-03-24
  • 晚睡不提醒
    写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啥也没说,白瞎了poor image这一概念的提出,大部分都是作为业内人士对文化工业乱象的吐槽揭露。至于破旧立新也是几乎没有,如果poor image是作为废墟的我们,那么注目废墟的新天使已经完全不会再施予救赎,可惜接下来又回到了二元对立随时可相互转化的老一套,反抗也是暴动,驯服也是潜能,正话反话都说了,像是很多老头能写出来的,却偏偏出自一位比较年轻的女学者。这种写学术文章的方法,第一句先声夺人,越读越重复无聊。2024-05-31
  • 苦影
    虽偶出有趣的比喻修辞,但总体来说和期待中的差距较大,大概放在四五年前兴趣未转向前会更感兴趣。不知是不是因为和自己专业重合度太高,恍惚间屡屡回到本科悬浮又重复的白盒子美术馆课堂的错觉。开头几篇以潘诺夫斯基和本雅明对线性透视与历史的观点切入已是当代理论架构的老生常谈,20世纪以后柏格森等人绵延体系下逆转线性透视的散点世界观也是常见不过的说辞,史德耶尔引入的无底、无地之坠落是这一线索的余续,只是带上了更乐观的口吻:“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原初的稳定感……(但它带来了)一种自由感,令人恐惧的、完全解域化的、永远已知的未知。”稍后的文章大抵也是如此思路的延续。(余见转发)2024-04-30
  • malingcat
    新一版的“观看之道”,“弱图像”也像薛定谔的猫,它是资本的盛宴,还是弱者的武器,是情感劳动还是创造力的释放,都看你如何看待了。有思想,有深度,稍微有点神叨,薅着头发写论文的人们啊,本书值得一收。2024-04-30
  • 杨师傅
    犀利的洞察力,散文大师般的论说与行文。让众多艺术评论家、学者相形见绌。能出这本书,我很开心。2024-02-26
  • 鱼太朗
    让人大开眼界的写作,后因特网时代的“大地上的受苦者”,“受苦者”到了史德耶尔这里呈现出了多重含义,象征意义上的,以及最重要的——字面意义上的。2024-02-26
  • cosmostt
    文笔鬼畜得像100个文字博主ai复合体2024-05-31
  • 远颂
    总是能从一个老掉牙的观点起手,然后突然甩出石破天惊的洞见吓你一跳。2024-04-05
  • weiyi
    多年前bank翻译的一本小册子里,与这本有一些重复的篇章。在我的记忆里,那一本的翻译更好。譬如,很明显的,poor image在这本里面被翻译成「弱图像」,而在那一本里被大白话地翻译成「坏图像」。于我而言,「坏图像」肯定是更贴切。但作为一个搞笑女,让我翻,我就把poor image直译成「穷图」,还可以玩一把「穷图末路」、「图穷匕见」的谐音梗。对我个人而言,Steyerl比较像是一个好的记者,或者专栏作家,而不是一个好的理论研究者。她擅长的是观察、记录、评论、煽动,以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articulation”。但想想那些好的理论家的工作,他们不只是在评论,他们构建出一个个新的供人活动的场地。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