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快乐小驴
    看这本书时,又感受到了新闻记者独有的那种“疲惫的冷静”,一如《陆上行舟》。文字依然细腻漂亮,相比《飓风掠过蔗田》少了很多过度包装的瑰丽“炫技”,更成熟了。2025-03-23
  • 文字严谨、有条理。再加上作者的身份是记者,用他非常深刻的洞察力,非常详细分析了2020-2023这美国发生的大事。2020年特朗普竞选期间激发的白人至上主义情绪,弗洛伊德事件引起的全国性抗议,更令人震惊的是对私刑历史的揭露,还有印第安人被屠杀、驱逐的历史,以及他们孩子被送往寄宿学校或寄养家庭的悲惨遭遇。书中通过“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与层出不穷的种族歧视事件的对比,展现了美国社会的深刻割裂。也怪不得美国人自己都会觉得要“内战”。这本书就是某一面“真实的美国”。读起来感觉很近,在于作者往往出现在事件发生时第一线,有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读起来也很远,种族歧视、印第安人、美国白人红脖子……这些议题往往被主流叙事所边缘化,它们和我们又天然有着疏离感。会引发人们思考的一本书。2025-04-15
  • Cracks
    单纯从书里的故事谈不上美国梦的坠落,美国梦的信奉者与对当代美国梦的失望人群是另外一群人,而书里这些人从头到尾就不曾怀揣着美国梦,美国梦是他们的噩梦,他们在外界强行灌输给他们的观念存活,仇恨因此种下,当平等的趋势如潮水涌来,即使是曾经最角落的人民也得到惠及,他们的声音得到了传播,分裂开始显现。弗洛伊德的悲剧历史的遗留问题经由社会放大而产生的,美洲大地壮阔的景色藏着原住民血色的隐秘角落,但这不是美国的全部,正如美国梦不该是美国的全部一样,集会的冲突,弗洛伊德的社区,原住民的寄宿学校,很感谢作者给了我他旅途中见过的这些景象,但我想这应该不是驻外记者能看见的全部。2025-05-06
  • 低度开发的
    不是新闻,因为看不到事件中严肃整体客观的视角;不是历史故事,因为行文中充斥着“我”;不是对历史的思考,因为探寻的过程总是浅尝辄止,也可能是作者没有理论功底。想来想去只能归类为游记,那么比三十年前林达写得差多了。2025-05-14
  • coolwd
    百书计划第48本,匆匆翻完,虽然作者文笔很好,但实在读不下去。一段陌生的历史,却全都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读完很累,感觉像流水账,这难道的就是新闻纪实文学,完全没有可读性?2025-05-21
  • 空空
    2024非4:主要聚焦在美国黑人、印第安人的处境和遭遇,不过读的时候也能作为反例警醒我们要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和历史记忆。2025-02-25
  • Jonathan
    作为官媒记者写作的立场和态度自然是要受到身份的限制和约束,所以书里的选题和文字多少带着某些先入为主的感觉,当然我能读出刘骁骞尽量用一种少代入个人情绪多记录现实画面的写法去观察发生在美国这些年的冲突与矛盾。毕竟不是专业的作家所以文字在可读性方面还有待加强。但佩服的是作者一直在路上的勇气和坚持。希望以后在电视上还能经常看到骁骞带来的第一现场报道,也更希望看到更多带有个人真实观点和分析的文章及书籍。2025-03-24
  • 雪竟然是白色的
    如果说文科需要体现它本身的价值,那么就必须从把自己所学武器化开始,将自己的学识用于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服务。这本书可能在创作时并未有这样的想法,但客观上已经达成了这样的目的。作者深入美国内地,探访美国自诞生以来对少数族群犯下各类罪行,从黑人被系统性种族歧视,到原住民被强制同化,从窃取印第安人土地,到对黑人实施私刑,这些罪行无一不彰显着美国对财富攫取以及国家建构中手段之无下限。书中有些故事曾经略有耳闻,在通读之后更是从细节处认识这些历史事件,但是在过去的近三百年中号称良心的美国媒体居然默契得对这其中的某些事件保持了沉默,这也很说明他们媒体的喉舌作用。如果说有缺点,那么这部纪实作品作为作者的第一本书确实略显青涩,很多时候过多对作者本身感受的描写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客观真实的感觉。2025-07-14
  • Elika
    喜欢原住民部分,刘骁骞的笔触跟他的新闻报道又有不一样的地方,直击痛点,他着力于关注每一个生活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平凡人。期待下一本书,顺便推荐一下他的播客栏目:脱稿。(聊略萨那一期快出!)2025-04-23
  • clamp7
    早早就在小红书上关注到刘骁骞的新书预告,没想到这么快就读完了,一如既往非常好读、引人入胜,在超高速的信息时代,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纸质文字将历史记录下来。2025-02-18
  • 极地鲸鱼
    “在被彻底催眠之前,我来到了芝加哥。”于是,他行走在驻在国的社会裂痕之间,探索这道深谷中鲜有外来者到访的部分。今天的美国特别神奇的点是,伤口似乎既不可能弥合也并没有扩大;没有单一的核心冲突,而是去中心化的分散争论。读很多书时会习惯翻到最后看看页码然后计算当下阅读的进度,但这本属于我不舍得这样做的范畴。骁骞记者不仅对今天美国社会的洞察准确,文笔也很晓畅,时不时让人觉得有海明威写游记的味道,深入专题的细节则大大满足了我对驻外记者如何操作选题的好奇心。读着采访对象们敞开心扉的谈话,既震撼甚至想流眼泪,又莫名因为采访的顺利进行安下心来。印象特别深的一句“无论如何,先上路”,不知道书里没有提到的、并未顺利进行的采访有多少,但化险为夷一定是拥有探索欲和同理心的好记者专属的幸运。2025-02-17
  • 高颀
    感觉这本书不像写的,更像“翻译”的,因为读起来有一种浓重的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行文风格,有点别扭。文字是挺轻松的,但可能是我真的对美国没那么大兴趣吧,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2025-05-27
  • FateR"DoNE
    平平无奇,很难进入文字当中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2025-04-07
  • 有户口的马
    陆上行舟让我手不释卷,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作者2025-03-22
  • 樱花Matcha
    读完《美国路人》,仿佛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刘骁骞用细腻的笔触和冷静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美国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社会的另一面。2025-02-12
  • 吉白
    不知道是否采访美国题材的缘故,行文口吻非常纽约客式的美国。置身其中也许会觉得本书无比奇妙,对于远观该国而兴趣寥寥的读者可能等于餐桌上偶然翻的几页报纸的观感。2025-02-26
  • 哀樂無名_xx
    很好读。跟以往所阅读的讲美国的书不一样,记者刘骁骞常驻美国,里面都是他去往各个地方得到的非常深度和细节的故事。我最喜欢《棉田梦魇》那个故事,后来才知道他的自传《追逐我至坟墓》获得了普利策奖。文中,通过他妻子的讲述,我们知道了他被虐待、被梦魇缠身,并拿起画笔筑梦的一生,很感人。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