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七月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希望作者所论述的变成现实。2024-12-29
  • u758212
    用地缘政治、财政能力、政治认同的“三重均衡陷阱”来系统解释晚清军事财政能力的弱化,框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作为历史学家,对社科各领域的重要理论也算得上涉猎广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中国现代化给出的分析也有不少启发。讨论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工具确实会有更好的把握。不过,考虑到作者的目的是为1850至今的中国现代化给出一套完整的叙事,那么这本书在读者定位上则略显尴尬。如果定位专业读者,那么这本书的宏观论述就有些空泛,要充实论述的历史事实基础篇幅可能要翻几倍;如果定位普通读者,那大量涉及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又显得有些深涩。2025-02-05
  • xhxyfd
    后面的篇章就有点同义反复的意思了2025-02-04
  • 书生
    不如现在中国的形成精彩。2025-02-01
  • 不纠结
    内容其实很精彩,尤其是关于改革前30年,即毛泽东时代的论述,不用西方人均GDP 那套理论,而从生育率和识字率出发,解释了改革开放为什么一下子经济可以腾飞。2025-01-17
  • 对于现代化的概念不只限于一些指标的呈现,其更是一个囊括多方面的概念。比如在一些核心指标中东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已经达到甚至更高,但是其是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还有待商榷。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如何实现产业的构建与动态调整是其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所谓“小富靠努力、大富靠机遇”。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有着独特的时代机遇难以复刻。而在中国,现代化不只是一个目标更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侵略掠夺后民族自信力的自证。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外交上与他国和平共处,正是在这些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才能够走向进步,逐步实现现代化。当今世界一些欧美国家输出中国威胁论,这也从反面证明中国真正的强大,并且中国依靠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经验是可学习的,也鼓舞着更多国家的人民积极投入,为自己国家的独立自主添砖加瓦。2024-12-18
  • 政法国政人
    是一种书写现代中国大历史的好的尝试2025-05-27
  • 大哉乾乎
    本来想给三分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在他上一本书里讲过了(这本书算姊妹篇),有蛮多重复的内容,而且讲多了有种“赢学”的感觉,但是他对建国前三十年的看法还是可圈可点,回击了一些谣言,加一分。李怀印的分析还是能给人以启发的,主要框架应该是借鉴了查尔斯·蒂利的理论,从地缘-财政-认同这三个视角展开分析,个人觉得李在大历史的理论建构这块还是可以的,至少我看了感觉挺有说服力,也比较好懂,当然,缺点可能就是细节上,可能会把不符合这个框架的史实有意无意地排除在外(这可能是所有宏大理论的通病)。虽然但是,有些部分尬吹我还是有点绷不住,比如说他这本书提到日本“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如果劳动生产率改进的速度不足以弥补劳动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日本经济在今后几十年将会继续在震荡中陷于停滞”,咱这好像也不乐观吧……2025-01-19
  • 正直
    若根据李怀印提出的地缘政治、财政—军事能力、政治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形势,我很难得出对中国未来乐观的判断。李怀印本书的价值可能反而在于他对于他所批判、反对的那些理论的介绍及评价,从现代化理论到全球化理论,从新自由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对美俄日印等国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也是有见地的,但也缺乏原创观点。相比前作《现代中国的形成》,本书差得多,更像是拼错出来的,全书的结构似乎不够系统不够合理,除去导论在九章内容里竟然有三章总结,内容较多重复,读过前作的朋友只读导论和第九章就可以了。2025-01-31
  • 愚公∞
    李怀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讲座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本书是一本老书,是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运动的研究。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应该是汗牛充栋,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会对这个议题有很深的兴趣,李怀印也不例外。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探讨,第二个部分是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叙事和分析。李怀印的专业还是清代历史研究,然后关于建国后的历史分析,就倾向于个人认识了。与之前的历史研究作品不同,本书是有太明显的理论色彩,关于现代化理论和国际政治关系研究,就让本书变成一种理论性的历史叙事。本书被批评的地方,恐怕就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分析和评论,特别是对于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的分析,作者是正面评价。本书似乎并没有关注温铁军在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评论,这让本书显得狭窄了。2025-02-14
  • 区口雷
    既然国家机器变得越来越精密,那论证就应该更细致…觉得不如上一本…2024-12-19
  • 韧勉
    李怀印指出任何一种范式的形成,都跟某一民族的哲学思想体系、文化学术传统、民族生活方式,以及历史紧密相关,都是该民族内部特定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和思维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任何一个文明体系内部,文化结构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科学结构或范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时,往往经济与社会因素在不停地变化,而文化模式依然如故。在以上的论述中,李怀印始终把科学技术视为现代化,以及工业资本主义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和工业资本主义都是西方文明的历史产物,它们的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规定性。因而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前现代社会进行类推,所以在本书中他始终认为从1840年以来的200年,每50年是一个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025-02-03
  • 柳无益
    李怀印教授阐述的“中国现代化”与官方定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显然是不同的,作者从社会经济史的长时段脉络出发,同时立足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实际与“遗产”,对中国200年的现代化之路做出了研究与展望。谈中国的现代化,必然绕不开中共的路线与业已成型的国家建构的基础,但通过历史的视野、比较的方法,本书或可以提供某种意见和进路。2024-12-26
  • 陆钓雪de飘飘
    继续与《走向共和》相辅相成,李怀印以主导晚清国运的三重均衡态分析为中心,讨论了晚清国家转型的路径与成败,这三重均衡态或者说非均衡态为地缘格局、财政构造、政治认同。实际上,相比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在西方殖民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纷纷沦亡或解体的厄运,19世纪的中国已经算是较为成功的了。同光中兴并非自我安慰;而且相对于现代世界史上所谓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缩回、走衰过程,清朝在18世纪中叶奠定其疆域后一直能维持其总体格局的能力。故而,李怀印大体认为在疆域和人口上,晚清总体成功、平稳过渡到民国的五族共和。但在主权和政权上,晚清较为失败。李怀印的后四个标准采用的是学界公认的界定一个现代国家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再回到非均衡态上来说,晚期政权最大的失败发生在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慈禧的去世和满汉关系的裂开这你想想。2025-01-03
  • 野草
    希望“最后一个现代化大国”能在未来为这个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2024-12-25
  • 新博士生17
    李怀印先生的著作虽然细究下来可能在某些细节的论证方面有不够周密之处,但是其宏大视野确实是发人深省的。李怀印先生既能着眼于传统中国的现代转型这一宏大命题,又能细致入微地描绘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由传统疆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过渡、财政体制现代化、工业化、外交现代化,并能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