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书名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作者
林文仁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208189225
出版年
2025-1-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256
定价
59
装帧
平装
标签
历史
近代史
晚清
清史
中国史
中国历史
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
豆瓣评论
萧湘 17ultra
确实有种高阳小说的学术化表达的感觉,政治史尤其是讲权力斗争的部分,读起来也会有一种小说的「爽感」。新版比旧版的优胜之处,少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繁简转换错误。
2025-05-15
把噗
晚清党派之争,好看。
2025-02-09
不曾随逝水
南派与北派之间的党争挺有意思的。“汉士一旦取得政治运作之主流地位,历代以来,相沿成习之地域成见,亦一并有复苏之迹象”,观照现在,有司内部不知是否也有类似南北之争?ps里边的生僻字还是挺多的
2025-04-19
时间与玫瑰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的权谋还是很厉害的,这种权谋与贪恋葬送了大清帝国。
2025-02-28
何察景
大抵是用“南北之争”把崇厚使俄、云南报销、清流结局串起来解释,从辛酉写到甲申。南北是后设的框架,落实到具体事件,地域因素恐未必如此起作用。然后又大量用笔记,不加辨析,文章写得夹缠。最后还是欠缺治晚清史的常识(不知道结一庐就是朱学勤的…) 怀疑这书被过誉了。
2025-03-10
Regent Prince
与高阳小说完全吻合,一时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还是在看慈禧全传。
2025-03-24
春秋
精彩有余,分析过疏,改为三星。极似作者推重之高阳,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于同、光政局之梳理可谓精彩清晰,但正如多位友邻说的那样,作者对南北之争本身看得太重,以致于颇多政事以之解释,颇感牵强。高阳这么写没问题,非常好看,但学者还如此,其实就有点糙了。但可读性确实好,毕竟我也很喜欢高阳。
2025-03-16
掌礼官上野介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读来不乏可取之处,尤其考虑是个几十年前的硕士论文。但对史料的辨析尤弱,事件解释难脱射箭画靶想当然之嫌,和现在前沿水平比起来有明显差距了,前后两版竟都打到接近九分,实堪诧异。
2025-02-15
ly的读享生活
清史研究材料丰富,但林文仁不囿限于官书档案,独辟蹊径,广泛涉猎各类私家史料,包括私人日记、书信、年谱及形态多元的各种私家笔记,在他看来,这些私家史料结合官书档案,可以让史事“活”起来。例如,林文仁所引用的材料包括了时人的诗文,从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沈桂芬以识见通达而为李鸿章所推重,又从往来书信和奏折中描述了李鸿藻历咸同两朝为穆宗授读的渊源与帘眷之隆,而《翁同龢日记》也呈现了一个派系精神魁首的责任。这些私史的蒐集和运用,丰富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事件和对人物的评价,使读者直观感受到历史人物背后所代表的集团势力的碰撞。
2025-02-11
TeresaK毒药
不知有意还无意,风来云散古今同。
2025-04-20
校书郎公子熙
即便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士大夫群体依然没有抛弃党同伐异的传统艺能。本书聚焦同光时期南北党争之全过程,深入剖析南北党争对晚清政局之影响。南北两派以军机处为战场,以外事内政为兵器,以争夺决策主导权为目标,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南派自“辛酉政变”得势,北派即便分出“清流”一派,仍难以抗衡,至“甲申易枢”恭王失势方得逆转,可见党争不过是皇室权力斗争之附庸。在“增订版自序”部分,作者提出私人史料结合官书或档案使用“往往才是让一段史事“活”起来的方法”,颇具启发意义与实用价值。另外,作者也启示读者要结合历史背景评判人物,如“同文馆”一节倭仁反对强推数术之学,是立足于当时主流思想文化基础之上,并非刻意掣肘之顽固派形象。此外,本书采用半文半白的写作手法、皇帝称庙号而非年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门槛。
2025-04-18
刺幻者
作者开篇就梳理了清朝南北派系之争的演变:清初因北派士大夫配合满人巩固政权因而可趁势打击南士;康熙中期之后的康乾雍君主强势且能力强,派系争斗受到压制;嘉庆道光年间尚能维持和谐;咸丰之后尤其是辛酉政变开始,内外交困,官僚集团南北之间因成见和利益而争斗加剧。正文则着重介绍了辛酉政变至光绪十年期间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光绪十年之后,汉族官僚不再有平定太平天国而换来的地位,权力重心回到皇族亲贵,同光中兴的局面也就逐渐走向晚清的没落。作者这个视角对于解释那段历史很有意思,虽然过分强调南北这个标签,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但不失为一套可借鉴的理论。
2025-04-19
清徽
作者受高阳影响颇深,若当作小说家言看亦无不可,晚清史各种矛盾交相缠杂,政治人物抉择受多方考量,南北只为其中之一,甚至可能为其中并不显著的因素,后设的框架立不住,试图以南北完全论述晚清政局,实非正途。甚至对何为南,何为北也不加辨析,这就造成行文本身的自相矛盾,而自相矛盾本身或许也可说明框架的不可靠。用语也颇拗口,倒生画蛇添足之嫌。对比之下,杨国强著作虽也行文难懂,但识见超远切中肯綮,因此能相得益彰。作者认为新版出版时候,对学界曾对其书进行商榷的地方进行保留,并在脚注中加以说明,是对师友的尊重。可这种做法,我以为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毕竟看新版本身就大多带有希望看到与旧版不一样的地方,正文与脚注毕竟不同,何况学界前贤亦在自己修订版中对著作进行补充改进,也并非不尊重批评者吧。
2025-03-26
QGSM
确实值5星。但是文笔有时候没有必要搞得太文言文吧,这是其一。其二,这本书在第一二章节,结构编排有些乱,不容易捋清时间线,最后,作者对人物心理和人事安排出发点的分析,应该大部分来自于高阳。
2025-02-11
倪希璐
主线剧情是沈桂芬 vs 李鸿藻,但在老佛爷眼里,都是借力打力的工具人,什么南派北派,清流还是恭亲王,小聪明都在内斗整人上,内,于国是民生无益,外,既失琉球,又失越南,再丢朝鲜,外藩尽丧,还割地赔款,你大清能不完犊子吗?
2025-01-24
碑亭巷雜貨鋪.
不只有意還無意,風來雲散古今同。脈絡清晰,敘事流暢,頗可讀之。
2025-01-16
努力学习的某喵
新年第一本。老版已炒上两三百块,时隔20年的再版造福读者了。此书作为硕士论文,质量较高,200多页,沿着“南北之争”、“倒恭用醇”两条线,将1861-1884晚清政局梳理清晰,涉及天津教案、沈桂芬简黔抚案、崇厚使俄案、云南报销案、中法战争的和战决策等重要事件。读到最后,作者发出感叹,南北之争、清流,都是上位者(慈禧)的扩权工具罢了,“书生能以千里烽火而为纸上兵,却无以见自身处境之危殆,又岂非无知耶?”可读性较好,文风有点特别,夹杂着些文言。不过,总觉得本书中关于“南北之争”的划分和讨论略显单薄,“倒恭用醇”倒是比较明显。对近代史、晚清感兴趣可以一读,期待派系分合那本。
2025-01-05
个人走舞王路线
旧著再版,吃透前言即可把握全书脉络和大部分内容。慈禧与恭亲王的权力角逐无疑是南北之争的重要源头。军机汉班章京在恭亲王夺权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南北局势的平衡成为政变的成败因素之一,指明了政府权力结构形成的方向。林著通过同治初期至中法战争的人事升沉描摹中央权力格局,对应着咸丰以降满贵、君主权威动摇及南北地域成见的复发。而所谓南北之争并不指文化差异或对于洋务、变法的不同看法,而是汉士地位提升后赤裸裸、你死我活的对政治权力最直接的争夺。此外,派系内部的主张与利益关系绝不可做一刀切的笼统概括,如南人翁同龢曾助沈攻荣,后又成为清流南派帝党的领袖;张之洞作为著名的清流党,而后又义无反顾走向洋务。可以说利益与权力是分析人性的最主要依据,抛开二者来高高在上做道德文章只能是自说自话,治史者切记以此自警。
2025-01-04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