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乖离
    人真是奇妙的生物,看完之后我竟也觉得他这一天过得还算幸福2025-06-18
  • 东林皆石
    索尔仁尼琴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舒霍夫在劳改营中漫长而艰辛的一天,“1950年的一个漫长冬日里,我和劳改营里的同伴一起扛着担架,心里想:我该如何描述我们的营地生活呢?事实上,仅仅用最小的细节来详细描述一天就足够了,而且是最简单的、辛勤工作的那一天,我们的整个生活都将在此反映出来。甚至不需要做任何夸张,也不需要选一个特殊的日子,而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这就是组成岁月的日子”2025-04-26
  • 野云孤飞
    苦役营的一天,1/3653,每时每刻都无比写实,却构成了一幕荒诞剧。或许有些存在的本身就是荒诞的。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却又是多少人苦难的一生。比癌症楼精彩。2025-05-30
  • 丁小龙
    尊严之作。劳改营的一天,一天长于百年。那临渊而活的念想,是《古拉格群岛》的先声。2025-04-07
  • 魏白寒
    劳改营生活,以一天代表八年,长于叙事短于描写。2025-04-05
  • 几句话沟沟坎坎
    “1950年的一个漫长冬日里,我和劳改营里的同伴一起扛着担架,心里想:我该如何描述我们的营地生活呢?事实上,仅仅用最小的细节来详细描述一天就足够了,而且是最简单的、辛勤工作的那一天,我们的整个生活都将在此反映出来。甚至不需要做任何夸张,也不需要选一个特殊的日子,而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这就是组成岁月的日子。”俄苏文学告诉我们,文学无需花哨的技巧、精妙的文采,当它直面人类的苦难时,便足以构成伟大。索尔仁尼琴的笔干枯粗粝,一如那些在牢改营中干涸的心灵。我们跟随杰尼索维奇的眼睛与心灵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天,8.5万字,在结尾,这样的日子被乘以3653倍,仿佛干燥的柴堆突然生起火焰,触目惊心。2025-04-30
  • 李飞
    索的笔触就像是摄影机,能让人沉浸其中。同时又不失巨匠的法度,每一个情节故事,体量得当,前后转换严丝合缝。不论是人物白描还是框架结构,都是教科书。从情感上来讲,每读几段鼻子就一酸,读到最后只恨自己不能潸然泪下。心中的牢骚也就释怀了。所以这本小书也是经书,值得反复再读。2025-06-03
  • 万咒皆终
    等到月亮变成星星的时候2025-09-11
  • 阿棘
    前半部感觉很心疼他,后半部觉得好起来了,确实好起来了,生活总是有希望的。一本小书,很值得看。2025-04-07
  • 豆芽
    如果你以其他队员的第一视角代入,来重新回顾这一天,将会有更多更有意思的发现。这部小说的文学性毋庸置疑。2025-05-05
  • 布赖顿棒棒糖
    这是真心实意的幸福感带来的沉重和悲伤,上帝啊。2025-05-09
  • Lain
    “沙俄是所有民族的监狱”这句话由列宁所说,结果只是主语变了2025-05-23
  • Charles Chen
    很棒,短小精悍,结合最近的国际形势,书中传达出的“你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直到失去它”的寓意显得愈加深刻。2025-04-09
  • yiksingtsui
    一个关于劳动营的故事。无数的无妄的人们被卷进了一段悲痛的历史中,他们身份与性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可都就此与旧的生活隔离,从此永居于永无止境的不见天日之中。.在这样荒唐的生活中,时间被折叠了。它不再是一个科学的计数单位,而只成为操控他人的工具:一切数字都失效了,人们回到了原始之中,日出日落、点名集合,甚至最原始的生理反应成了时间的标志,而真正属于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唯有睡眠。2025-04-12
  • 平淡如水
    文献价值大于文学价值。2025-03-20
  • 乙左左
    前半部的叙述更有趣,读者会进入一种猎奇的阅读体验,在叙述舒霍夫被关进劳改营的原因之后,情节才真正进入了主题,无论是劳动的艰辛,还是物质的匮乏,都在折磨人的身体和精神,还好从舒霍夫的心理状态看来,还不至于立即崩溃。读过很多描写“一天”的小说,这本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内容上都挺吸引人,不是那种体现庸常的文学作品,相反,它体现的是反日常和反人性。2025-03-21
  • 磐石
    自卑的民族有自卑的言论,我一向讨厌的是“你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就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言论,其中最为针对的便是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从《伊万》到《癌症楼》再到《古拉格》,索尔仁尼琴用朴实的语言记录着那方土地的罪恶,他不是人民的背叛者,而是人民的良心。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