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扭腰客
    二战后德国的转型,可以算是一种顺势而为,说到底“活不下去”、“资源配置不均”才是极端思潮诞生的温床——对比今日,欧美集体向右转,保守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大行其道,再看看以色列的种种所作所为,历史又在重演2025-01-22
  • 把噗
    在反思历史遗留问题上,美国要像德国学习什么?2025-02-21
  • Libby
    二战方面的书看过一些,这个角度的还没看过,个人觉得挺新颖的,收获很多也贴了很多小标签。这本书英文名为《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条理清晰,比较德国那段历史和美国南方历史在清算历史上的差异,鼓励以德国为鉴,学习如何直面耻辱,担起责任。突然想起马克吐温的那句话,“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我们都应直面历史,“保持人性,阻止他人的人性丧失和疏远”。2025-02-08
  • 安特卫普街巷
    多重历史和记忆交织在一起,前者的复合性又把无数的个体记忆串联起来。2025-07-01
  • 希望
    厚重的一本书,父辈之罪这个书名取得很棒,历史不该被遗忘,但应如何对待?是忏悔,还是忽视。书中所述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真实,比起让大多数人熟悉的勃兰特华沙纪念碑前一跪,以为德国人的忏悔心很重,以此佩服德国人的一腔情愿。本书描写了一个残酷又正常的现实——小数加害者会辩解,推卸责任,大多数人都是沉默,不谈论过往的不堪。就像书中所言:双方都无法忍受谈论二站,一方害怕面对自己的罪恶感,另一方不想陷入痛苦和愤怒。并且由于政治的原因,历史的清算也成一本糊涂账。2025-02-08
  • 关于伦理与种族的议题值得关注,战后德国经历的是一次思想的大洗牌,原有的小胡子思维被美西方的思想转变,在德国又呈现出特色化的适应,在这样的经历中,可以发现德国民族严谨而理性的风格。此前阅读很多富有逻辑的学者都是德国人,比如韦伯和马克思,由此可见德国是一个善于接受与吸收的民族。在经历这样的历史变化之下,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也是直面历史,这点相较于东洋某国来讲确实强了很多。书中也认为美国也可以借鉴德国的优势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不只是局限在美国伟大的思维中不思进取,这些内容都提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互鉴。2025-01-20
  • Rollomay
    不是理论导向的,更像采访稿和民族志。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想这本书一定要有日文版,德国人对历史事实的态度,日本人倒是值得一学。读第二部分的时候觉得南方黑人的斗争方式好局限,在一个不公的游戏里争取上桌,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残损的。2025-05-21
  • 451½°F™
    在白左和犹左眼中,政治正确(以反犹和种族歧视为最大敌人)高于一切,且眼中只有这种唯一的「道德高地」,只是一味的絮絮叨叨理论上的正义,以及由偏概全的偷换概念,似乎没有想到真实由于这个群体多年来一方面脱离实际,一方面又强行绑架任何人才是造成当下「右转」的重要原因。2025-05-05
  • 闻夕felicity
    ①对犹太政治遗产的最好利用莫过于用德国的历史清算映照美国南方现状,尤其是密西西比白人长期以来拒绝历史清算、以州权概念混淆视听、拒绝承认美国内战废奴核心的抗拒抵赖心态。当作者借我们犹太种族灭绝的眼光来看待美国奴隶制历史未经清算的内战遗留问题,一切就显得如此直白而刺眼:密西西比飞扬的州旗、矗立的奴隶主和私刑暴行罪犯雕塑就好比战后德国依然飞扬纳粹万字旗,而美国南方需要记录和反思对黑人暴行的公共纪念/警醒建筑正如奥斯维辛需要被永久保留、展示和铭记。因为人对历史的理解影响我们的当下和未来。不记得、不反思,历史就还会再来。②真话还是只有犹太知识分子自己才能讲啊。2025-05-25
  • 笨熊
    略有些冗长,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再理性也冲淡不了的绝望和愤怒。作为中国人,很容易联想到靖国神社之类,人同此心…看完之后的感觉,可能唯一的出路是时间带来的遗忘2025-06-20
  • 夏桑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二战后的德国改造更加全面,日本却因美国未能完成这一历程,当时我就很好奇,德国不也有马歇尔计划吗?为什么他们就能做得更好?美国阻止日本清算,除了大国博弈还有别的原因吗?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也曾有悔罪行为,为什么在整个日本国民层面没有达成共识?这本书给了我相应的启示。不论是德国、日本,还是美国南方,启示都存在普遍的受害者心理(他们明明是加害者),可德国(尤其是东德)在战后进行了国家层面的反法西斯确认,从课本到纪念符号(例如纪念碑和遗址),甚至勇敢地接受难民(哪怕这助长了极右抬头)。可这些动作在日本和美国南方几乎是没有了。特朗普的上台就像19世纪内战的延续,只是美国南方从一个政治实体变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推动川普上台。这样一个无法面对自己历史的国家,自然难以推动其他国家的清算。2025-04-24
  • isaachan
    德国曾经从美国那里学去了最坏的,现在美国可以从德国那里学到最好的。2025-02-08
  • 连城易脆
    这书非常值得一读!或者说,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其实很多国家很多人都有必要去思考一下。作者以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在美国生活的经历对比了德国和美国在类似种族问题上的差异,从而可以让人更清晰地认知到德国为什么可以更好地清算历史以及为什么当下的美国却依然在这方面满头包!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不免会思考邻国又为何无法正确面对曾经的历史!而答案其实也可以在书中窥得一二。过去的事情看似可以逃避,但是其实会长久地活在因为逃避而产生的阴影里,“父辈之罪”只有得到彻底地清算,后世才能真正摆脱历史这个沉重的包袱,轻盈地往前迈出步伐!2025-02-19
  • 那希索斯
    一、直面历史。“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共同的弱点,直面我已经重复过很多遍的罪行,承认我们倾向于把名誉和财富置于我们真正的信仰和愿望之上。若能承认这些,我们就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历史,而不至于落入任何部落主义或羞耻之中。”二、普遍主义。“遗传学表明,纯净的种族血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从生物学上说,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比自己认为的更国际化。”“我希望理解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共享的灵魂。”2025-02-0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哈拉尔德·耶纳在《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一书中写过一个例子:战败后的德国士兵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迎接他们的却是妻子的失望与子女的不愿相认——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成为彻底的失败者,也被视作让家庭蒙羞的罪人。对于战后德国许多的普通人来说,如何面对“战争的承受者”与“加害者的国民”这两重身份的张力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处理那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创痛?尤其是后来者如何回应自己父辈的罪恶?政治哲学家苏珊·奈曼关心的这一转型正义的问题超越了一般国家的个案,直击人类道德问题的深处。在《父辈之罪》中,她比较了德国处理纳粹历史与美国处理对待黑人历史的方式。这位罗尔斯的学生试图指出,历史清算的目的不仅在于厘清责罚,更在于对集体心理与道德的重新塑造。2025-03-14
  • 虾米
    作者援引茨维坦·托罗多夫的话,”如果一个德国人谈论大屠杀的独特性,他就是在承担责任;如果一个德国人谈论大屠杀的普遍性(也就是比烂——本人的注),他就是在否认事实“,堪称全书的核心,也是经典名言,值得所有人谨记。作者指出,让加害者直面受害者的苦难,仅仅是正视历史的起点。我们还需要从国家建制、立法、教育、符号或非符号的文化象征,以及对加害者的追诉和受害者的赔偿,来实现正义。作者以西德为样板,重点探讨了其转型的成功与支付的代价,并以美国为反例,揭示其倒行逆施所带来的危机和动荡。作者是哲学科班出身,所以这本书观点间的碰撞多而细密,也非常精彩。作者也未自始褒扬德国,因为她还谈到德国兴起的新纳粹。作者对新纳粹及其新话术的分析,让人大开眼界、佩服之至。2025-03-03
  • LTX
    2025已读02。由美国犹太道德哲学家执笔的纪实作品,重点探讨德国的历史罪责清算,同时呼吁美国以之为榜样,深刻检讨本国种族主义历史。身为哲学大师罗尔斯的高足,作者关注伦理规范议题,倡导普遍主义人性观,将民主价值导向的公共历史教育,视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全书亮点有三:第一,肯定了东德政府在清算历史方面的成就;第二,对美国与德国的历史教育展开比较分析;第三,结合现实政治,探讨当代德国的种族主义问题。从内容上看,此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反而近似于一份带有个人色彩的道德宣言~另,书中提及的不少著作已有中译本,对照阅读或可加深理解~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