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入林
    好书,很少有以罗莎·卢森堡展开视角来写的书,学那段历史不可不看2024-12-25
  • PaWn
    是一本注定要反复阅读的书籍,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与历史沉淀,待我在汲取经验后,再次阅读理解,否定之否定当下的我2025-06-17
  • 痰盂林
    现在来看没什么新鲜的 和列宁的论战最过瘾,俄国的现实局面不同自然与 国际分工中坚链条的工人贵族群体有所不同2025-09-19
  • Jeezyyy
    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武器的批判!2025-03-09
  • 柳无益
    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社会主义者的论争2025-03-21
  • Fanger
    从理论的层面,卢森堡在这三场论争中都占了上风,她分别在不同的阶段,犀利的认识到了考茨基和列宁等人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深刻的批判,然而卢森堡整体上只是一位理论家,虽然精通批判的武器,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看待问题总是从理想的层面出发,对于具体的斗争实践则缺乏经验(尤其和列宁相比),最终牺牲于叛徒之手,没有完成武器的批判的任务。2025-01-15
  •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思想家之间的论战,正如俗话所说“真理越辩越明”,在当时的时代下,世界格局的局大转变也影响着思想家们思考世界的角度。作为广大生产力缔造者的人民群众,其是否应该选择革命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革命。如果人人都拥有高尚的情操,可以实现理想主义化的革命方式,资本主义消解,社会主义到来。但是事实确实在资本主义铁蹄下以和平的方式最终只能走向乌托邦的幻想。俄国的实践已然证明,只有通过真正掌握强制机器,才能够消解资本主义对广大无产者的压迫,最终构建出属于人民的国家。像卢森堡这样的思想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思想转变,最终有用的是将理论投入伟大的实践当中。2024-12-08
  • 见荷。
    恢弘。激情。思辨。尽管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并不完美,但我仍为她感到骄傲。感谢作者花费精力统筹并重述罗莎的三次论争。覆盖到福尔马尔、考茨基、马克思、列宁等的思想也让我对这个阶段的社会面貌、思想面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俄国、德国的经历与处境对我guo、对我自身亦有对照与帮助。然而对照后更添无望,我们离目的地太远了。马克思和罗莎如此热忱,两位对人的血性设想极高。也或许时机未到……我对人类实在抱着悲观的渺茫期望。另外,罗莎这句话真好:“同最终目的没有关系的运动本身、作为目的本身的运动是微不足道的,最终目的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切。”目标、方向若不正确,行为必然是徒劳的。2024-12-15
  • Nemesis
    读完算是对罗莎的生平和思想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吧,之前没意识到她作为一个俄属波兰治下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里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掣肘。不过好在本书的史料极为丰富,围绕与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列宁之间的三场论争展开,虽然不太认同作者本人的一些观点,不过能了解到这些历史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断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2025-06-25
  • 芋圆烧仙草
    理解一个革命者需要巨大的同情心,对研究对象、纷繁的争论和时代本身,作者做到了,感谢她呈现出卢森堡的视角,为我理解今天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坐标。2024-12-29
  • 褐雨燕
    以三次争论为坐标,非常清晰,以前看列宁的作品,对于他和第二国际这一锅事总是搞不清楚。看到最后给我整感动了,缓一缓,笔记之后整理2024-12-30
  • 骑驴任公子
    这是给作者博论打的分,期待新书2024-11-23
  • 韧勉
    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思想家之一,罗莎·卢森堡的历史功绩,少被人提及,由于她的政治立场与列宁相左,使其在历史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本书是近年难得的西马研究的深度传记作品。从20世纪早期欧洲大陆马克思学说嬗变史的校读入手,思考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本书作者马嘉鸿指出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在其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中是十分独特的。她在国际工人运动日益民族国家化的潮流下推崇国际主义方案;在改良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批判渐进改良的道路;在工会中立化的趋势下,仍建议工会配合政党采取政治性群众罢工的手段;当大国政治的逻辑已占据主导,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时,她却自始至终反对军国主义和世界大战;在俄国革命似乎昭示新世界降临之际,她却在激动之余表达了对布尔什维克一系列政策可能潜藏危机的隐忧。2025-09-09
  • ΑΝΑΓΚΗ
    不是,这种冷门的书,还刷分,我标记想读的时候9.1分,我还在想,难得出了本精品吧,等了一两个月。写成综述了,满篇全是引用xx评价罗莎卢森堡,笔者对传主颇多回护,我能理解,但资本积累论还有谈论的价值?为何把我当憨逼?2025-01-17
  • 无所用心
    可能前面要好一点,因为涉及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争论,所以呈现出了理论争论与具体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策略之间的关联。尤其是第二国际的具体状况,当时德国的工会与政党的关系等等。但感觉作者并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卢森堡的政治实践,以至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卢森堡的很多观点是书斋式的理论空想,没有切中考茨基和列宁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所以最终遭遇了失败。这里设定的框架依然是经验现实与理论抽象的二元对立。这对卢森堡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倒不是说卢森堡一定对,但卢森堡在书中的形象反倒不如考茨基充实。2025-04-08
  • 四十七画生
    不错的博论,第一次了解罗莎,致敬永远的“革命之鹰”2025-02-24
  • 威尼斯男人
    这本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将卢森堡的思想发展与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在充满历史感的语境中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尤其是,作者在历史叙述中,突出了卢森堡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使罗莎·卢森堡即使放在当今社会的讨论中,依然可以感觉鲜活。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卢森堡的死成了德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她的思想与行动,至今来看,依然值得重读。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