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西西弗斯
    20250113-20250114:这是一本老书再出版,对于廷巴克图确实不太了解,但是对于珍贵历经千年的手稿能在这场人祸的灾难下保存文化火种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这本书似乎有些过于偏重对极端宗教恐怖组织的恶行描写,当然简直令人发指,对此真是十分的厌恶和痛恨。也正是这样大篇幅的描写侧面体现转移手稿的迫在眉睫和生死一线的急迫感,但是对于这场转运正面描述相对弱一些。2025-01-16
  • 五月阿隆
    四年前入手了台版,这次重温简体,依旧会被这个故事打动。极端原教旨主义一直威胁着廷巴克图这座非洲敦煌,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乍得的内战,马里的分裂势力,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如果不想让中世纪以来的阿拉伯手稿毁于现实的政治,那么从一开始的集中收集保护就必然得重新化整为零。世俗与开放往往禁不起任何考验,禁欲主义者依托的反而是更深的仇恨和欲望。书中角色塑造最好的不是海达拉,反而是加利,他和安萨尔开创的沙漠音乐节,以及后续的暴力转向,在2012年12月带领圣战分子在曾经的音乐节举办地的聚会达到了巅峰。不过哈默受限于采访信息,对“盗书”本身似乎有些轻描淡写,以及这些手稿后续的命运几乎没有涉及。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其实也有争议。另一本《暗渡文明》中,似乎盗书与走私牟利也有了关联,圣战者对手稿的态度也是另外面目2025-01-13
  • liumang14
    这本书更符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主题2025-10-05
  • 七xy
    3.5吧。作为爱书者,我本该很喜欢这本书,无论是对书的珍爱还是对书的拯救。但……这本的写法让我有些爱不起来。将非洲的局势、政治、混乱变化穿插在书里,作为整个行动的背景,这无可厚非。但……这部分写的真的太像AI或者什么百科的粘贴了,违和感太强,让人读的不是很舒适。2025-09-30
  • 锅里的锅贴
    更多写伊斯兰教恐怖分子在廷巴克图。很流水很枯燥,人物也没怎么好好描写。(而且对主角没立刻按捐赠者的要求数字化很无语)2025-07-28
  • 旖雯小姐
    刚刚看完,来这里mark,看到有同样感受的读者,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巴里的局势,有些太深入,但关于这些古代手稿的价值和内容却只用1-2章来进行介绍,如此的内容安排曾让我一度读不下去。另外,我对海达拉本人的个人能力产生了些许怀疑,虽然他曾力克艰难四处搜寻手稿,但对于资金的使用,手稿的整理,手稿价值的延伸做得还十分欠妥。2025-09-04
  • 奇犽·揍敌客
    题材选得很好所以显得笔者文笔不好,写了这么久还没进入正题一直在铺垫铺垫。但是让人知道非洲曾经拥有波澜壮阔的文化也蛮不错的……可以多给一星2025-08-24
  • 瑰夏
    16.1 非洲的文明在古卷手稿里,尘封在沙漠深处的古老藏书家族。在地区宗族宗教战火中,守护者携带着它们寻觅新的安身之处。2025-02-26
  • 卯猫桑
    海达拉就是廷巴克图的江澄波。“听着,”他告诉她,“我想把几个装满手稿的箱子存放在你家里。你要把它们藏好了。这可能会招来危险。你愿意接管它们吗?”“当然。为什么不愿意?我家随时欢迎这些手稿。”她说。她带他来到屋内一个比较隐秘的储藏室里,房间里面装满了麻袋。“你什么时候用都行。”他又向另外几十位亲戚朋友求助。海达拉说,没有一个人把他拒之门外。2025-03-17
  • 当心马路骗子
    这本可以和讲述抗战时故宫文物迁移故事的《两个故宫的离合》一起看,都是记录在战乱中,一些“小人物”(图书管理员,珍本书、古籍收藏者,学者,文物研究者,政府中官阶职位不高的官员等等)努力保护人类文明的故事。与我们惯常印象中肉眼可见价值的金银珠宝玉器名人字画等等相比,廷巴克图的珍宝在形式上只是破破烂烂的古代手稿、皮革封面本、单页对开本等等,而且大多数内容局限在古代伊斯兰文明、非洲本地文明。但正如这里的英雄海达拉和作者本人指出的,这些手稿代表了长久以来受殖民统治影响下的传统文明、以及更古老的黑人文明的精华,而其中透露的理性和知识,其实是能够扭转当下人们对狭窄的毫无宽容心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认知的。文明本应在互相理解和接纳中达成共识并向前进步,海达拉和他的伙伴们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2025-06-08
  • fyh
    读完书填补了对西非那边一片空白的了解,也见识了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伊斯兰教文化,几本书看下来感觉原教旨主义真是恐怖。2025-03-23
  • 叶子zz
    24165 3.5 意识到手稿的珍贵,将珍贵手稿收集起来,进行保护和修复,而时局却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命安全,手稿们也命运堪忧,海达拉组织人员展开了手稿转移工作,虽然危险重重,但是大都化险为夷。这本书在转移手稿上着墨并不多,更多地是讲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局是怎么演变的。书中有段话:保存了几个世纪的杰作,在躲过了 xx 魔掌,逃过了洪涝、灰尘、细菌、湿气和昆虫的损害后,被大火吞噬了。惋惜。2024-12-23
  • 伴山居
    作者的书写似乎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主题~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手稿。在书写了海达拉搜索这些书的经历和建立图书馆的过程后,用过多的笔墨去陈述廷巴克图及其周边乃至整个马里的局势与危机,反而淡化了手稿面临的危险及转运的困难,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对马里时局予以关注的长篇新闻报道。但愿如同书中所述,这也许是作者出于对手稿的保护有意为之。2025-01-15
  • 闻夕felicity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The Bad-Ass Librarians of Timbuktu,直译为“廷巴克图的牛X图书管理员”。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很直白地总结了这个故事——在非洲失落的文化中心廷巴克图、以海达拉为中心的一群爱书人如何在马里纷飞的战火中搜集、修复、保护和转移珍贵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非洲历史上著名学者的手稿、精美手抄本、珍贵的印刷本、甚至是虫蛀鼠咬但因此而变得非常有趣的书。除了讨论关于书籍的经典议题之外,《盗书者》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填补了我对非洲文明的一篇空白。这种空白很大程度上是被以西方正典为中心的现代文明所塑造的,这也正是廷巴克图手稿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当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深陷于中世纪的泥淖时,一个成熟的、思想自由的社会已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蓬勃发展。”2025-01-22
  • 半夏书心
    “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白银源自白人的国度,但神的教诲和智慧的珍宝却只能在廷巴克图找到。”你是否好奇是什么样的珍宝只能在廷巴克图找到?廷巴克图又在哪里?就如本书的封面所展示,这些珍宝并不是黄金珠宝这类物质财富,而只是一些残破的手稿书籍,无非记录了一些经文、历史、天文、医学、占卜、诗歌等等。本书是一次真实的新闻调查,作者本人亲自远赴马里采访关键人物,拍摄真实影像,还原了抢救廷巴克图珍贵手稿的故事真相,非常精彩。2025-01-01
  • 基瑞尔
    因为电影,知道延巴克图的故事已久,但本书或许具有一定“误导性”;它想要事无巨细地交代这些手稿的“前世(历史价值、之后的保存)今生(面对西非恐怖统治面前的社会大幅转向以及极端主义抬头)”,但在拥有这些背景信息的充足铺垫面前,真正在原文标题中图书馆员的“bad-ass”“race”则显得比重少了许多。想要知道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但或许是调查/信息的难度,也或者在呈现上的逻辑考虑;最终是有些缺失的。【2025 #2】2025-01-11
  • 渡边
    在非洲沙漠边缘的廷巴克图,有人用生命守护千年手稿,有人砍他人手脚,用枪炮和汽油毁灭一切,这些手稿“被修复、解体、再修复了多少次”,总有人珍视的东西被人践踏,人的历史和文明正是如此循环往复。2024-12-29